漂母与韩信—感恩与报恩的联想

 作者:刘文瑞    321

即便施恩不图报,也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同情心理转化为对方的依赖心理。有些感恩活动,并不期望回报,却期望受恩者对施恩者的依附和顺从,家庭中这种现象尤其多见。不少父母,对青少年的青春期叛逆十分头痛。但从另一角度看,没有青春期叛逆,子女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甚至在成人后也会变为啃老族。假如漂母的经济条件允许,以不求回报的想法把韩信的饮食大包大揽下来,韩信就很有可能不去自我奋斗,甚至会失去自主自立的欲望。那么,不要说建功立业,一旦漂母不能供给或者离开之后,韩信自己的生存都存在困难。人工豢养的动物会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甚至不会觅食,就是这个道理。从漂母对韩信的责骂来看,她虽然施恩不图报,却深知豢养会产生废物。所以,她以责骂刺激韩信去“自食”,去做“大丈夫”,而不是仰人鼻息。

经营企业者应该清楚,如果对员工采取豢养式的施恩,那么员工就会失去独立性。失去独立性的员工虽然听话,却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心。很多领导都喜欢依附性强的下属,而依附性会弱化自己的责任心。没有自己事业心的员工,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完成与企业之间的交易;缺乏责任心的员工,则在完成交易时也会偷工减料,更谈不上有所创新。而没有创新的交易会使边际效益递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豢养“废物”,而员工认为企业养活自己是天经地义。由此而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发展到“恩断义绝”。领导人对员工的不满,个人对组织的不满,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还要指出,由于“恩”和“养”的程度不同,所以从依附到独立、从“贵人相助”到自强不息,不是黑白分明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谱。现实中的施恩与交易,是在“豢养”和“图报”之间移动的,呈现出一种互相交错、强弱变化的图景,所以,在多数人身上,反映出的是依赖和自立、求助和自强之间的程度差别。一般来说,那些只抱怨外部条件而意识不到自身责任、责怪政策与他人的问题而放弃自身努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程度不同的上述因素在内。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位吃救济成瘾的人,守着救济粮等别人帮他加工而最后冻饿死亡,这毕竟属于极为个别的现象,然而,抄袭了文章却抱怨政策逼良为娼,踢球输了却指责场地有问题,考试成绩不好却认为考场太黑,工作业绩太差却痛骂业绩优秀者,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凡是这种现象,都是一种不当的恩养体系造成的期待恩赐心理在作怪—哪怕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民间俗语“升恩斗仇”就是说的这种心理:当给一个人施舍一升米时,你是恩人;当你的施舍增加到一斗米时,你是仇人。“恩将仇报”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的堕落,而且是一种博弈的均衡漂移。

把韩信与漂母的关系转化为企业关系,在进行类似于感恩活动的时候,管理者要注意的是:首先,恩和报的关系,要依据慈善与交易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次,施恩不能追求增强员工的依附心理,而应激发员工的自强心理,起码要做到与培育员工的自主自立措施配套;最后,施恩的尺度要把握恰当,既不能刻薄寡恩,也不能滥无边际。当然,施恩要有回报,但这种回报是出于受恩者的自觉,而不是施恩者的强求。

施恩会产生影响力,而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方向。麦克利兰的《权力的两面性》一文,曾经分析了好权力和坏权力,好权力能增强追随者的自信,坏权力会强化对追随者的控制,这种对权力的分析思路,同样可以用于施恩。

 
责任编辑:闫敏
 

 韩信 报恩 感恩 联想

扩展阅读

作为第一代准国际级企业家,柳传志和张瑞敏一直是国内企业界的旗帜,他们把两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厂做到了1000亿以上的规模,并且都成为了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着实不易。特别是在第一届《赢在中国》的压轴登场,

  作者:叶敦明详情


联想:自制时代   2022.10.24

纸醉金迷的拉斯维加斯,每家酒店内都设有金碧辉煌、喧闹忙乱的豪华赌场。同时,这个霓虹闪烁的世界娱乐之都也是全球影响最大的消费电子展CES的举办地。  跟中国其他企业一样,连续四年参加CES的联想集团也

  作者:李薇详情


2021年6月4日,中国邮储银行福建某分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顺利开展,此次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积极性及服务能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各支行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及机关

  作者:郭敬峰详情


上海某足球俱乐部针对教练、足球运动员们开展《打造职场人士感恩阳光心态》的培训课程,郭敬峰老师受邀以心理学为里,管理学为表,精彩呈现了体验式互动培训:团建活动+案例分享+心理测评+视频赏析+情景模拟,充

  作者:郭敬峰详情


  李宁公司曾经在广告中请过瞿颖做广告,这是一个失败,现在的李宁似乎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企业在真正很好的时候却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失误——他请瞿颖做广告,就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李宁的品牌形象:瞿颖是时尚电影明

  作者:张韬详情


  前进策略 袁岳  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与手提电脑业务,也许是对它的十周年庆典一个最好的献礼。站在企业品牌管理的角度上,这一并购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较弱小的品牌收购一个较强较大的品牌会导致

  作者:袁岳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