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终结中影垄断“大片”时代
263
中影集团对分账进口大片发行的垄断,几乎是一段时期以来,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的焦点。打破垄断,利益分摊的呼声,促成了第二家进口大片发行公司的诞生。
近日,记者从广电总局电影局了解到,第二家发行公司“华夏影片发行有限公司”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5月份,有望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新公司正进一步理顺资产纽带关系,总经理也正在全国范围内招聘。
华夏打破中影垄断各方能否分羹大片利润?
华夏公司的成立,让制片商、发行商和放映商都虎视眈眈。这家意在打破中影垄断地位的发行公司,被各方视为可以从中得利的载体。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有20家电影集团、院线公司以及制片厂将成为华夏公司股东。其中,广电总局仍然掌握华夏公司50%的股权;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长影集团各占有12%的股权;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四川太平洋院线公司等各有3%的股权;上海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等也各占有3%的股权。
从股权分配上可以看出,广电总局、中影集团仍然是华夏公司的大股东。“第二发行公司”还是由电影系统内的国有资本控股。电影局有关人士告知记者,下一步,华夏有望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实行新公司真正的股权多元化,以增强竞争力。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赵子忠对记者表示,华夏公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在发行体制上引进竞争;其次是促进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因为,对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成绩,也是能否成为华夏公司股东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
华夏的股东之一、北京新影联影业公司的总经理魏健认为,华夏公司机制新,没有历史包袱,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其市场运作理念会比中影集团更灵活。但华夏在实力上还无法与中影集团相抗衡。中影集团在全国拥有庞大的发行网络,和下游发行渠道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华夏今后的发展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国产电影全面陷落”的时期,进口大片的发行成为电影业利润最为丰厚的一个环节。1994年,从好莱坞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开始,进口大片开始横扫国内电影市场。虽然每年仅有10部进口大片,但却占据了国内总票房的60%~80%。而有权采用国际通行的
票房分账形式发行“大片”的,只有中影集团一家。在制片厂、电影院都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中影集团却撑得膀大腰圆。
中影掌握着进口影片发行“专营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下游发行渠道的生死大权。影院不得不支付中影公司高额的票房份额,还要执行中影单方面的单拷贝执行指标。
华夏的诞生,是进口影片发行改革的开始。眼下,最让人关心的是,华夏和中影如何分食这20部进口大片的发行权?据了解,发行公司获得进口影片的配额将与他们发行国产影片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电影局有关人士表示:“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第一年分别发行各自通过分配与竞价相结合获得的进口影片(原则上各50%),以后每年发行进口影片的数量,取决于上一年度发行、放映国产影片尤其是推荐国产影片的业绩。”
未来大片的优势会缩减国产片繁荣是救市根本
新影联院线公司的总经理魏健认为,华夏的成立,只是促进进口影片发行的竞争,从目前的股权比例看,院线公司和制片厂可以得到的利润还很有限。而且,随着国产影片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大片”未来的市场优势会缩减。
即使是华夏公司成立后,进口大片的数量仍然是国家限定的20部,电影院的长远利益,需要国产片来满足和提升。
以往,进口大片要占全国总票房的80%,这个数据现在正呈下降趋势。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全国票房比例是50%∶50%。
年初,张艺谋的《英雄》票房收入超过2亿元,给国产影片打了一支兴奋剂。今年,从打造了《寻枪》、《大腕》等作品的“华谊兄弟影业”等民营影视公司传来的消息看,国产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天地英雄》、《茉莉花开》、《手机》等国产影片的市场期望值都很高。而“主旋律”电影,如今也很懂得用艺术性和观赏性来打动观众。《惊涛骇浪》获得了广泛好评,除了旨在歌颂抗洪救灾外,更确切的说,它是一部“灾难片”。
魏健认为,如果国产片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妨碍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目前,市场上每年的电影数量是110部,远远不能满足电影院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00部影片。
2002年3月30日,民间资本投入电影制作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国家通过“单片申报制”——电影制片厂以
外的单位获得《单片证》后,就有权独立出品电影。这等于允许民营企业或社会投资拍摄电影,而无须再与电影厂合作,无须再买“厂标”。
与此同时,发行放映系统的改革也更进了一步。2002年6月1日,国家规定西部地区以外的各省、直辖市,要组建完成各自的院线公司。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都建成了两条院线。此间原因在于,1993年中影对国产电影发行的垄断被打破后,省级公司在自己的地盘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制片方原本只面对中影一家的垄断,后来却变成了要面对全国32家地方垄断经营者。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机制,大大减少了发行层次和中间环节,降低了发行成本,也有利于合理分配制片、发行、放映利益。
截至目前,院线制推广近一年,全国42家院线公司初具雏形,江苏甚至有了7条院线。而每年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仅有9亿元,有限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几十家院线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魏健认为,目前,院线制显现的核心问题在于资产结构。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院往往隶属于不同的单位,产权归属很混乱,难于进行有效的资产整合。缺乏资产纽带关系,管理上也就容易出现问题。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赵子忠认为,今后,院线公司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全国统一开放的竞争市场的形成;国产电影作品质量和数量能满足放映环节;电影院自身硬件和服务的提升
近日,记者从广电总局电影局了解到,第二家发行公司“华夏影片发行有限公司”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5月份,有望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新公司正进一步理顺资产纽带关系,总经理也正在全国范围内招聘。
华夏打破中影垄断各方能否分羹大片利润?
华夏公司的成立,让制片商、发行商和放映商都虎视眈眈。这家意在打破中影垄断地位的发行公司,被各方视为可以从中得利的载体。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有20家电影集团、院线公司以及制片厂将成为华夏公司股东。其中,广电总局仍然掌握华夏公司50%的股权;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长影集团各占有12%的股权;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四川太平洋院线公司等各有3%的股权;上海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等也各占有3%的股权。
从股权分配上可以看出,广电总局、中影集团仍然是华夏公司的大股东。“第二发行公司”还是由电影系统内的国有资本控股。电影局有关人士告知记者,下一步,华夏有望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实行新公司真正的股权多元化,以增强竞争力。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赵子忠对记者表示,华夏公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在发行体制上引进竞争;其次是促进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因为,对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成绩,也是能否成为华夏公司股东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
华夏的股东之一、北京新影联影业公司的总经理魏健认为,华夏公司机制新,没有历史包袱,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其市场运作理念会比中影集团更灵活。但华夏在实力上还无法与中影集团相抗衡。中影集团在全国拥有庞大的发行网络,和下游发行渠道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华夏今后的发展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国产电影全面陷落”的时期,进口大片的发行成为电影业利润最为丰厚的一个环节。1994年,从好莱坞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开始,进口大片开始横扫国内电影市场。虽然每年仅有10部进口大片,但却占据了国内总票房的60%~80%。而有权采用国际通行的
票房分账形式发行“大片”的,只有中影集团一家。在制片厂、电影院都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中影集团却撑得膀大腰圆。
中影掌握着进口影片发行“专营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下游发行渠道的生死大权。影院不得不支付中影公司高额的票房份额,还要执行中影单方面的单拷贝执行指标。
华夏的诞生,是进口影片发行改革的开始。眼下,最让人关心的是,华夏和中影如何分食这20部进口大片的发行权?据了解,发行公司获得进口影片的配额将与他们发行国产影片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电影局有关人士表示:“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第一年分别发行各自通过分配与竞价相结合获得的进口影片(原则上各50%),以后每年发行进口影片的数量,取决于上一年度发行、放映国产影片尤其是推荐国产影片的业绩。”
未来大片的优势会缩减国产片繁荣是救市根本
新影联院线公司的总经理魏健认为,华夏的成立,只是促进进口影片发行的竞争,从目前的股权比例看,院线公司和制片厂可以得到的利润还很有限。而且,随着国产影片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大片”未来的市场优势会缩减。
即使是华夏公司成立后,进口大片的数量仍然是国家限定的20部,电影院的长远利益,需要国产片来满足和提升。
以往,进口大片要占全国总票房的80%,这个数据现在正呈下降趋势。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全国票房比例是50%∶50%。
年初,张艺谋的《英雄》票房收入超过2亿元,给国产影片打了一支兴奋剂。今年,从打造了《寻枪》、《大腕》等作品的“华谊兄弟影业”等民营影视公司传来的消息看,国产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天地英雄》、《茉莉花开》、《手机》等国产影片的市场期望值都很高。而“主旋律”电影,如今也很懂得用艺术性和观赏性来打动观众。《惊涛骇浪》获得了广泛好评,除了旨在歌颂抗洪救灾外,更确切的说,它是一部“灾难片”。
魏健认为,如果国产片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妨碍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目前,市场上每年的电影数量是110部,远远不能满足电影院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00部影片。
2002年3月30日,民间资本投入电影制作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国家通过“单片申报制”——电影制片厂以
外的单位获得《单片证》后,就有权独立出品电影。这等于允许民营企业或社会投资拍摄电影,而无须再与电影厂合作,无须再买“厂标”。
与此同时,发行放映系统的改革也更进了一步。2002年6月1日,国家规定西部地区以外的各省、直辖市,要组建完成各自的院线公司。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都建成了两条院线。此间原因在于,1993年中影对国产电影发行的垄断被打破后,省级公司在自己的地盘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制片方原本只面对中影一家的垄断,后来却变成了要面对全国32家地方垄断经营者。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机制,大大减少了发行层次和中间环节,降低了发行成本,也有利于合理分配制片、发行、放映利益。
截至目前,院线制推广近一年,全国42家院线公司初具雏形,江苏甚至有了7条院线。而每年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仅有9亿元,有限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几十家院线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魏健认为,目前,院线制显现的核心问题在于资产结构。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院往往隶属于不同的单位,产权归属很混乱,难于进行有效的资产整合。缺乏资产纽带关系,管理上也就容易出现问题。
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赵子忠认为,今后,院线公司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全国统一开放的竞争市场的形成;国产电影作品质量和数量能满足放映环节;电影院自身硬件和服务的提升
中影 垄断 华夏 终结 大片 时代
扩展阅读
企业设计: 中小企业难做是未能踏上时 2025.04.03
企业设计: 中小企业难做是未能踏上时代的节拍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管理的问题。未能踏上时代节拍才是中小企业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设计:AI时代为企业带来的机遇 2025.03.31
企业设计:AI时代为企业带来的机遇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AI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企业需要通过企业设计才能把握以下关键机会:1. 提升运营效率 自动化流程:通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设计:企业的成败是时代的产物 2025.03.27
企业设计:企业的成败是时代的产物 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 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企业在特定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等因素下的生存与发展。1. 时代背景决定机遇与挑战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竞争已进入系统设计时代 2025.03.17
金融微博营销,“微时代”抢占高地 2025.02.18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服务越来越被各金融业所重视。面临如火如荼的微博,各大银行、保险、基金机构也跃跃欲试。北京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老师认为微博营销在传播性、互动性、精准性等各方面
作者:刘东明详情
大数据时代的idea与ROI 2024.05.24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你知道“两个月就会消失的书”吗? 这是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利用新型油墨出版的文集,一旦打开,文字接触到阳光和空气后2个月就会完全消失,这样就可以催促那些有“拖延症”的读者尽快阅读,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我要发布需求,请点我!
相关信息
管理文库分类
最新发布
- 1引进非酒类商品之前的 22
- 2网络营销惊喜无限源于 26
- 3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 21
- 4中华牙膏“相约星期兔 16
- 5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15
- 6资生堂网络营销之恋 14
- 7杰士邦日全食营销,雷 14
- 8兰蔻小黑瓶掀起全球基 17
- 9微博营销,微力炸弹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