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番茄 还“红”多久?

 作者:王运启    161


——解读新疆番茄产业


前 言

    红色,多么热情奔放,激情四射诱人的颜色,与我们的生命与鲜血一样富有生机与活力。而红色产业也是如此让许多企业,许多人如痴如醉,钟情于它的感染魅力。

   

    “红色产业”是红色的农产品及其制品产业的统称,尤其以新疆的红色产业最为兴盛。新疆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大枣、石榴等均属“红色产业”的范畴。其中红花、番茄、枸杞,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其相关产业,在全国都有优势,因此这三项产业被看做新疆“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


   

一、番茄产业  红色产业的龙头


   

    新疆“红色产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红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活跃新疆经济、转化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契机。但是,新疆过去开发“红色产业”,主要以卖原料和初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并且受制于国内、国际市场。


    目前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产量为全国的80%左右。产量占全国80%以上的番茄酱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占全国生产能力的90%。具有较高药用保健价值的枸杞在新疆种植面积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枸杞远销台湾、香港、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而红番茄产业更是令人膨然心动的一项产业,而在近些时期内的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农夫番茄汁,酸酸甜甜,全部采用的是新疆的新鲜番茄”,更使得新疆优质的番茄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影响到许许多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和佐料。番茄业的兴起恰恰是中国西部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新疆最重要产业项目之一,而自从番茄产业进入到从粗加工到精细化深加工,再上升到一个高附加值的高度,成为一条带动新疆经济的产业链后,番茄业更是成为地域经济和众目睽睽关注的红色龙头产业。并且“番茄产业”不断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问世,并成功推向市场,“红色产业”链也越来越长,红色之火越烧越旺,直到红过半边天,红透全天下。


    众所周知,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番茄的优势:温差大,日照长,降雨量少。生产的番茄酱番茄红素高、黏度高、霉菌低、固型物高,这也是其它省份所没有的。由此,番茄生产和加工被称作新疆的“红色主导产业”之一。番茄酱已成为新疆出口创汇第一大产品。从1984年新疆开始大规模种植工业番茄至今已经21年,最高年份2003年全疆种植番茄100万亩,但随着近两年来番茄市场的疲软,而其产成品市场也有所下滑。

二、番茄企业几经沉浮 形成三足鼎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根据自身资源情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启动红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番茄加工业。为此,新疆形成了以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上市公司为主体番茄酱加工出口企业群,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产品占欧洲市场份额的70%,继美国、意大利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


    1、德隆的屯河,屯河的番茄


    刚刚折戟沉沙烟销云散,已成昨日黄花的新疆德隆集团从1998年开始,介入“红色产业”,先后投资2亿元人民币,成立了生命红科技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提升“红色产业”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抢占国内、国际市场。他们开发出以番茄粉和番茄浓缩清汁为代表的番茄系列高科技产品。其中番茄粉和浓缩清汁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倡导并实施新疆红色产业的龙头企业,新疆德隆集团一直致力于番茄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的研发,先后投资1500万元,开发出番茄酱、番茄沙司、番茄丁、番茄粉等10余种产品,大大提升了番茄的附加值。而番茄红素则是番茄系列产品的顶尖产品,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誉为“21世纪保健制品的新宠”,在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食品色素等领域用途广泛。由于提取技术难度大等原因,世界上只有以色列的利库德公司独家生产。


    而在九十年代末期,作为屯河的控股企业的新疆德隆集团开始对屯河的产业进行重组,在屯河涉足番茄加工行业,新疆屯河从1998年开始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已在新疆18个县(市)投资建设了2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番茄加工、制糖和生果加工。在九十年代末到2003年之前,新疆每年有10万农民为新疆屯河提供300万吨番茄、甜菜、杏子等农产品。曾一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年产规模达24万吨,产量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二(后来的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占据了此位置),资产拥有10多亿,甚至还有一个国家级的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但随着德隆集团的土崩瓦解和新疆中基公司番茄业的兴起,新中基实业的番茄产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屯河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已于2003年番茄产业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基地。


    后来,因为番茄业所受的季节限制,番茄的产能再大,也是一个季节性的产品,显然不足以体现食品业老大的地位。在这种背景,屯河收购汇源果汁就是大家可以理解的选择。汇源被收购时是果汁饮料中的第一品牌,或许是收购心切,屯河5个亿的投资并没有取得汇源的销售网络,合作最初以屯河退出而结束。汇源并购的失败是新疆德隆的隐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新疆屯河的江湖地位,更会影响到屯河番茄制品的产销,接下来的就是德隆所受到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伤害。


    2004年新疆屯河集团因受德隆危机影响,生产资金严重不足,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新疆10万户种植户、300多万吨番茄、甜菜和鲜杏等农林产品难以交售。危难之际,中粮集团施以援手,以委托贷款方式向新疆屯河集团提供收购资金4亿元,及时缓解了新疆屯河的燃眉之急。


    2005年中粮集团承担了屯河11亿元的债务,并注入5亿元资金,清偿了屯河集团番茄欠款,并使屯河所属10个加工企业重新开工。中粮集团已经正式接管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已彻底还清该公司所欠种植户的9000多万元原料款。备受关注的“中粮集团重组新疆屯河新闻发布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使屯河股份获得了新生,这意味着屯河股份正式摆脱了“德隆风波”影响,开始走上正轨,开始了自己新的“红色番茄产业”的新征程。


    2、新中基,红色风暴滚滚而来


    新疆中基公司进入番茄产业后,刮起了一阵“赤色风暴”,更使新疆的番茄产业达到一个空前发展高潮。2000年起中基番茄制品公司就开始了将番茄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大规模的“红色扩张”。其来势汹汹,几乎直接叫板着屯河的番茄产业。


    中基公司以番茄种植加工为主,开发番茄后续产品为辅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积极扩大兵团红色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2002年中基番茄进行了整合、技改,已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线16条,年生产能力达18万吨,成为全国大型番茄加工企业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番茄制品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企业。截止今年,中基番茄制品年生产设计能力将会达到40万吨。


    但进入新一年以来,新疆中基番茄原料出现了严重短缺,新中基面临的原料短缺实际上是新疆番茄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新疆番茄加工企业从2000年的16家发展到2005年的43家,在新疆的种植规模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势必造成有限资源的抢夺。


  

    在对外扩张方面,新中基早在2004年3月就花费大量精力和巨额资金收购普罗旺斯食品公司,但在同年11月又将其持有该公司股权转让。在与国外公司“联姻”失败的情况下,新中基将目光转投向国内其他资源地亦在情理之中。


    随着近两年来番茄产业在新疆屡屡受挫,中基公司的番茄业也受到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原料方面几近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为此,在新疆的番茄制品企业纷纷寻求外部环境来发展“红番茄产业”的大环境下,中基公司也在内蒙古新疆中基新建的天义番茄制品全资公司。


    由于内蒙古种植番茄历史短、只有10年历史,没有过较大面积的播种,但经专家们长期对内蒙古河套地区论证分析,该地区具有与新疆同等条件的优势,是理想番茄的生产基地,具有质量好、病虫害少,番茄质量中的固型物和红色素含量高等特点,适合进行番茄酱的加工。


    中基公司在内蒙古的番茄制品公司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建有4条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2.3万吨,日处理番茄2200吨,需4万亩土地种植番茄,才能保证加工生产的需要。


    同时,内蒙古屯河河套番茄制品公司,是新疆屯河与河套酒业共同投资9000万元成立的,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


    中基公司依托新疆和内蒙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选择绿色环保种植区域,番茄原料均为非转基因品种,色泽鲜艳,固形物含量高,红色素含量高,原料生长期由农业技术人员全过程监控,人工采摘保证了收获质量。


    3、天业番茄,后起之秀


    新疆石河子天业番茄制品公司位于隔壁明珠新疆石河子市西工业区,北依天山北麓,南濒准噶尔盆地。天业番茄制品公司于1999年-2002年先后投资1.9亿元引进了三条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FMC公司番茄酱生产线,现已形成日处理鲜番茄3000吨,年产番茄酱30000吨的生产规模,工艺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瞬时闪蒸杀菌系统,具有生产超高粘度产品的优势,产品具有优良的色泽和风味,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天业公司涉足番茄产业,就积极走高科技发展“红色番茄”产业之路,在番茄种植方面公司依托天业集团国家级节水农业工程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农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率先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石河子农垦科学院合作共同研究非转基因番茄品种培育,与美国亨氏合作研究新品种的试验与推广。建立了番茄种植生物肥料膜下滴灌技术研究,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引进了美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番茄种植及采收设备,率先实现了番茄种植的全程机械化。


    天业番茄制品公司拥有优质、稳定、均衡的原料基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天然丰富的纯净的天然雪水,保证了番茄种植所需的水源,洁净的空气,土地肥沃无污染,加上对品种、农药、肥料的严格控制及田间管理的科学管理监控体系,保证了优质的番茄原料供应,实现了绿色食品的加工和生产,成为新疆“红色番茄产业”的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三、番茄产业危机引发深思

    1、低靡的产业环境与原料紧张使“红番茄业”黯然失色


    番茄产业并非一直预演着“红色席卷视线”的浪潮,企业处于高端发展期时,常常举遇到一进无法逾越的发展瓶颈。2003年世界番茄酱生产大国遭受了自然灾害,产量大幅下降,受其影响,国际番茄酱供应量相对减少,价格上扬,销售非常顺畅,这也导致新疆种植农户的扩张欲望。但是到了2004年番茄出口疲软,新疆出现原料相对过剩的情况,加上新疆的“红色产业”出现规划不到位,一些占有资源的企业经常采取订单生产,厂家却不能按照订单完成收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虽然从2004年9月上旬开始,尽管企业从9月份开始提高原料收购价格,提高现金兑付的比例,但原料供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厂家只能开动一半的生产线,原料供应只能满足番茄需求量的50%。


    所以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不良循环局面:一方面番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番茄厂家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此外,番茄亩收入与棉花、辣椒相比差距在1000元以上,不少农民在利益得不到稳定保障的情况下,对番茄的种植积极性下降,造成原料相对短缺。


    鉴于这种原因,新疆番茄酱生产骨干企业纷纷派出专家前往甘肃、宁夏、内蒙古进行科学调研考察,寻找新的番茄原料生产地,开辟新的番茄酱产区,为此,点燃了内蒙古红色产业之战。


然而,2005年的“五一”过后,随着番茄的播种和移栽苗工作的全面结束,从各地传来的信息表明:作为新疆经济作物支柱的番茄,今年的种植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说:“2005年全疆种植番茄比2004年至少减少近30万亩”,这已是连续两年新疆番茄种植大面积缩水。


    2、种番茄成本大、利润薄使番茄种植大面积压缩   


    上世纪80至90年代种植番茄可以说是挣钱的作物,以至于新疆番茄的种植取代了甜菜成为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一个标准亩定额20亩地就可以挣1万元钱,少的也有7000至8000元。番茄的产量也都在6吨以上,高的可达9吨。主要生产资料费2000年前在500元左右。近两年,生产资料大幅度上涨,水、机力、人工等费用也都跟着往上涨,种植番茄的亩成本达到了628元。   


    2004年开始,由于国家紧缩银根,番茄企业贷款困难,而生产番茄酱的工业费用如水、电、煤、马口铁等涨幅较大。加之去年国际番茄市场价格下跌,番茄企业周转资金来源不足,致使番茄原料的平均收购价格在每公斤0.22元左右维持了近10年没有上调,种植加工番茄租赁地亩成本1000元,如果以每亩番茄产6吨计算,收购价每公斤0.22元,产值就为1320元,每亩利润为320元,30亩地(一个管理定额)酱用番茄收入即为9600元。   


    与番茄相比,棉花和辣椒用工较少,虽有市场风险但它的利润却高。在新疆的番茄主产地焉耆垦区,辣椒的租赁地亩成本在1000元,亩产量300至350公斤,亩产值1750至2450元,亩利润为1680元。近两年每公斤干辣椒可卖5元左右,好时可卖7至8元。以亩产350公斤每公斤6元计算,一亩就可收入近1900元,每亩净利润900元,30亩地辣椒收入就可达到2.7万元,比番茄多收入1.7万元。   


    棉花的亩成本620元,产值1650元,每亩单产籽棉350公斤,收购单价3.8元,每亩产值1230元,亩利润810元,30亩地棉花可收入2.4万元,也比种番茄收入多。因此,种番茄的农户纷纷改种棉花和辣椒。   


    另外,有些地多年用来自繁自育番茄种,番茄退化,土地生瓜丁无法控制(瓜丁学名列当,有害植物,寄生在番茄根部吸取营养),致使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


    3、利益不协调使种植农户番茄种植积极性挫伤   


    由于新疆是中国番茄酱主要产区。随着上述三家番茄生产企业将番茄制品“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而新疆的番茄产业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发展中的番茄产业链中,企业有企业的利益,农民有农民的利益,各方利益均未达到相对的平衡。   


    新疆番茄种植隶属分为两大块,一为地方乡村,二为兵团团场。因新疆种植番茄长期以来就没有制定过统一的保护收购价,工厂随行就市,年年收购价不同。番茄酱好卖收购价就高,反之就低;而订单的合同是否履行了约定的质量、数量也无法去追究。有些种植单位及个人年初和多家工厂签合同,到了番茄采收期看谁家出价高就把番茄卖给谁。


    当原料短缺时,番茄加工厂提级敞开收购,农户掺假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番茄酱的质量,工厂受损失。当原料充裕时工厂经常压级压价,侵害农户的利益,使番茄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关系严重对立,导致番茄企业生产起伏波动较大。其结果是多年来所提倡的订单种植,订单合同形同虚设,番茄种植单位、种植户和生产厂家各唱各的调,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4、番茄原料紧缺产能力过剩     


    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16家,发展到2005年的43家,其中,中基和屯河各拥有16个工厂,仅1989年到2002年全疆就引进意大利番茄生产线60多条,单线生产能力从最初的日处理新鲜番茄300吨到500吨、600吨、1000吨、1500吨,总设计能力达到93万吨,其中,中基公司生产能力57万吨,屯河生产能力36万吨。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8家,发展到2005年的20家,仅番茄主产地焉耆盆地就有16家,工厂过于集中和密集,有的厂家之间仅隔几公里,而且目前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由于番茄种植的面积没有扩大,番茄生产厂家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工厂所需原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去年,巴州地区番茄加工企业全部设计(生产)加工能力由2002年日处理番茄1.14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2.5万吨,翻了一番多,以日处理能力、生产季节65天计算,需要番茄原料162.5万吨。全州番茄种植面积21.67万亩,产量120万吨,与番茄生产厂家的需求还有42万吨的缺口。   


    据统计,今年全疆番茄原料缺口100万吨已成定局。仅巴州番茄原料的缺口将不会少于50万吨。今年几乎所有的番茄生产厂家都没有签够能满足各自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合同。   


四、让番茄产业继续“红下去”

    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由于2004年国际番茄酱市场价格下跌,加之番茄原料短缺,番茄工厂开工不足,多数番茄工厂未完成生产任务,各番茄公司整体效益不如上年。如果2005年番茄原料缺口太大无疑是给番茄企业雪上加霜,这将是番茄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如果新疆的番茄种植业再不给予尽快扶持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20年培植起来的新疆番茄种植优势将不复存在。


    所以,要想让新疆番茄“长红不衰”,办法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的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是保持地域经济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政府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新疆的番茄这项支柱性产业应当是当仁不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一个区域经济和整个新疆经济协调和高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强化宏观的产业调控,给予番茄业较大的扶持和保护,比如,像种粮食一样的予以补贴、适当提高番茄收购价格,实施保护价收购等,并且出台保护措施,有效揭制对番茄原料价格投机现象,使原料供应的番茄种植农户不会感觉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这样起伏不均的情形出现。


    同时,加强对番茄制品企业的政策扶持,这种扶持政策,不是单一的生产政策,也不是单一的流通、消费政策,它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只有将地源优势、原料供应和番茄制品企业置于完整的政策体系中加以考虑,才能大大促进新疆番茄业的继续“走红”。


    2、继续保持番茄产业固有的优势


    近几年,随着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投入的加大,新疆番茄酱在国际市场已经享有很高的信誉,新疆也因此成为中国主要的番茄酱生产基地。这对于相对落后、经济比较脆弱的新疆经济而言,番茄的生产、加工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番茄种植属于密集型农作物,收购价格偏低。但番茄种植户依托的是新疆强大的加工企业,并不愁没有销路,也没有价格上的大起大落。


    所以,番茄制品企业自身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同时也给予农户这样的信心,这种固有优势应该继续发扬和保持,紧紧抓住这种特色经济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红色效应”,继续把番茄的“红色文章”做足。


    3、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番茄的生产加工应该由以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深加工型转变,加上其原料的特殊性,因此,这一行业应该集中在既有原料优势、劳动成本又相对较低的地区。根据各地番茄种植的原料特点、加工的要求和产量等条件对番茄制品的种植进行各理的布局,与番茄制品企业日益扩大的原料需求量,在适合种植的地区大面积的推广,保证番茄原料的供应途径。加大扩大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固有的几个地区,逐步缓解地区间番茄业发展不平衡现状,尽快改变这一行业不合理的区域布局。


    4、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新疆番茄制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番茄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是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推动新疆番茄制品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加快企业技术的改造步伐。三是要把番茄产品加工业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番茄制品加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可持续发展。



    5、继续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番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番茄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同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能够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而现在的中基番茄制品企业、屯河番茄制品企业和天业番茄制品企业就应该得到力度较大的扶持,同时也应该逐步打破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实施多元化番茄制品企业的发展,鼓励更多有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参与到番茄制品的高科技加工的行列中来。


    当前,番茄业是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客观上迫切要求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能够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能够与国内外番茄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长期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6、加强农村市场建设


    市场对番茄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形成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业和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新疆番茄原料市场交易方式传统,储运方式和工具落后,信息网络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这些都是番茄品加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发展番茄产品加工业,急需加快建立和完善番茄产品市场体系,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


    7、进一步提高现有番茄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加快技术改造,促使企业规模升级。


    虽然新疆的红色产业中番茄产业占有全国产业的80%,但随着新疆番茄业所暴露出来的弱点,新疆的几家大型番茄制品企业纷纷到疆外寻找番茄产品的原料基地,所以,这势必会使新疆的番茄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多年培育起来的“红色产业体系”将会令人痛心的毁于一旦。所以要尽快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番茄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势必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选择推荐一批象中基、屯河、天业效益优、科技水平高、制度全、管理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提高蕃茄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再通过纵向兼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上下游工序,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番茄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制度的创新,必然带来经营机制的转变,从而为企业更好吸收先进技术提供了动力,使得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结 语

    总而言之,新疆番茄产品加工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所作为,担负起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地区经济的重任,必须在提高质量、增加技术含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提高蕃茄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实现新疆由番茄产品生产型农业大省向番茄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型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所在。自然,红色产业,新疆的红番茄产业也会水到渠成的继续红下去, “红过半边天,红透全中国,红遍全天下”!


王运启
 红色,番茄,多久,align,center

扩展阅读

1.红色旅游概述  中国现阶段的红色旅游是一个特指概念:一是特定载体: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二是特定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

  作者:王志强详情


6月6日,由铜川市人民政府、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铜川市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管理委员会暨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铜川照金景区1

  作者:王晖详情


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经济观察报》刊登的《尾货商意外的春天》描述了在这个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尾货行业的短暂契机。随着外贸活动的不断增加,国内市场也应时出现了尾货市场。笔者经过调研,尾货大概有三

  作者:姚远详情


  云南白药集团推出了白药牙膏。据了解,它走的是高档产品的路线,根据地区的不同,试销价定在每支22元至24元,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价位上来看,它属于目前本土化同类产品中最贵的。而且,看企业雄心勃

  作者:于斐详情


  2003年8月18日,中国联通集团前任董事长杨贤足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还是这张熟悉的面孔,只不过,这次他不再是以联通集团董事长的身份,而是新成立的中国联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主任身份出现。在联通

  作者:张勇详情


可采,创造了快速崛起的奇迹   在品牌林立的化妆品市场,可采可谓近年闯出的一匹黑马,可采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不能不说有点偶然。 1998年,已搏击商海多年的商人马俊开始寻找超越从前、更有远景的商业方式。

  作者:樽粮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