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勇,2005年进入公共关系领域,从事公共关系传播、新媒体营销,危机和声誉管理、网络舆情治理等领域的实务、培训和咨询工作。 提出并倡导“党建引领”“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舆情党建联席会”等契合实际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 曾任职于行业协会、行业媒体、公关公司,针对热点舆论事件,撰写多篇专业评论文章。 熟悉社会组织、媒体、营销实务、对于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入理解,洞察20年来中国媒体环境,社会舆论、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危机与网络舆情系列课程: 《党建引领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与危机应对》 《党建视角下的银行危机与网络舆情应对》 《党建引领下的国企危机和网络舆情应对》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应对和网络舆情引导》 适合对象: 党政机关、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各级负责人和舆情方面负责人员。 课程亮点: 结合中国实际,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 创新性党建与舆情治理融合,破解现实难题。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定位与要求。 提升思想站位与媒介素养。 整合经典与前沿研究成果。 大量案例评析,洞察社会情绪。 明确目标、原则、底线。 掌握应对原则、策略、方法、技巧。 规避次生舆情,最小化损失。 借力舆情改善工作,维护和强化组织声誉和公信力。 课程时长:3小时;6小时;9小时;12小时。 课程特色: 根据具体受训学员和单位的具体特点和培训诉求定制,匹配更契合的案例,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建议。 《党建引领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与危机应对》 课程大纲: 模块一:网络舆情的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 核心目标:建立对网络舆情的系统性认知,理解其本质、影响与治理逻辑。 一、非胜不可——必须要打赢的网络舆情治理战 1、案例研讨:社交媒体策动廉价颜色革命 2、媒介变革驱动话语权位移带来的挑战? 3、塔西佗陷阱与党和政府公信力和长期执政 4、冰山理论、肥尾效应与为何是网络舆情治理而非引导? 二、知己知彼——拆解复杂网络舆论场 1、流量焦虑,立场先行,纷杂舆论场下如何站稳立场? 2、反沉默的螺旋:如何通过关键少数,凝聚沉默的大多数? 3、舆情治理的拦路虎:为什么信息茧房是可怕的梦魇? 4、善用无影灯效应:网络舆论的内在机制! 三、善治利器——网络舆论的多重作用 1、社会的皮肤与减压阀:网络舆情背后蕴藏哪些社会情绪? 2、网络监督:是公众呼声,更是党引领下的公众意志实践! 3、网络反腐冷与热:二十年网络舆情变化背后的治理启示 4、网络舆情的鲶鱼效应:倒逼与加速蜕变 模块二: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与定位 核心目标:明确政府及公职人员在舆情中的多重角色,建立正确的权责认知,提升党员干部的危机领导力。 一、高度敏感——公职人员及其亲属是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关键变量 1、特殊的公众人物,为什么极易被放大甚至引爆突发舆情? 2、线下有身份优势,但为什么在网络舆情中处于弱势? 3、低目标、中目标、高目标 4、突破茧房,摒弃“仇官论” 二、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中的多重角色 1、如何做好运动员,从源头治理网络舆情? 2、如何做好裁判员,网络舆情不失控? 3、如何避免角色错位,怎样才能够让群众相信? 三、派出所、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1、为什么必须要慎用警力? 2、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有哪些核心职能? 四、提升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危机领导力 模块三: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舆情治理模式 核心目标:理解党建在舆情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掌握系统性破局方法。 一、解题先破题——当前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难点 1、思想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一刀切;封堵瞒;侥幸拖;臆断误判; 2、重线上轻线下,重热点舆情轻小舆情 3、单部门难应对、多部门协调难 4、息事宁人思维下的按闹分配 5、重线上回应,轻问题解决; 6、重应急处置,轻体系建立 7、重事件处置,轻公信力修复 二、立场先行——网络舆情治理关键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明确和坚定立场,为什么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定盘星与核心锚点? 2、网络舆情就是网络民意,网络舆情治理为什么要走群众路线? 3、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如何坚守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 三、他山之石——从“网格吹哨”到“舆情吹哨” 1、网络舆情治理与基层网格治理的异同 2、网络舆情应对不是独角戏,权责与多部门协调 四、“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实践路径 1、上网了就是吹哨 2、网络舆情处置小组的构成 3、关键的部门联动 4、网络舆情处置是否要公开回应? 5、网络舆情处置的注意事项 五、探索创建“网络舆情党建联席会制度” 1、舆情党建联会与一般政务联席会的区别 2、舆情党建联席会的具体组织方式建议 政府全域舆情党建联席会;条线领域舆情党建联席会;分级/分层 3、党建联席会应聚集的核心议程和着重解决的问题: 1) 把网络舆情治理与把党的要求,丰富的历史实践经验,党的形态意识资源精密结合,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治理方向原则正确。 2) 定期的真实处置案例总结、复盘研讨。针对舆情处置中的暴露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根源,摆到台面上。 3) 不断调整优化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优化应对流程,完善应对机制。 4) 强化应对能力, 5) 强化协作响应能力。 模块四: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 核心目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仓促应战。 一、网络舆情研判的四个核心要点 1、快速研判 2、全局穿透 3、明晰责任 4、审慎定性 二、常见网络舆情分类与研判要点 1、 政策执行类舆情 2、 负面问责类舆情 3、 民生诉求类舆情 4、 公共安全类舆情 5、 突发事件类舆情 6、 文化/价值观类舆情 三、外部的关键资源 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媒介专家/权威媒体/自媒体 模块五:网络舆情引导的7大关键原则 核心目标:把握好原则,不在原则问题犯错。 1、党性原则 2、法治原则 3、尽责担当原则 4、快速响应原则 5、事实原则 6、公开透明原则 7、主动传播原则 模块六: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与技巧 核心目标:掌握引导的核心原则与实战技巧,把握好舆情应对时、度、效。 一、如何才能做到快速回应? 1、如何迅速成立恰当的舆情工作小组 2、如何确定责任主体 3、如何确认回应主体 4、快速回应时效和程度的把握 5、为什么说自己不能查自己 6、有必要指定新闻发言人和媒体接待人员吗? 二、如何在事实层面深入探查?为什么必须要持续公布? 1、如何确保事实全面可靠? 2、如何对准舆论焦点? 3、哪些事实不宜公开? 4、如何能让公众相信我们说的? 三、有必要删帖撤稿吗?如何降低负面影响? 1、务实看网络舆情洁癖 2、删帖撤稿的效果与风险 3、降低负面影响的关键是什么? 四、官方通告/情况说明 1、官方通报要体现的基本原则和红线有哪些? 2、不同阶段官方通报都有哪些要点? 3、为什么说不能只有官方通报? 五、为什么必须要借力专家/权威媒体/自媒体等第三方力量? 1、听诊器,舆情诊断 2、客观专业权威声音有什么用? 3、理性建设性的批评有什么用? 4、为什么必须要重视媒体的主动采访报道? 模块七: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媒体传播策略 核心目标:学会与媒体协同,掌握议题引导的主动权,提升舆情治理的效力。 一、舆情治理中为何要主动传播? 1、在舆情爆发阶段的主动传播 2、舆情后期,修复期的主动传播 二、如何面对媒体? 1、为什么一定要确定新闻发言人? 2、如何应对媒体采访? 三、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动传播策略 1、为什么要第一时间发布官方通报 2、为什么要连续持续发布通报 3、当地官方媒体首先报道跟进的必要性在哪? 4、正确引导其他媒体的跟进采访 五、媒体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原则 模块八:网络舆情后期形象与公信力修复 核心目标:维护和修复组织公信力,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才是党政机关网络舆论治理的关键目标。 一、事实层面的复盘与查缺补漏 二、机制层面的正视与弥补完善 三、应对层面的全流程复盘 四、传播层面的策划与实施 模块九:网络舆情中的谣言、网暴识别与应对 核心目标:明确谣言与网暴的处置边界,依法规范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