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调研”与“蓄意设租”

三个月时间是长是短?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是什么事儿。

如果是一个行业条规从出台到改弦易辙的时间,则无论如何也是太短了,可称之为“朝令夕改”。尤其这个政令针对的是一个产值数千亿元行业,其严肃性也是大大地欠奉。

2006年6月19日北京市工商局一纸14号文——“住宅禁商”令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个条文的精神,简言之就是:中小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商住楼”里注册办公了。而刚到10月初,很多CBD、中关村商圈数家以住宅立项的商业综合类项目又“传来捷报”,他们率先获得了区建委以及工商部门的“特赦”——其业主已被允许在项目中注册公司、进行商务活动。(详见本期《住宅禁商特赦令》一文)

之所以出现这种“朝令夕改”的窘况,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很多商住项目出现了突然性的销售困难,很多买家进入观望状态,“业主们对今后的政策走势出现了担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买的风险和决策的难度。”这使得原来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的商住楼开发商们暂时处于“休克”状态。

二、 而那些已经售完的项目的业主们,受到的影响更大。他们面临着买房以后,没有租户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开发商的欺诈,开发商没有履行合同中的条款。虽然市场上还没有传出业主大面积的退房和进行过激行为的消息。但持续下去,发生“不愉快”事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 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头上悬起了一颗“雷”,在北京的现实情况下,就性价比而言,商住楼是小本经营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选择。这条禁令对它们的发展和生存都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事情并没有完全向政策制定预期的方向发展,政策执行起来力不从心”就是一个必然现象了。

上一条: 孙宏斌不亏

下一条: 第一场雪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