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北大哲学系陈少峰教授讲座
10月30日晚上,我们邀请了北大哲学系陈少峰教授给南洋女中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讲座。
陈教授首先以“苹果现象”为例,介绍了现代文化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陈教授认为具有短平快特点的现代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静态特征有很大差异,但是像《功夫熊猫》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然后陈教授进入正题,介绍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范围。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多样性,共性越多越不容易起冲突,多样性则使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是历史因素形成的,改变起来很难,例如改土葬为火葬,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文化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方人吃面声音特别响,西方人对此则特别不习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例如上街游行的婚礼,从骑马坐轿改成坐豪华轿车。文化还受价值观、制度、语言、艺术审美、符号与象征等等因素的影响。陈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历史上的传统文化(目前已基本消失)、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文化、与现实发生冲突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可以分为具体的一些方面,例如习俗、道德、宗教、语言、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哲学等等。接着陈教授谈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他认为习俗、节庆延续了数千年,生命力很顽强;同时,中国讲人情,爱面子的传统给现代法治制度带来了挑战,青少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日益娱乐化、时尚化也给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突,表现为王道霸道和两种忠诚,儒家比较重视公平,法家比较重视效率;家族文化使得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面临冲突。家族企业如果不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很难做大的。中国现在治国策略上面临一个抉择,到底用儒家还是法家,中国历史上在社会管理方面偏向法家,在文化信仰上偏向儒家,现在的中国信仰缺失,管理思想比较混乱,到底仁治还是法治,还是糅合起来,目前还是一个问题。
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一度中断,目前还停留在延续和传承方面,但是创造力远远不足;当代的商业文化和拜金主义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城市化与乡村的文化变迁使得以乡土为根基的传统文化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陈教授认为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积累,这种积累包括四个方面:人才?品牌?经验?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培养出六个类型的文化: 1、提升型文化:宣传?学术?高雅?素质?文明 2、满足型文化: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多样性(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 3、支撑型文化:理念?制度?职业道德 4、应用型文化:奢侈品?设计?文化旅游 5、竞争型文化:区域文化中心建设 6、保护型文化:文化遗产、传统继承文化产业:经济与文化的中间地带。美国的软实力与他的文化产业有很大关系。我们把与文化、艺术、娱乐、传媒、创意相关经济活动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分为四个部分:内容(产品)、平台(与传媒)、延伸(制造业产品)、服务。文化产业是无中生有的,例如《功夫熊猫》只是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象、剧情、动画设计都是虚拟的。文化产业是可复制的,3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主流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以娱乐快餐为主,喜欢好莱坞的动画,这对传统文化是很大的冲击。文化产业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但是并不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太大的复兴作用。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受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太大,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很多年轻人用苹果的产品,却不思考产品背后的精神。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联:文化是共性与历史积淀,文化产业则具有以下特质:(1)小文化:文化元素、娱乐主题和艺术表现;(2)新的生活方式,重视体验娱乐;电子阅读;(3)创新的文化或文化元素的组合(设计、创意、艺术、想象),包括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元素如《功夫熊猫》等;(4)人性化的主题,或者与人性的共鸣因素,如爱情、亲情、英雄、惊险、想象力丰富的东西等。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对接与转型模式:(1)传说与故事的抽取(长恨歌?人鬼情未了)(2)文化元素的借鉴(功夫熊猫)(3)历史文化遗存、特色文化与传统旅游(4)工艺、手艺、工艺美术:工艺技能传统(技能)+现代企业,形成品牌(5)传统内容的新设计或者技术提升;新的表现形式(三国演义的多媒体演出)由于数字娱乐的技术创新等原因,使传统文化产业遭遇数字娱乐“体验力”的巨大挑战:第一,丰富性表现:立体化等艺术表现力;第二,多样性表现:远程体验的形式和共同体验如游戏等类型和模式;第三,时尚性表现:视觉与美学设计的体验;第四,创新性表现:如各类娱乐软件和游戏;第五,便利性表现:宅人拥有娱乐全景图。
文化及传统文化对经济的贡献: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创意设计;传统匠人精神与苹果公司?乔布斯;文化、科技的融合与演出、互联网等;企业文化、诚信、责任等。文化实施:奢侈品中的文化结构产品的文化形态(材质、高端品质、风格、个性化等系列)+设计文化(含设计师的地位)+企业文化系列(含核心价值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经验如品质控制、品牌意识和责任;极致与细节)+历史与工艺传统+品牌+消费者文化把握(消费者的理解,高端消费人群、把握文化潮流、时尚和变动;引领消费而不是满足需求)+传播与营销(小众、精准、神秘感:媒体选择、以专卖形式的连锁经营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有特色的文化但是未必能走出去。例如台湾歌手到大陆肯定不唱闽南歌、周立波不用上海方言讲脱口秀。文化保护具有世界意义,但是文化产业不要特色文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面并没有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双重影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个误区,文化不是为经济服务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是一个误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有些冲击是非常严重的。当然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文化带来有利的一面,给传统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维护提供了必要的费用。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才可能使中国成为强国。未来中西合璧,文化融合可能是一个大趋势。
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元培学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上一条: 药品市场的整合观
下一条: 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品牌市场分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