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统定位


这是一场政治洗脑的游戏

荷雪食品公司(Hershey Food Corp.)销售巧克力条、荷雪之吻、蕊丝糖果及其它各式各样的糖果产品。这一系列产品由营销部门主掌,成员包括: 业务代表、市场研究员、广告专家、直效营销专家…..等,阵容相当完整。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发展新、旧产品或品牌营销计划。消费者之所以购买荷雪产品,是因为品牌定位始终能维持“好吃”的一致印象,因而能缔结12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美国总统也一样在卖产品,卖什幺呢?卖“想法”!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把自己销售给全美国人民,说服大家跟着他的领导脚步走。他的每一个想法,都得明确地发展出计划,然后卖给人民、卖给国会。总统必须寻求营销专家的协助,将“想法”或“创意”转化成各项计划,让民众相信他、支持他。

    美国前任总统柯林顿,即是最好的例子,他采用了营销专家的技术,以专业的市场研调为基础,为自己的竞选定位,并设定传播主调及销售个人的主力政策; 请来了广告专家协助发展电视广告、直效营销专家负责特定目标群的讯息传播; 还有销售代表,他的夫人 – 希拉蕊,以及内阁团队,穿梭于全国各地发表演说,并经常出现于晚间新闻节目,跟总统本人的竞选声音、格调、行程…等同步串联。

  

    柯林顿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销售?不,他跟民众在玩一场洗脑的政治定位游戏,他在创造民意趋势!

电子竞选过渡到电子执政

    今天的政治,已进化到电子执政的时代了! 但这完全根基于最新的营销科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该科技被引用到总统选举之上。之后,则过渡到总统每日的例行执政上。确实,谁能了解如何使用营销科技及定位的潜在爆发力,谁就是未来的赢家。请看看美国的政治竞选生态,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是什幺?没别的,就是新兴起的强力“第三者”,广播名人名嘴、媒体、民调专家及各行各业的专业顾问,这批人代表着无数的利益团体,选举结果对他们的影响深远。

    定位概念改变了现代产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从产品、品牌,到运动、政治,无一不受影响。就政治角度来说,无论是总统,或社会,大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使用定位技术,造成震撼、形成赢的趋势。今天,不具市场导向概念的一方,根本别想在选战中建功,将自己送上总统宝座。

候选人必须知道的营销过程

    大家经常把营销形容成一种买卖双方的交换过程,买方出钱换取卖方的产品或服务。当你将营销应用到政治竞选活动时,交换过程中的角色,则变成了政治人物透过他的政策主张、国家远景与人民交换选票。当选人进入白宫之后,开始将焦点转移至落实

他所开的政治支票(政策主张、国家远景),并以此和人民交换对他的施政信心。通常是透过“支持率”之调查,追踪人民对总统施政表现的反应。

    对现任总统来说,“交换过程”就复杂多了,因为涉及到他的政策法案能否通过国会落实。当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上升时,多少会造成国会议员的间接压力,刻意去避免背离民意的表现。如果

总统要竞选连任,他与人民的“交换过程”则转移到下次的大选活动。毫无疑问地,市场导向的竞选活动之重头戏,在于民调与选票,候选人根据民调结果,勾划出最出色的政策诉求,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和人民交换选票。                                        


    比尔.柯林顿称得上是位杰出的“营销人”,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重新定位、制定策略、向美国人民传播有效的诉求焦点; 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具有很强的营销概念,知道必须运用营销技术来赢取选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定位应掌握需求脉动

    成功的政治定位必须跨越“只是单纯的辨识消费者目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能力去预测现在的需求到了未来,会演变成什幺样的需求。营销人不单要去评估顾客的现在需求与期望,还得具备明确的市场远景,为品牌规划出未来的顾客需求走向。

    无论是候选人、政策议题,或是产品,了解选民、人民、或消费者需求与期望,是营销及定位的首要工作。需求,也许是理性的,也可能是感性的,或两者兼并; 你必须找出,什幺是激起人们对产品或候选人产生期望的理由。

    研发部门必须注入外来的市场信息,才能发展产品创意。定位也一样,它是一种需求评估,换言之,大多数成功的定位,源于对“需求”的研究深度到哪里。汽车与运动鞋类别产品,即是最好的明证; 奔驰汽车发展低价产品,因为市场有需求; 耐吉推出女性韵律操鞋,也是需求使然。

    聪明的营销人通常是先为产品摸清楚需求的脉动,给予一个劲爆的定位,再全面对准目标群发动攻势。政治人物也一样,在激活政策诉求的引擎之前,也得弄明白选民心中要的是什幺牛肉。因此,关键乃在于“市场调查”。同样地,柯林顿所面临的抉择,是派兵介入波希尼亚的纷争?还是赢取国家年度总预算的审查过关?包括他在内的历任美国总统,通天本领再大,也得求助于民意调查,做最后的决策依据。

柯林顿之所以跟历任总统不同,是因为他的市场灵敏度尖锐,很快就能闻出美国人民心中的需求转变味道,然后重新给自己一个有力的定位。当年,有哪位政治分析家能够看出1994年11月的共和党革命运动,会在一年后宣告失败?社会舆论的影响者包括: 利益团体、媒体、外国领袖及其它有力人士或团体,让整个政治生态变得复杂无比,没人能够准确的判断,全国人民的内心需求会朝哪个方向转移。

    这是政治与商业市场较显着的不同点;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是公司可以完全掌控的; 政治显然要复杂多了,尤其是美国。当然,总统选举胜败的分界点还是存在的,它取决于柯林顿的政治行为是否被解读为 - “迎合人民内心需求渴望的一种符号”。

    今天,一位领袖必须以人民内心需求的改变为基础,反应到自己的政策诉求,并为自己重新定位,才有可能打赢选战。柯林顿似乎很明白这个道理。

创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现代的政治市场,如果说定位可以左右选局,那幺后选人的形象也可以影响选票。总统的形象可以维持民意支持度于一定的水准,也是今天这个社会评估总统是否胜任的主要方法之一。问题是,形象到底是什幺玩意儿?

    从技术面来说,“形象”是消费者心中的一种视觉上的图腾,代表一个品牌或公司名称。

品牌特征的任何一个小改变,都极可能改变整个产品形象的认知,例如: 宝洁(P&G)推出Cheer洗衣粉时,以天空蓝的色调为包装形象,让消费者一看到颜色,就联

想到清洁剂,而且是具强力效果的产品。影响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关键因素即是“产品定位”,换言之,你必须在既定的市场区块里,以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诉求,将品牌最好的形象,放进他们心中。


    因此,在你发展定位时,即应设定一个出色的产品概念,能够透过广告创意及媒体,去跟目标区隔里的消费者沟通他们心中渴求的利益点。


西葳普思(Schweppes)初入美国市场时,原本可定位为软性饮料,但它突破格局,定位为“苏打水”。1955年,由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操盘,以二战南太平洋退休将官之真实人物为品牌代言人,创造了著名的广告 – “怀特海德司令官”,一位整齐体面的英国绅士,为西葳普思在该产品类别中,塑造了高品味苏打水的印象。该形象从50年代中期,贯穿了整个60年代,不曾改变过。至今在人们心中,依旧是「高品味苏打水」的形象。

    甚至在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能清楚的辨识出品牌或公司独特的形象。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令人记忆最深刻的品牌印象,首推万宝路香烟。当所有香烟品牌的口味、包装及销售手法几乎一模一样时,“男子气慨的牛仔”形象,为万宝路在全球市场,拿下了近30%的占有率。今天,万宝路留在大家心中的,不仅是形象,还有“个性”。

    从政治角度来说,总统的形象是一种视觉印象,必须透过总统本人、媒体上的风范、经验、记录…等整合在一起,所显露出来的政治领袖特质,与人民内心做认知上的沟通。

    早期柯林顿在位时,他的运动装扮、慢跑、然后停留在麦当劳吃个汉堡,经常被拍照登在报纸,或在电视上报导。事实上,这些印象并未在人们脑中,留下一位政治家应有的形象与权威感。竞选期间,他在电子会议大厅的表现,再度曝露出形象上的缺点; 后来,他的智囊团重新为他安排活动的细节,增加适合在媒体上披露的照片,特别是外国元首造访白宫的时机。

    甚至,有一次柯林顿开玩笑地问他的形象顾问:「我能戴着棒球帽去打高尔夫吗」?顾问笑着反问:「你能带着高尔夫球杆去打棒球吗」?

    就这样,柯林顿的公众形象慢慢地改变了,终于将形象评价拉到最高点。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市场调查决定策略方向

    就商业市场而言,消费者因需求与期望不同,策略的设定也必须有所差别,如: 高低价购买能力、地域区别、消费模式、甚至外出购物的态度….等,都是影响策略方向的因素。现代的企业,早已进入国际竞争的时代,消费者量体愈拉愈大,消费型态也愈来愈多样化,品牌或产品不可能一口吃尽所有的顾客,只有缩小焦点,专攻最有潜力的区块。为了能正确地选择目标群,设定最有效的传播活动,计算机科技便成了筛选潜在顾客最好的工具。

    一项产品绝无可能卖给所有的顾客,因此,市场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你找出顾客群、了解他们不同的口味偏好,透过营销技术,把不同的菜端给他们。例如: 海上游轮公司设定目标市场时,以人口变项(demographic variations)区隔顾客群。第一类为渡假目的之银发族夫妇、无小孩; 第二类是有小孩的父母,除了渡假目的外,还考虑到游轮是否提供丰富的活动让小孩参与。游轮公司到底要提供什幺活动内容,才能满足这两类目标群的需求呢?决策的依据是什幺?市场调查!

    同样的逻辑,亦适用于现任总统的决策选择,在决定以何种策略让政策法案顺利在国会取得通过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利益团体,各有不同的需求要满足; 当然,总统也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去满足每一个利益团体。因此,市场调查的角色,就是深入了解哪些法案、对哪些利益团体最有利,或最不利。柯林顿在任时,曾推动一项军队里的同性恋保护政策,因而疏离了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利益团体; 后来,在竞选连任期间,迫于现实考量,不得不撤回这项提案。

    竞选期间,利用市场调查找出不同族群的需求、或向群众提出政策诉求,并不困难; 最严峻的挑战乃在于进入白宫后,如何让竞选支票在国会法案审查时不致跳票。

市场区隔与候选人的定位

    长久以来,富豪汽车(Volvo)所卖的就是一个“安全”,他们很清楚“安全”的独特性,是富豪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近年来,富豪试图改变形象,推出V60全新车系,一改过去方正、死板的印象,以现代流线型的车型上市,诉求定调为“菜单现”及“安全”。谁会是新车系的典型顾客?市场区隔是第一步工作,必须先过滤、决定类别市场,第二步是针对区隔出来的类别市场设定目标群,才能继续发展独特的定位诉求及传播、促销活动。无论是产品,或候选人及其选民区隔; 整个定位过程,基本上相同。

    一般的商业市场,区隔与目标市场的设定,主要目的是用来辨识何者为目标群,让产品得以针对正确的顾客群,进行传播诉求与促销活动。因为你不可能将产品或服务卖给所有的潜在顾客,只能选择最有可能购买的这一群人。七喜汽水定位为“非可乐”,将不想喝可乐的苏打汽水饮用者区隔出来; 艾维斯租车以“我们更加卖力”的诉求,让它得以跳脱市场老大赫兹的纠缠而大赚其钱。此外,后起之秀取名叫“钱与预算”的租车公司,亦以低价区隔出一块肥美的市场。

    在政治市场,区隔策略惯见于政党用来选择群众类别,然后针对性的施予重点诉求。请看右图,柯林顿竞选连任时,针对中产阶级所关心的治安恶化问题,打出的一则广告,简单、有力、又带震撼性。

    就历史的角度来看,民主党是既没钱又没人的政党; 共和党则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大亨党。两党都卖力的想找出选民的需求是什幺,并发展出有力的政策诉求,满足人民需求。营销科技进化到今天,已有能力为候选人打造出满足选民需求的营销策略。除去族群的辨识问题不谈,政党线(产品线)的选民区隔已逐渐模糊,因为两党都想从对方手中挖取选票。


    一旦选民类别的区隔清楚了,候选人的重头戏,就是「定位」了。

    定位是一种让候选人与选民沟通形象的工具,并透过媒体强调候选人的个性特质及各种不同的政策主张。1992年的总统大选,柯林顿为自己塑造了一位客观的“局外者清”者,未来将以一系列创新的经济计划,进驻华盛顿为全国人民带来全新的变革。就竞争观点来看,他把自己的未来,比喻成在经济萧条期间责无旁贷的白宫义工,而不是入主白宫后坐享其成的总统。柯林顿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对准了竞争对手的弱势,迂回地予以痛击,顺利地登上了总统宝座。

    1996年的民意调查反应出,今天的美国人民,对所有政党的表现,一点也不满意。因此,现任总统必须以此为依据基础,为自己的领导重新定位,不为别的,为的是美国全体人民的信心。政治大选,有如一个三角形的定位策略,柯林顿根据市调结果,把自己的立场抽出来,放在三角形的顶端,两个竞争党则放在底部的两角落,如果他的形象已被认知为超党派的领导者,那幺竞选连任的胜算机会大增,同时也把自己定位在现阶段政治竞争舞台上的中心人物,他及内阁团队所规划的未来四年,也正是广大选民所渴求的。

意识型态是品牌化工具

    在美国这个国家,由于人民投票取向经常是今天投民主党、明天投共和党,经年累月变换下来,对意识型态的定义愈来愈模糊。就营销而言,意识型态是一种“卷标化”过程,它的本质几乎和产品的“品牌化”手法一样。长久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利用意识型态,将自己或政治人物“卷标化”,然后把自己与候选人连结起来,换言之,也就是该候选人的党派归属概念。除了民主、共和两大党外,还有部份选民支持更小的自由党及保守党; 另有少部份人宣称不屑于贴上党派卷标,人们称为“无党派”。

    基本上,“党派卷标”跟产品一样,摆在货架上都差不多,除非透过专业人士予以包装,贴上产品或服务内容,以广告创造形象,并在人们心中留下“我是谁”、“我代表什幺”之印象,不断地刺激人们对产品的期望; 否则每样产品或候选人,看起来几乎难分轩辕。

    请大家看看,舒跑代表运动饮料,开喜代表茶饮料,京都代表枇杷膏,可口可乐代表可乐,雪碧代表苏打汽水; 宝洁旗下的奎斯特代表牙膏、汰渍代表清洁剂、帮宝适代表纸尿裤、潘婷Pro-V代表洗发精、欧蕾代表护肤品….等; 我们再来看看统一代表什幺,统一代表方便面,还有呢?我记不起来,统一还有什幺产品在类别市场中,是属于人们心中的一种代表性符号。换言之,政党也一样,要清楚的告诉大家,“你是谁”、“你代表什幺”,否则你什幺都是,也什幺都不是。

    透过广告的延伸,可将“品牌卷标”和产品提供者予以明确、强劲的定义,让人们强烈感受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确实跟竞争者有显着地不同。政党及其候选人,完全得靠这个过程,向美国人民销售他们的“想法”。

    由于政治生态的改变,今天的意识型态和政党之间的牵连已愈来愈淡薄,使得竞选倚赖营销技术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是市场调查出来的结果,同时也反应出选民的需求心声。

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年代(1933-1945),民主、自由的概念对人民来说,还算是很新奇的玩意儿,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即利用“国家复苏法案”(National Recovery Act),协助执行他的施政意识型态,特别是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必须带动整个国家复苏起来。

    今天,美国已无任何政党将自己定义或贴上“自由”及“保守”的卷标,多半都是由专业顾问为他们的候选人及其形象规划定位策略。柯林顿总统早期曾对他的幕僚说:「我的意识型态,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而是介于中间」。

    很明显地,美国的政党竞选,已慢慢不再借助党本身的策划能力,而是转而求助于专业顾问。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顾问的选择,是定位品质的关键

    一家专为共和党候选人策划竞选活动的媒体顾问公司负责人,鲍伯.古门(Bob Goodman)曾说过:「我们专门创造英雄」。到了第二代,他儿子亚当.古门又说:「爹地,那个时代过去了」。现在他与父亲一起工作,传授旧式政治人物新的竞选技术。他指出:「现在的我们,不是“党派拥护者”,而是“科技拥护者”,…..,民意调查可能一夕间变天,我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对选民做出响应。什幺才是最重要的?民意追踪、选民座谈会、电话访问、数字电视剪辑机器……等,当然,还有“产品” – 候选人,因为他们有能力支付这一大笔科技费用」!

    事实上,今天的顾问公司,所扮演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有时候还能提出具有决定性的政治诉求。竞选已演变成「科技」和「钱」的政治游戏: 更有组织、更专业、更区隔化,绝非即兴而起的游击战。对顾问公司来说,政治是他们最大、最赚钱的生意。

    有人说,顾问公司的另外一项利润丰厚的副产品,是针对犬儒主义者及日渐成长的军方选民,进行了解“反对意见”的调查。

    整体而言,候选人通常会介入选战策略方向的发展,但真正进入活动阶段时的平台创造、民意调查、设定促销策略,候选人则介入得少。顾问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包括许多不同的竞选活动,例如: 直邮、竞选资金募集、电视及广播时段的安排购买、问题分析、平面广告….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募款」及「影响选民的投票取向」。

    进入科技的政治营销时代,慎选杰出的顾问公司,为候选人在竞选时或进入白宫后规划政治活动,已成为美国政治生态的主流趋势。

今天,他们玩的是计算机政治游戏?

    由于电讯科技发达,使得民主政治能以更直接的模式操作。美国众议院议长,纽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首开先河,透过电视转播,将议事过程全程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其它电视访谈节目如“国力频道”,齐聚著名人名嘴,高谈阔论最新的政治话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投以关注的眼光。

    这些科技上的变化神速,让一般平凡的老百姓很难跟上。就像当时即将来临的1996年总统大选,大家都还搞不清楚,两大传统政党都将吸纳第三党入伙合作; 还有,互联网似乎变成了,让政党直接与选民沟通讯息的最新渠道。

    纽特.金瑞奇曾评论道:「所有的预算决策,都将与日渐成熟的信息新时代并行,计算机及电讯传播科技的突破,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他这一番话意味着什幺呢?也许有人会笑称他是个“科技痴”,但他却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金瑞奇甚至还兴奋地说:「也许下一世纪初,我们将移民月球」。

    有趣的是,美国人在这条“超速信息公路”上,目睹了两党意见领袖,一为共和党金瑞奇,另一为民主党高尔,对科技信息改变“民主”模式的看法上发生了严重碰撞。这项议题是“联邦政府如何促进“超速信息公路”的成长。共和党主张政府不宜介入太多,民主党则倾向于政府应深入辅导。高尔希望所有民众都能透过学校及图书馆接触计算机系统; 金瑞奇则认为应从免税着手,协助清寒学童也能拥有笔记本计算机。

    有时候,大家不免对联邦政府产生质疑,为什幺利益团体的本事这幺大,能在几天内改变法案审查的风向。法案游说者坐在国会旁听席上,仔细聆听着敏感议题的辩论,只要拨一通手机电话,即可发动一人一信运动,将国会办公室塞满,挽救正在轨道上濒临死亡的政治人物。

    信息科技产业衍生出无数的外围行业,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有家名叫“宝拿”的公司(Bonner),突然走红于美国政界,该公司受雇从事影响某国会议员表决权的活动,特别是针对未表态的议员; 它首先锁定该议员的选区,过滤他的选民背景,并确定他们对法案审查持同情态度; 听证会之后,立即发动公司员工,向目标群电话说明法案的进行过程是怎幺回事,刺激他们透过电讯科技,直接影响该议员表决前的取向。你猜是什幺状况?共有一万封传真在一夜之间涌入议员的办公室,每封传真收费350~500美元。

    今天,政治人物所面临的窘境很明显,当民众听到他们每次的谈话,透过信息科技的传播威力,隔天即在全国各个媒体蔓延开来,毫无转圜余地。甚至,透过广播评论节目及不断地民意调查,这些政治人物往往都很清楚,选民心中到底装了些什幺东西,如果未做出适当的响应,即很有可能在选举过后,被赶出国会办公室。同样地,他们也不能反应过度,否则将被贴上利益团体皮条客的卷标,负面反弹亦难免。曾几何时,美国人民对国家领袖的信任度,已从60年代的70%,骤跌至今天的20%左右。

    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广播评论节目特别发达,造成了民众在心中筑起了一道疏离政治人物的墙,也或许是对政治人物未能响应民意的惩罚。但整体看来,似乎也是民众对政治系统失去控制的不满; 这说明了什幺呢?政党力量褪色了。

    政党已不再像过去那般,能在选民心中造成巨大的影响; 军方资源不再介入、知名政治领袖趋于保守,加上竞选活动昂贵的媒体策略,致使政党背书的价值大幅降低。有时候,政党领袖与同党参选人绑在一起,也能产生正面效果,纯粹是因为选民的情绪好恶问题,跟参选人本身的能力与政治操守毫无关连,这正是我们所谓“民主”素养最大的讽刺。

    70年代的一次改革,扩大了记者为选民进行候选人背景的调查权利,使媒体角色变得更加有力,人们所接收到的总是负面讯息,而较少看见正面的报导。这种转变,让候选人成为白宫主人的困难度大为提高。

    尽管大部份的政府,本身就是政治,但选民还是不希望太政治化。现代的高科技政治系统,为大家带来了一项警讯 – 政治生态正在快速的转变。这种转变成了选民生活中的一部份,选民正在疏离两党目前的政治系统。

玩弄顾客,再好的政治定位也没用

    毫无疑问地,造成选民政治冷感,现代营销技术无可诿过,如果你看看选民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逐年下降,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竞选活动愈来愈精致、专业,选民也明白,很难去分辨政治人物的真假面貌,到底他们是真正为了人民福祉,还是只想捞钱?金瑞奇当上众议院议长后,立即爆出他个人着书,收取450万美元版税的问题,这不就说明一切了吗?

    请大家别忘了,政治营销也是一种认知上的游戏。民众的政治冷感,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拒绝投票,因为他们不愿被政党或政治人物所操纵、玩弄,更厌恶兑现不了的承诺。

    今天,候选人或政治人物在竞选时、或执政后,能完全撇开定位策略或营销科技吗?很遗憾,答案是“不行”,而且事实还告诉我们,现代的政治系统迫切需要更直接的信息科技,注入他们的选举及施政活动。世界上,成功者永远是顾客导向的品牌,请看看麦当劳、通用电器、丰田汽车……无一不是,政治游戏也不能豁免。

上一条: 为州省定位

下一条: 招商广告,请将诱惑进行到底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