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物价高者大都收入增长慢
●平抑价格可能掩盖供求矛盾
●应建立机制提高低薪者收入
●企业利润受损可否适度降税
最近物价问题颇受关注,有人怨声载道,大声疾呼政府应出手打压价格。是通胀指数过高吗?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不见得。今年GDP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30%,而物价月均上涨4%多一点。经济学说,只要通胀率低于GDP增长,就不算高通胀,可人们为何对当下的物价反应如此强烈呢?是奇怪的现象,背后必有原因。
发改委官员说,今年物价上涨是由肉禽价格带动的,不是全面通胀。问过不少朋友,普通百姓大多对物价上涨意见大,而那些商界老板却不以为然。老板们财大气粗,肉禽涨价对他们微不足道;而靠工资过日子的,月入千多元,赡养父母、抚养孩子、油盐酱醋,处处得花钱。入不敷出,对物价上涨当然心存不满。
不过想深一层,百姓对物价不满,不一定就是物价高。不否认,物价上涨是因素之一;但换个角度看,也可能是收入增长慢。有数据说,9月份消费品价格最高涨幅达6.3%,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5%,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于是人们把怨气撒在物价上,情理所致,不足为怪。
显然,我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政府出面平抑价格,一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短期看,平抑物价效果好,立竿见影;而弊端是,会掩盖供求矛盾,加剧通胀压力。此次物价上涨是由肉禽短缺引起,那么政府管制了价格,但短缺的局面变不了,若如此,物价上涨还是迟早的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现在控价,倒不如放开价格,鼓励农民多养猪,价格交给市场去调节。
高通胀固然有害,但价格随市场供需而适度上涨,对刺激消费有作用,无需一概排斥。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依我看,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让职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即是说,工资增长应与企业收入增长大致同步;二是要建立规避通胀损失的机制。比如将工资钩住通胀指数,物价涨,工资也跟着涨。只要做到这两条,双管齐下,职工收入则可稳步提高。
可是有人担心,工资增长会加大生产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或进一步推动通胀。说削弱企业竞争力是对的,但担心推动通胀纯属杞人忧天。有目共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过剩、内需不足,试问,过剩的商品涨价能卖得出去吗?假如现在电视机涨价,你不会去买吧?你天才,别人也不蠢,消费者不接受,厂家一厢情愿,价格自然不会连锁上涨。
难题在于,成本上升而价格不涨,企业利润受挤压,这样不仅会挫伤投资者的热情,更严重的是那些微利企业,可能会因此陷入绝境。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最后还得政府兜底,背着抱着一样沉,所以政府不能见死不救。问题是政府如何去救?目前学界的讨论,似乎总在工资与利润的分配比例上争论,其实,初次分配中还有一块,即税收。忽视了这一块,我们怕是难以找到答案。
我的观点,职工要加薪,企业要盈利,两全之策是政府是否可以适度减税。收入是个定数,此消彼长,政府若不让利,相持不下,这盘棋必成僵局。十多年前,政府提出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历史地看,事出有因,没有错。可没想到后来没及时刹车,财政收入每年以高于GDP两倍、甚至三倍的速度增长。如此不仅挤占了企业利润,也挤占了工资,现在政府减税,矫枉过正,应当说这是对企业与职工的还账。适当减税虽会减少政府短期收入,但长期看,财政收入却会不降反增,因为调减税率,必能刺激人们创业,随着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税源拓宽,政府必能财源广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上一条: 分析油价破百需辩证思维
下一条: 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