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春饭”现身职场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青春饭”往往和年龄、外貌联系在一起,如文秘、公关、领班、模特等,都属于青春职业的范畴。
其实,现代意义的“青春饭”远远超过了上述这些,“青春饭”正在升级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与过去相比,如今的“青春饭”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服务、娱乐等行业了。像IT业程序员、时尚类记者等构成了新的“青春饭”群体。他们大都年轻、精力充沛、有活力;思想前卫,不盲从他人;收入较高,过着小资生活。
在某IT公司工作的江先生认为,在他们这些吃“新青春饭”的人中,许多人是“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危机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担任某时尚杂志记者的小敏也认为,对吃“新青春饭”的人来讲,外貌根本构不成威胁。但与传统青春饭相同,“新青春饭”挥霍的也是年龄、体力和精力,当青春已逝,便要改弦更张,另谋出路。
“青春饭”≤30岁?
最近,有关权威部门对238名白领女性青年做抽样调查时发现:现代白领青年女性的职业流动意识与行为明显高于男性。“当公司又进来一些青春小姐、当快奔三十的自己还没有晋升到一定职位,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生发许多恐惧情绪。”一位不到30岁的女白领这样阐述她们的“青春恐惧症”。
这些困惑的存在,显然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而30岁,真是青春饭的分水岭吗?有观点认为,“新青春职业”的职业生命绝不只在30岁以内。任何职业都有一个工作经验的问题,一个30多岁的程序员或者记者,他的经验肯定不是一个20岁出头的人所能比拟的。所以,“30岁问题”是目前整个职业发展的大环境不成熟促成的。
走向“职业成熟”
“新青春饭”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职业的短暂性,随着其年龄、学历、阅历的增长,“‘青春饭’能吃多久?”的问号在人们脑子里出现,而人心思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吃“青春饭”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日益成熟,变换工作岗位或职业是很自然的,这种变换不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这被称为“职业成熟”,包括了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等多方面。所以,在你尚未对一种职业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态度之前,盲目的、随大流的决策可能会招致就职后的许多麻烦。因此,根据自己的年龄阶段和中心兴趣,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新工作才是上策。
上一条: 大龄者巧求职
下一条: 人力资源如何成为企业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