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为什么是第一资源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这不仅将人才资源开发推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对人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国人民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人事部门的第一要务,切实抓好。



  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呢?对这个问题有人从哲学角度做出回答,说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上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有人从历史学角度做出回答,说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人民群众具有历史的主动性;有人从思维学角度做出回答,说只有人,才能盛开创造性思维的花朵。这些回答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只要你将一种客观对象称之为资源,那么,你就已经进人了经济学范畴。从经济学角度能够解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吗?



  能够。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一、现代经济发展的五大谜思



  任何社会其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令人不得其解的几个谜团。它们是:



  (一)现代财富增长之谜



  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英、美、西北欧等9国1950年一1962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人总量的增长速度为快,即各国国民收人增长率,都大于其劳动与资本的增长率。这么多的财富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马尔萨斯困惑之谜



  马尔萨斯19世纪出版的《人口原理》指出:在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世界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等生活资料则按算术级数增长,故将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事实是,20世纪人口比19世纪增长了好几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为提高。这是为什么?

  (三)资源短缺型国家现代化之谜



  物质是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资源短缺型国家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但是,像没有煤炭、石油、铁矿石的日本、丹麦、瑞士,也都实现了现代化,这又是为什么呢?



  《四)战败国战后崛起之谜



  日本、西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的战败国。机器、设备、厂房荡然无存,但是在战后二三十年里,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却令人惊异地崛起了。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五)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发现,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资本丰裕的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进口劳动密集性产品,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用传统理论解释不了此种现象,所以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用它的发现者命名,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二、勇于应对挑战的科学家们



  现代经济发展之谜,形成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严重挑战。应对挑战,准备解开谜团的有两支理论家队伍:



  一支以舒尔茨为领军人物,还有贝克尔、卢卡斯、罗默尔等,他们高举的是“人力资本” 的旗帜。



  另一支以诺斯为领军人物,还有布坎南、哈耶克等,他们高举的是“制度资本”的旗帜。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或“制度资本”就是解开现代经济之谜的金钥匙。



  谜底终于揭示出人力资本的巨大魁力。学者们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谜思是这样解释的:



  (一)对“现代财富增长之谜”的解释



  学者们认为,现代财富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在发挥作用,另一个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人力资本在发挥作用。美国学者丹尼尔计算出,人力资本因素作用占余值增长率的60%以上。



  在经济增长分析中,国民收人增长率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率的差距叫做“余值增长率”。



  (二)对“马尔萨斯困惑之谜”的解释



  学者们认为,关键在于土地及其他物质资本虽然增长不多,但社会的人力资本却有惊人的增长。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被人力资本的正效应补偿了,并且有余。



  (三)对“资源短缺型国家现代化之谜”的解释



  那种通过统计工人人数来研究劳动力的变化,并通过清点实物建筑、设备和存货来掌握资本量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是适当的分析工具——舒尔茨回答。



  (四)对“战败国战后崛起之谜”的解释



  战争是几乎全部摧毁了他们的物质资本,但他们却保留着可观的人力资本。一旦战争结束人力资本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五)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其实,在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性产品中包含着更多的人力资本,所以出口这类商品对于美国来说,仍然具有相对优势,仍然有大利可图。



  “令人如此迷惑不解的预料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舒尔茨一言以蔽之。



  三、从人力资本到人力资源



  当我们将寻求答案的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本”的时候,需要将另外一个与之内涵相近的概念——“人力资源”,并列置放于我们的视野之中。



  有人说“人力资本”一词可以追溯到1935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沃尔什;有人说“人力资源”一词可以追溯到1965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麦尔斯。舒尔茨教授在其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既使用“人力资源”概念又使用“人力资本”概念,这是两个意义非常相近的词汇。究其所指,都是凝聚在人体上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合。人力资源运用于创造价值的过程,便成了人力资本。正因如此,在一些学者的论文中经常将二者相互替代。当我们论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时候,其内涵往往指的是作为“资本”的这种“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也可以形象地说,出现过五个里程碑。



  (一)第一里程碑: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把工人技能的增长视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说:“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人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得的有用才能。”



  (二)第二里程碑: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三)第三里程碑: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人的本质》及《利率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资本概念。他说任何可以带来收益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就是资本。



  (四)第四里程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将人力资本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五)第五里程碑:专业化人才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尔。卢卡斯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学者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加进了人力资本要素,故又称之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四、应该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



  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怎样才能踏上富饶与繁荣之路呢?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穆勤等古典经济专家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之下,很自然地强调物质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斯密认为,物质资本的积累或投资的增加,均能增加总产出以及每个工人的产出,所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主要作用。李嘉图和穆勤更是高度肯定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继他们之后而出现的发展经济学家同样看重的是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投资理论认为,“最低数量的投资是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沃尔特、罗斯托则提出一个国家起步阶段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生产性投资率要从国民收人的5%或更小上升到10%以上。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在产出比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投资成正比。



  古典经济学家与发展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并没有给贫穷落后国家带来经济复苏的曙光。实际情形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尽管投资比率大幅增长,但是与预期的收益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那里的人民仍然遭受着失业和匾乏的煎熬,被锁定在“贫困的陷以’之中。



  “从关注物质资源到关注人力资源” 的世界第一学者当属美国学者舒尔茨,是他最早创建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理论观点的影响下,有关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论著大量出现。1971年以来共有五位经济学家因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金。



  舒尔茨指出,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美国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源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舒尔茨教授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美国38年中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在舒尔茨之后,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分析了61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与个人教育投资)状况,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60年代,物资资本投资收益率为 15%,人力资本收益率为 20%;在刀年代,这两个数据分别为厂%和15%。这位经济学家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尤为重大。



  我国经济学家利用1978年一1996年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的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总投资,同时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物质资本总投资,计算出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近6亿元的GDP增加额,而每增加二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2亿元GDP的增加额。



  但是,从重视物质资源投资到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将其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海克曼的测算,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 5.4%和 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



  简而言之:定格于物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二者投资的比例,中国是12:1,韩国是8:1;美国是3:1。



  这位曾经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指出:“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如果中国过多投资一种资本,而另一种资本投资不足,那么,财富增长的机会就丧失了。”



  海克曼教授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容易使我们陷人盲目乐观的误区。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制度创新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与此同时,人力资本投资明显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明显滞后。如若忽视了被掩盖着的危机,其严重后果将在日后凸显出来。



  五、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我们回顾了20世纪初叶以来经济发展的五大谜思,回顾了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建立过程,以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之后,可以大致理出这样一条认识的线索:古典经济学将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并列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三个源泉;发展经济学重视物质资源与财力资源,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学说则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凸显出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卢卡斯进一步指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什么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呢?就是人才资本、人才资源。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通过半个世纪的探索,逐步地将关注的目光从“同质的劳动力”,转移到“特殊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上,最后锁定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人才资源。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



  从理论上认识清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还可以从劳动贡献。收人分配和资产价值三个方面来看。



  在劳动贡献方面,工业科学时代一位熟练工人充其量可以完成一般工人工作量的1.5—1.6倍。而今天,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可以完成一般软件工程师工作量的30倍。



  在收人分配方面,工业经济时代造一辆汽车,其成本85%以上,支付给的是一般工人和投资者。今天,以上两种人的所得仅占6%,其余84%支付给了设计师。工程师、战略家、金融家、广告商。营销师和经理人员。今天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成本一般仅占10%左右。



  在资产价值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总裁多为钢铁大王,石油大王,他们的房产鳞次格比。富可敌国。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设施最大,库存最多,资产价值达400亿美元,但世界首富却不是他们。靠知识致富、以开发软件取得成功的比尔·盖茨,资产总量已达到2000亿美元。



  最后让我们再归结到理论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力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三要素。即:生产力一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



  这个公式经历了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如下变化:



  (一)在工业经济初期,科学技术作为第四要素加人,产生和数效应:



  生产力一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科学技术



  (二)在工业社会盛期,科学技术作为第四要素加人,产生倍数效应:



  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卜科学技术



  (3)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作为第四要素加人,产生指数效应: 生产力一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高科技包含高科技在内的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才在生产力构成中的作用方式不断变化,重要性不断升级,已经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这与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也是完全一致的。



  人事工作者是人才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事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社会的重任。人事工作者只有从理论上真正认识清楚人才资源为什么是第一资源,才能成为新时期自觉的、合格的人才工作者。

上一条: 美国企业要才更要德

下一条: 企业接班的计划与管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