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四)-借刀杀人与隔岸观火

借 刀 杀 人

借刀杀人,就是自己不露面,不动手,而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来撤换或整垮某个对手。这是一种非常卑劣的阴狠招数,领导者万万不可救药随意搬弄,搞不好会使你害人反倒害已,吃不了兜着走。



  某些心术不正的领导者,在运用这一诡计时,往往把功夫下在“借”字上,常见的“借”法有:

(1) 故意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在另一领导成员和下属之间制造矛盾,激化矛盾,然后借助另一领导者的权势,将某下属搞掉。。

(2) 有意打破心理均势,迷惑下属,造成下属之间的错觉,互误为敌,自相残杀,然后看准时机,借助一蚊的势力,整垮另一方。

(3) 向上级领导谎报军情,借上级领导之手,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或反对自己的人。

(4) 明知某一决策方案存有严重缺陷,容易遭到群众的反对,仍然故意委托某人去付诸实施,结果,果真激起民愤,大家都把矛头对准某人,这时候,领导者便借助群众的舆论压力,迫使某人就范.

(5) 利用对手的家庭矛盾,唆使、鼓动他的配偶出来张扬对他不利的丑闻,以皮来搞臭自己的对手。

(6) 在领导群体内部,故意制造摩擦和内耗,令其自斗,而坐收渔翁之利,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7) 借助外单位的力量,使自己的对手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然后乘隙而入,取而代之。

(8) 暗中向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提供某上级领导的“炮弹”,煽动他们起来反对该上级领导。当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火候时,便借助群众的力量,将该上级领导撵下台。

(9) 每隔一段时期,便胁迫一部分依靠力量,从领导群体中清除掉某个反对过自己的人,以此来不断巩固自己在领导群体中的主宰地位。

(10)接过上级领导发出的号召,暗中塞进自己的私货,打着贯彻上级领导指示的旗号,竭力搜集、捏造某人的“罪行”,然后巧借上级领导之手,将某人整垮。

 



  借刀杀人时,玩弄权术者总是躲在幕后,暗中操纵。而在公开场合,又以各种假象去迷惑对手,使对手一时难以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诸如:

(1) 以同情者的姿态出现,假发慈悲。

(2) 以同盟者的姿态出现,火上加油。

(3) 以中立者的姿态出现,假装超脱,不介入。

(4) 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表示受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插手。

(5) 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求上级为其伸张正义。

(6) 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假装势单力薄,自身难保,因而对患难中同伴“爱莫能助“。

(7) 以开导者的姿态出现,劝说挨整者持克制态度,违心承认强加于已的“罪行“从而置其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如果你是一名下属,为了不被借刀杀人者暗算,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同事以诚相待,不闹无原则的纽约,不争个人高低,从而不给借刀杀人者以任何可乘之机。

(2) 对于有借刀杀人“嗜好“的领导者,应该着重从他过去的劣迹中,分析他的人品,而不应该单纯相信他目前的表白,而轻易盲从。这样做,将使你从一开始就对他保持戒心。一旦发现异常行为,马上就能作出正确的反应。

(3) 对于站在第一线上公开向你发起攻击的人,不要急于进行反击,不防先冷静地想一想;他向你射出的“炮弹”,是谁向他提供的?在他背后,是否还有不露面的操纵者、渔利者?在彻底弄清事情真相以后,再作出适当的回答,

(4) 对于听信假汇报下来整人的上级领导,不必感情用事,针锋相对。那样做,正中了借刀杀人者的奸计。

遇到这种情况,唯一需要采取的正确对策,就是十分客观地向上级领导提供真实情况,请他将来源不同的两种情况作一比较,然后再判明谁是谁非。一般说来,假汇报是见不得阳光的,在事实真相面前,往往不攻自破。只要上级领导能够改变看法,那么,倒霉的就不再是原来的挨整者,而很可能是向上级谎报军情,企图借刀杀人的小人了。

(5) 不给任何人当“枪”使。不轻易为第三者转达意见,发起攻击。即使对同事进行必要的批评帮助,也要以事实为依据,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严格按照政党的组织程序,正大光明地进行。

(6) 对于某些人在私下过分热情、过分积极煽动别人对第三者发泄不满和私愤,应当引起警惕,也许,在这些异常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不光彩的动机。

(7) 对付借刀杀人,应以提防为主,不公自己提防,还应该时提醒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来提防。

 



隔 岸 观 火

隔岸观火,是历代统治者经常玩弄的政治权术和军事计谋,它是根据敌方阵营里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等待敌方两败俱伤,自相火亲,然后突然出击,治服对手,坐收渔翁之利。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武、孙膑、张良、曹操、诸葛亮等人,都曾巧妙地运用这一权术,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如今,这一权术,仍被某些领导者视为有效扩充看书权势的“法宝”,悄悄运用于争权夺利的活动中。



  有些领导者对别人的危难,故意采取站在一旁看热闹的态度,以此达到保存自己,削弱甚至清除对手的目的。



  在此,提醒各位领导者注意,隔岸观火这种伎俩是非常害人的,有时还会引火烧身。所以,它是一口陷阱,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小心避开,心怀鬼胎,故意“放火”,企图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更是应当唾弃的做法。

 



  隔岸观火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观火”手段有以下几种:

(1) 以下属的“求援”呼叫,故意装聋作哑,坐视不救。

(2) 当苑矫芤丫芡怀觯嗷デ阍钠赵嚼丛脚ㄊ保室獍幢欢源偈苟苑浇徊娇鼓诤亩氛U馐焙颍偃缭绶⑵鸸セ鳎炊岽偈苟苑礁髋墒屏Υ锍稍菔钡挠型仔掀鹄匆恢露酝狻?BR> (3) 发现下属有可能遇到“火情”,不提醒;“火苗”烧起来了,不援助;“火势”越烧越大,情况危急,不抢救。等到下属被“火”烧焦,陷于灭顶之灾时,才以一贯正确的姿态出现狠狠教训下属一顿,以此来迫使下属就范。

(4) 看到群众对某下属有意见,不及时给予批评帮助,而是故意听之任之,等到群众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多,某下属已经威信扫地,很难维持局面时,才站出来将他撤换掉。

(5) 一开始和别人共同从事某项工作,当发现该项工伯遇到重大困难,甚至有一定风险时,为了保全自己,便托故退出合作,站在一旁观望。倘若别人战胜了困难,便伸手“摘桃”,声称自己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倘若别人遭了殃,整个形势不妙,便躲避三舍,赶紧声明此事与自己无关。

(6) 发现领导成员产生矛盾,不调解,不劝说,听之任之,任其发展。甚至暗中做手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当矛盾双方斗得元气大伤,威信扫地,这才以“公正”的面目出现,收拾残局,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7) 静观某甲的“火势”烧焦某乙,然后再迅速出击,以自己更猛烈的“火势”烧焦某甲。

(8) 当四周平安无事,无“火”可观时,选择最有利的地点暗中放一把火,然后躲到对岸,静观“火情”的发展。当‘火势“蔓延,争斗双方求援呼叫时,故意漠然视之,见死不救。当对方将”火“扑灭,正要松一口气时,又以救火为名,行放火之实,再次将”火“点燃。

(9) 如果“火势“正地无关紧要的地方蔓延,意玩弄花招,将”火苗“引入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静观”火情“的进步发展。此种”借火“方式,看似比”放火“略好一些,其实,和”放火“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采取上述“观火“手段时,领导者的真正目的,不在欣赏火情,而在趁火打劫。因此,“观”到一定时候,只要电动机成熟,领导者就会马上采取行动,在用人上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安排。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领导者自己不要去放火、观火,也档要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搞乱了自己的阵脚。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防范:

(1) 对于在患难时期疏远自己,躲避自己,不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不深交。

(2) 自强、自尊,搞好内部团结,不闹窝里斗,不让观火者有可乘之机。

(3)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风险,应通过正常的绒组织程序,向上反映,甚至越级反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尽快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上级领导替自己分担一部分责任,并且“立此存照”,有案可查,防止任何人从中搞鬼。

(4) 对看似不偏不倚、一贯正确的领导者,应保持必要的警惕,留心观察他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从中寻找疑点,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情况不明之时,决不轻易把“火情”告诉他更不向他伸手求援。

(5) 发现不点自燃的“火情”,方向突变的“火情”,以及死灰复燃的“火情”,都应问一个为什么,并下功夫查一查,香看无放火者、借火者在暗中捣乱。在许多情况下,放火者和借火者,往往就躲在隔岸观火者中间。

上一条: 领导艺术(三)-利而诱之

下一条: HR面试求职者有何手段?各种形式作用各不同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