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的原动力

近年来企业经营这么困难,这么辛苦,还在努力撑着,其实只为了一个社会责任。尤其是想到那一群为公司打拼多年的同仁。还有他们的家属,我对他们更有责任。"

最近有一位我极尊敬亦师亦友的前辈,在七十岁时退休。我去拜望他,并向他建议:"在这很多年来,您在专业上和人生上累积了无数的知识、学问、经验和智慧,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发表,是否订下一个计划,次第加以整理发表。此外,是否改成顾问的角色,以学识历练智慧,再加上您丰硕的人际关系,对后辈加以指导,让他们更少失败错误,更多更快成功。我相信,退休是一种生命历程的转进,可以有另外一种形态的使命和奉献,而非变上无所事事。若非如此,我相信您会衰病更快,死亡更快。"



就我个人而言,从大学修习企业管理开始,就在心中发愿,希望能以我国企业管理的提升,作为终生全力以赴的使命。记得约1970年在电视公司服务时,我就常在想,日本在战败后迅速崛起,主要是企业管理之功。而台湾落后甚多,仍是如此衰靡不振,主要也是企业管理不佳所致。因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竟舍弃电视公司优厚待遇,到外商在台投资生产事业任职,以便深入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策略和技巧。其后在就任专业总经理时,拼命努力发表企业管理文章、出企管书、开企业讲座;近几年开企管顾问公司,以现场辅导方式,尽力协助各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脱胎换骨,都是受此一使命感的原动力驱使所致。近几年来,个人的心愿及自我设定的使命,是将原有的企业管理提升的使命,扩大深化为帮助大家成功,并将大家连结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创建世界光明"而努力。

让生命发光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能够参照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环境,以对他人及社会奉献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让自己发愿设定应完成的使命,那么在规划或进行学习与就业时,就会更有追求的目标,更能集中精神与力量全力以赴,并且更容易获得成功。也由于这种使命感的原动力,会让每个人更热诚、更专心、更专情的去完成所做的每一件事,使生活更有劲更有意义,让生命在每一阶段都发挥更绚丽的光采。

每一个人的使命,最基本的还是对自己的使命,也就是满足自己在人性上的需求,使自己在生活上、安全上、群体生活上、自尊自信上、自我成长上及自我奉献上,都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所用的方法包含创造财富、锻炼身体、修养品德、修炼心灵等。对一般人而言,这种使命,也常能扩及到家庭与朋友,用各种方法去培育、去帮助他们。因此,在历代各地都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及朋友之意。

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在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内,与他人在一起共同服务。每一个机构,都有它的社会功能,自然也都会有它的社会责任及社会使命。在机构中的每一个人,若能确立使命感的意识,透过使命感原动力的发挥,共同紧密结合起来,尽心尽力完成机构的社会责任,发挥其社会使命,则不但机构的社会功能得以完成,每个人对社会的使命以得以完成一大部分。以企业员工而言,每人若能时时胸怀使命感,必能驱使自己更努力学习、努力贡献。如此,对于自我与同仁人性需求的满足、企业利润的创造、污染的防治、与厂商客户的共同成长、就业率与就业品质的提升、国家经济力的加强等,必能更圆满达成;而个人的使命,也由此得以延伸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

菩萨行

将使命感的原动力发挥得更淋漓尽致,必然使生活更有意义,使生命的层次更得以提升。因此,有许多人在上列使命完成之余,还给自己赋予更多其他的使命。例如有一家企业的董事长长久以来一直努力于推动本土文化的复兴与精致化;前述那位前辈,最近已在"多管闲事",尽力对新闻界、传播界、音乐界、文化界、企业界等的后辈加以指导,并可能继续以前的报纸专栏,以及开辟广播节目。



观世音菩萨以度尽众生为大愿为使命,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使命感之行,是菩萨行,愿众生皆成菩萨。

上一条: 心智革命(二十八)

下一条: 产品的国家形象和地域形象特征 高建华《不战而胜》连载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