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与“盔甲”:让企业家走出企业文化形式主义

——专访著名企业文化管理专家刘孝全(一)



《企业文化》记者 李万全





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企业文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片生机,无论是企业投入的资金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或者咨询公司的业绩,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另一方面,“在这片举目生机的原野上,僵化的形式主义却如同沙漠一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扼杀企业文化的活力”。围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在这其中,兴起于6年前的中国企业文化测评理论,从一开始就称为企业文化形式主义的“克星”,被业界专家寄予了厚望。首辟这一领域的刘孝全先生,也因此闻名于业界。围绕如何克服企业文化形式主义的难题,2009年5月,本刊记者李万全专程采访了刘孝全先生,经独家授权,对全部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沉重的“盔甲”:窒息企业文化的五大流弊

在沉重的盔甲窒息下,企业文化已经奄奄一息,每个夜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都能听见他们痛苦的声音,让人难以安寝。——刘孝全



[记 者]



我们知道您与企业的交道很深,这些年在从事企业文化咨询和顾问工作中,一直致力于破解企业文化形式主义的错误,能否请您结合您的咨询经验,总结一下企业文化“形式主义”的现象?



[刘孝全]



形式主义从来不缺,但是近些年在企业文化界的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个风气如果不刹住,中国企业文化将会从“举目生机的原野变成万马齐喑的沙漠”。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接触众多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形式主义感触很深。



一般来说,只要忽略实用、轻视内容的倾向都是形式主义,因此形式主义有各种表现,举不胜举。按普遍程度排序,企业最容易犯的形式主义错误有“修辞主义”、“招标主义”、“载体主义”、“奖杯主义”、“灵感主义”这五类。



这些都是窒息企业文化活力的“盔甲”,只要穿上一件,企业文化的活力就成大问题,何况,我们所见到的不少企业,包括一些知名的央企常常是一件套一件的穿上,这样的企业文化早已经奄奄一息了。每个夜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都能听见他们痛苦的声音,让人难以安寝。正是这种倾听,让王学秀、王成荣、孟凡驰、刘志迎、邹广文、葛树荣、王超逸、黎群等令人尊敬的学者们不得不像梅林那样,长期致力于脱下囚禁在企业文化身上各种形式主义的“盔甲”。



我想大家可能都明白“盔甲”这个词的寓意,实际上借用了费希尔《盔甲骑士》的概念,代表的是“心灵的自我禁锢”。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企业文化从业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也是李嘉诚十分喜爱的一本书。


上一条: 李嘉诚与“盔甲”:让企业家走出企业文化误区

下一条: 危机计划源于企业文化-从银鹭花生奶爆炸事件说起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