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教诲
T城市一位企业家在经营企业顺风顺水十年后遭遇国际市场波动被迫转向内需市场后面临战略困境,何去何从成为他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位企业家采取了两项措施来破解困境,一是到清华大学报班学习,二是到处寻访专家名师;两年过去了,清华大学的学习结束了,但他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迷茫,选择的困惑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严重了。在见了差不多数十位国内外名师之后,见识长了些许,现实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专家大师的观点或经验似乎也总是在他的企业层面用不上。
上述的案例是个案却又在国内具有普遍性,尤其那些普遍愿意用读书和拜师的方式来寻求自身突破的企业家。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往往好事变成了坏事,好的方式演变成了不好的结果。
笔者作为从业十年以上的商学院教授,在多年与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近距离的见证了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在见多了见怪不怪的现象之后,对于问题本质的思考成了我的基本工作内容。为了不引起大家对学习和拜师的误解,浅谈两点个人的见解。
一、 读书本身是没有问题,出了问题一定是读书的人出了问题。读书在我看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学习知识,二是了解文化,三是获得智慧,最后是解决问题(即悟性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企业家的问题则是死读书或者生搬硬套导致了最后只能获得知识,所以就成就一群有知识但没文化更没智慧的人。读书的本质应该是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然后活学活用。读书还应注意只能萃取不能照搬的原则。一言以蔽之,会读书比去读书更重要。
二、 拜访专家大师有错吗?没错。但企业家却又错了,错在了拜访大师的动机和方式包括具体的时机上。此话怎讲呢,也就是当我们经营企业出了问题苦于无从解决之时,应该寻求专家大师在某种程度上的介入。如何介入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当你不具备吸收专业意见的能力时,如果贸然的听了太多专家的意见就会导致在决策企业相关问题时无从选择甚至产生选择障碍症,因为你会觉得哪个专家意见都很好,那么最后你的意见才是你的菜呢就成了比不见专家更大的问题。
记得台湾已故著名哲学大师方东美教授有个典故:方教授每年都会收一批徒弟系统传授观点,但方教授有一个收徒两不准原则,一是五年内不得拜其他师原则,二是五年内不得看其他专家书原则。五年期满后,学生则可自由选择老师以及各种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教授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五年的时间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在未来选择多条路的能力。没有基础,路就会让你迷路,反之亦然。
上一条: 叶峰论商道:错误的坚持
下一条: 战略管理专家叶峰为清华大学讲授《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