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核心的逻辑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怕被攻击,不敢提出自己独立的或不占主导的看法,从而导致舆论一方的观点越来越沉默,另一方观点越来越强势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揭示了这样的规律,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很容易一边倒。而长期的舆情洁癖,害怕批评报道,片面压制负面报道,又加剧了沉默的螺旋现象:

对负面言论一刀切,不包容理性建设性的批评,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弱化甚至失灵,负面言论删除优先,公众的诉求无法通过主流媒体表达,就会转向网络曝光,通过更加情绪化,极端化的言论和方式来表达,从而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一边倒的网络舆情。


到了网络舆论场,沉默的螺旋依然普遍存在:


网络舆论容易一边倒,走极端,挤压了不同声音,特别是理性,客观,建设性的声音。其长期后果是,一边倒的极端舆论不断影响和塑造社会公众的观念,影响社会稳定性损害公信力,一边倒的极端舆论让真实的声音被隐藏,增加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哪些因素形成并加剧了网络舆情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第一,公众从众心理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一个人的公共意识不强,在不妨碍个人切身利益的议题上会习惯性选择沉默。沉默是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是我们的古老传统。所以实际上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沉默的。


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专业判断,专业见解的专业人士的沉默让舆论场严重失衡。


第二,算法只会推送你感兴趣的话题,认同的观点,即便有不同的观点,你也接收不到。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信息窄化,结果就是人可能会变得偏执。虽然我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但实际上只能接收到,片面的信息。


第三,情绪化的,片面的,甚至极端化的表达,远比理性的,建设性的表达,更容易迎合公众,拿到流量。从而在舆论中处于强势地位。理性的声音式微。


第四,过于追求正面报道,让大量的官方媒体,主流媒体继续在网络舆论场中沉默,缺位。不能够发挥优势,积极开展报道,很多时候只是转发官方通报。让出了舆论阵地,加剧了网络舆论的一边倒,非理性,情绪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到,如果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沉默和缺位,多样化声音特别是理性建设性批评的缺乏,专业声音的缺乏,只有几篇官方通报,显然是不足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不足以重建官方公信力的。只有当舆论场中有背景多样的声音,独立的声音,那沉默的螺旋就难以发生,舆论场和舆情治理才能走向良性。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上一条: 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董某莹事件 北京科大何时回应?

下一条: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