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之乐

最近与一位企业家老板相聚,他感慨万千地提起:“我在业界很出名,钱财也积聚了不少。再增加更多的名利,对我已没什么意义。现在我还是这么忙这么烦,不知有什么意义。想要设法收摊退休,那更是等死。我有时在想,是不是死了更好,一了百了。”

近数年来,在各公司从事顾问辅导工作,常问企业员工一个问题:“你们每天上班下班,辛辛苦苦的,到底为了什么?”所得到的答案,普遍都是“赚钱养妻小”。有的人也提到,发挥所长及学习成长。少数人提到,为社会国家贡献。

人类生命的来处与去处,生命的奥秘如何,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命意义问题,正是各哲学各宗教所努力加以探讨的,可说是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是马斯洛(Maslow)的“人性需求阶层理论”,认为人垢一切行为,都在于满足人性上的需求。包含食衣住行育乐的生理需求,外界环境及本身的安全需求、群居生活的社会需求、受尊重自信参与的自尊需求、力求成长发挥潜力的自我实现需求、以及对他人贡献的“奉献需求”。

对于以上所列的几个状况或问题,我想,努力发挥“奉献需求”,就是答案。记得当时,我回答他们的,大约都是:生命的目的是学习与奉献,学习可以增强奉献的本领,奉献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奉献的过程中,由于众人的回馈,会使本身的生命更丰富,也会使自己更快乐。

名利与奉献融合

一个人的生命,在社会上若对他人毫无效用,那么其他人当会认为此人可有可无,也不会受到别人关心与尊重。当一个人受到的依赖或对别人的好处愈大,此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他人愈重要。对于每个人,自我肯定固然重要,别人的肯定也十分重要。透过奉献,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为他人服务,让他人得到好处,是一种快乐,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在身习、知识、智慧方面得到许多学习成长的机会,更是一种快乐。若由此而得到他人的回报或回馈,也是一种快乐。

以前有一位禅师说,钱塘江中看起来万帆千船,事实上只有丙条船,一为名船,一为利船。很多人说: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就是追求名利,其中以利更重要。为他人奉献,要花时间花金钱,实在划不来。因此,甚至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说法。而事实上,世界上的一切,大部分是对称与平衡的状态。从长远来看,拼命求名求利而不顾他人,或甚至使他人受损,在他人保护自己或不愿回馈的状况下,于名恐将是声誉不佳形象甚差,于利恐会有“钱四脚人两脚”追不到之叹,甚至更进一步被人视为社会上的垃圾渣滓。若将奉献与名利加以融合,个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努力用对社会有贡献的方法求大名大利,然后将大名大得善用在对社会更进一步的奉献上。有大名,说的话做的事,别人才会更相信;有大利,才会更有实力对社会做贡献。如此,奉献与名利必能互补互利相辅相成。

无相布施

奉献,也就是布施。佛家认为布施是每个人修行成就的六波罗蜜之一,基督教也有施比受更有福的说法。对于他人、社会、国家、世界、人类有益的语言、文字或行为,都是奉献与布施。能减除他人恐惧不安,或增进他人幸福、繁荣、健康的,是为无畏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发挥该机构对社会的使命,增进社会人类福祉,就是每个人最方便的无畏施。以金钱济贫救困、从事社会公益、捐助教育文化公益宗教机构,是为财施。教导他人正确的知识、观念和行为,是为法施。这些布施与奉献,史要有心,随时随地可行。

奉献与布施,若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夫相布施”境界,所得到的福德和快乐,相信必能更大。只要是应作的奉献与布施,就尽心全力去做,而不执着计较“我”在奉献,对方及大众应回报,及为名利长寿等目的而奉献,则必能更全心奉献、深入奉献、乐在奉献。如此,收获必将更丰盈,快乐也更多,生命也更有意义。

上一条: 产品的国家形象和地域形象特征 高建华《不战而胜》连载

下一条: 心智革命(二十五)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