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调整应考虑减小分化

 作者:陆志明    113

 在CPI同比增幅迭创新高,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宏观背景下,降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税负水平以平衡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飙升压力,已经成为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据国内相关媒体近期所做的社会调查:69.9%的人认为5000元已不能作为高收入的标准;而44.4%的人认为5000元应是起征点。

  在物价上涨已经深切威胁到社会公众维持基本生活水准的现状下,减免个人税负、提升个税起征点势必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正因如此,两会期间才有众多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税收的建议,为即将到来的税制改革预热。

  然而此处所言的为中低收入阶层降低税负水平应与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呼吁“为富人减税”的声音有所区别。实际上,不论是哪国的税制和税负,占据人口金字塔顶端的富人均是税负最高的对象。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富人因其掌握更多的社会财富,其对公共安全的需求要远高于中低收入水平的社会公众,享受社会安定带来的效用也更大,因而按照“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富人理应支付更多的公共安全支出成本。

  此外,富人多承担税负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4.96,属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的国家。在此种情形之下,如果再刻意降低富人的个税水平势必会激化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矛盾。张茵委员所提出的富人减税至30%的提案无疑不具备社会公共民意基础。

  富人阶层所担忧的影响海外投资的问题实际上并不会产生多少负面影响。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税收是否存在优惠的问题,个人所得税负相对来说仅占据较为次要的地位。即便是企业税负,在“两税合并”的大趋势下,外资进入主要也是从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优势方面着眼。

  然而对于社会生产和消费群体主力———中低收入阶层而言,则要充分考虑生活成本变化带来的税负压力增减。务必使其保持充足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般而言,个税征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引导合理消费。在物价面临全面上涨压力的情况下,对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个税负担应适当放宽。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两度上调个税起征点,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个税起征点仍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针对当前物价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实际调查,实时合理判定社会公众的生活成本指数,并据此制定个税相关的起征点和税收负担比例恐怕是当下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

 应考虑 应考 个税 分化 减小 考虑 调整

扩展阅读

2021年11月2日,中国民生银行某分行《员工心理调整与压力疏导》课程圆满结束!特邀“压力绩效管理专家”郭敬峰老师精彩授课:情绪管理技巧、员工辅导技术、压力疏导方法,大家积极互动,课程氛围轻松活泼,激

  作者:郭敬峰详情


2006年9月初中国《直销法》两大条例正式出台,否定了直销业的通行法则“多层直销模式”。在法律正式生效前的3个月内,企业的转型尝试和政府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据记者了解,许多内外资直销企业主要都在两

  作者:陈亮详情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最为壮观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上百万人蜂拥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如此“国考热”,不得不让人有所警惕,需要我们做些反思,看看到底是如何之“热”,又到底会带来些什么。考试迷信与权力扭曲面对公务

  作者:秋风详情


 年关将近,许多按揭购房的市民对银行还款都打起了“小算盘”,记者从蓉城几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到银行还款的市民打起了拥堂。  市民杨女士日前收到银行的通知,因为利率调整的原因,下个月她的房贷月还款额要增加了

  作者:李锐详情


凤凰卫视7月25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预计在九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反复酝酿,有关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已渐成形。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在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会议将针对目前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作者:丁超详情


优秀而丰富的国际资源和中国市场存在很好的结合空间。优秀而丰富的国际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几十年、上百年的咨询积累;精深的服务领域;相对产品化、工具化;规范化的服务规程;大量成熟的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案例;资

  作者:王颖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