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性骚扰”事件思考1:舆论审判易反噬,舆情应对须实事求是

武大“性骚扰”事件思考1:舆论审判易反噬,舆情应对须实事求是


7 月 25 日,此前曾备受瞩目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终于迎来了一审判决: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武汉市经开区法院的判决书中指出,结合肖某某皮肤病史、公共场景特征及双方零交流等事实,认定其动作系抓痒,不构成性骚扰。

在舆论热度高涨的情况下,7 月 28 日,涉事女生杨某在社交媒体上“挑衅”式发言,不断在网络发酵,又把舆论推向新的热度。

武汉大学因此前给涉事学生“记过处分”而遭到指责,身处舆论漩涡。

回顾此前媒体的报道,此前无论是当地警方还是武汉大学,在视频资料齐备的情况下,并未认定涉事男生“性骚扰”。否则不至于迟迟不处理。

该女生在与校方交涉三个月之后决定通过发帖曝光来“维权”,果然,2 天后,武汉大学下达了对该男生“记过”的处分通知。

但细看通知全文,并未提到“性骚扰”,原因是“不雅举动”。

所以武汉大学显然是在舆情的压力下,匆忙做出的决定。

武汉大学的做法并不鲜见,舆情越大,处理速度越快,越果断。所以很多当事人,都设法通过推动舆情来推进事情处理。

这种情况,弊端很明显:

1、常规渠道解决不了,或者解决方案没有达到自己要求,就想通过舆情,甚至误导舆论,发动舆论审判。这只会让常规处理渠道失灵,舆论场只会越来越混乱;

2、迫于舆情压力下的处置,是否经得住事实和法律的考验,如果不能,极易引发新的更强烈的舆情,损伤本机构声誉。

3、相关部门不重视没有舆情的事件处理,不能够在早期果断解决,从而尽可能避免舆情爆发。

回到武汉大学这个事件,校方跟警方研判相关证据之后,应该是不能认定存在“性骚扰”,但又不能说服女生和解,此时应该建议双方马上走司法途径,交由司法审判来认定。而不是在女生始终不同意的情况下,久拖不决,引发当事女生的不满。

当女生选择曝光之后,校方应该继续推动当时双方走司法途径,并如实声明由于双方对于事实有巨大分歧,校方无法做出判断,等司法程序完成之后,校方会依据最终审判结果来决定。而不是,为了平息舆论,避免舆情扩大,匆忙选择切割。这不仅对当事男生不公平,对当事女生也不利。

舆论审判往往都面临反噬,如今反噬已经开始。

舆论场是复杂的,舆情的走向,比台风更复杂,更不可预测。

唯有依据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据法律,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处理才禁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在事实的前提下,人文情感关怀才有意义。



上一条: 引进非酒类商品之前的铺垫工作

下一条: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2:舆情应对不能坐等“上级安排”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