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

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

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


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情治理领域突出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迫切性,不得不引起重视。


两篇文章针对性非常强,不仅指出了具体的问题,还指出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后果,分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信息量,含金量都很大:


指出6点问题:


第一方面“不唯实,不担责”:


1. 只有上级部门关注到的才是舆情,只有引起领导重视的才叫舆情。遇事不决问上级,有了指令才做事,即使处置失当,效果不佳,责任也难归咎于执行者。


2. 面对舆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回应群众诉求,而是以“灭火”思维处理几个基层干部来“摆平”舆情。


3. 名义上是请示汇报,实际上是责任转嫁,“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只对自己负责”。


第二方面,“怕担责,不做事”


4. 视网络舆情为“风险”“麻烦”,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将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声音”。大念“等”字诀、“拖”字经来应对舆情。


5. 把群众合理诉求甚至“抱怨”都视为对自身工作的“揭丑”和“挑错”,只想着捂与瞒,认为“没事就是本事”。掩耳盗铃,认为“看不见、听不到就等于没问题”。


6. 缺乏应对能力,陷入“与其花精力解决问题,不如先管住声音”的思维惯性,以简单方式代替精细化治理。


这些问题带来的3大负面后果:


1. 群众的正常诉求不会自然而然消失,不满情绪还会持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 合理诉求被敷衍,当公众质疑被拖延,问题便在层层转手中错失最佳解决时机。


3. “向上甩锅”式回应不仅是对社会关切和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更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


这些问题背后的4个深层次原因:


1. 将民生诉求当“舆情洪水”既是认知上的“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作祟,也是治理中的“本领恐慌”。


2. 缺乏精准回应的能力,不会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不懂得网络问题处理的策略与技巧。


3. 思想上将民生痛点当作“麻烦清单”。


4. 对一切“负面声音”零容忍的“舆情洁癖”,也加剧基层干部的趋利避害行为。基层在面对复杂舆情时畏首畏尾,无所适从,只能选择将矛盾上交。


针对这些问题的3点解决建议:


1. 破除“唯上不唯实”现象,需要进一步为基层赋能,为基层松绑,使基层干部敢于担当,以“马上就办”的态度取代层层上报的“免责程序”。


2. 舆情应对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舆情”。


3. 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对网络诉求快速响应、妥善解决、及时反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


上一条: 再谈包头市讲师团人才引进萝卜岗舆情处置:锤子不应轻轻落下

下一条: 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董某莹事件 北京科大何时回应?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