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包头市讲师团人才引进萝卜岗舆情处置:锤子不应轻轻落下

再谈包头市讲师团人才引进萝卜岗舆情处置:锤子不应轻轻落下

8月9日,由包头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的包头市委调查组公布了“包头市讲师团人才引进有关问题”调查通报:

经查,讲师团人才引进中存在因人设岗、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调查结果,认定2025年讲师团人才引进招考结果无效,依规依纪对讲师团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处理,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同时,对人才引进相关负责人给予诫勉处理。

该通报发布后,并未完全平息舆论。有自媒体作者撰文评论说,“8月9日进行了通报,这看似雷厉风行,将招考结果判为无效,主要负责人免职、党内警告降级等进行了一系列处罚。但深谙体制规则的人都清楚,这种高举轻放的问责更像精心设计的危机公关。免职干部换个岗位仍是处级,诫勉谈话不痛不痒,而被剥夺机会的寒门学子,命运就此改写。”

该作者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也不能说没有代表性。

在笔者看来,该通报公布的有效信息过少,过于笼统。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曾评论过:

主要表现是缺乏必要的细节,特别是未交待当初决策过程,且对相关责任人信息过于模糊,没有交代因谁设岗。

如果不能公开该事件的议事决策过程,并指出其具体在哪些地方不规范,哪些地方违规,如何让其他部门引以为戒,起到警示作用,如何接受舆论监督呢?

对于问题的挖掘越具体,越能体现勇气和决心,“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明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时间、具体的方面、具体的环节”只有这样“以此为鉴”、“举一反三”才有了基础和可能。

特别是,包头市人才引进“萝卜招聘”问题并非初犯,而是一年前的招聘因为被举报而取消,一年后又是重启,还是同样的三个人入选。如此行为,说肆无忌惮,也不过分了。

调查通报里居然对此事只字不提,摆在眼前的问题,都不能够正视,再谈“举一反三”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笔者相信,联合调查组“做了全面的调查”,也掌握了大量的事实,但是可能是顾忌影响,或是其他原因,不愿意在通报中更多公开,或者更希望在内部检讨,汲取教训。

但是,如果不能公开透明,提供全面具体的信息,不让公众清楚看到这背后发生的事实,如何让公众对制度有信心?如何相信这样的事情不会重演?

如果上级部门不展示勇气和决心,揭露违法过程,深挖背后的关系链、利益链,又如何警示其他部门,不继续上演类似的其他的违法违规行为?

包头市委讲师团萝卜招聘真正影响的只是少数应聘者的利益,社会公众关心在意的是背后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是政府是否确保了权力被有效监督。公众希望相关部门用事实和行动给他们信心。

看不到这一点,一纸通报,锤子轻轻落下,何以赢得人心?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上一条: 是一锤定音还是一片批评?从“官方通报”看网络舆情治理

下一条: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