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武汉大学如今所面临的舆情困局,从2023年7月,杨同学在校内举报肖同学性骚扰就开始了。

女生的证据不能直接证实性骚扰,所以学校迟迟不能决定,也未能有效引导当事女生。比如通过报警,让公安机关来调查取证,是否能令女生信服?或者支持女生走司法途径,让法庭裁决?最终的情况是,当事女生不满学校不能给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也不满学校的拖延,最终选择网络曝光。

当事女生曝光以后,学校如果在表达态度的同时,坚持当初的判断,将事件引向司法途径,而不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为了平息舆论匆匆给男生处分,是否也不会有如今的局面?

当时给男生的处分是谁做出的?经过怎么样的程序?

7月25日,该事件的一审判决公布,认定该男生只是抓痒,没有性骚扰。舆论开始反转,当事女性的挑衅行为,武大的沉默,让网络舆情热度越来越高。张校长仓促之间的“等上级安排”又招致批评。

武大8月1日发通报说: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通报发布后,舆情得以暂时平缓。随着时间推移,武汉大学迟迟未有处理通报,却把处分公告改成内部可见,关闭评论区等,本来公众就已经不满了,又搞了这些操作,于是舆情热度又开始起来。

如今武大面临的问题是:1、撤销对该男生的处分;2、评估当事女生的论文问题;3、相关人员的追责。

处理起来到底难不难。

1、当事女生应该选择上诉,那就意味着一审判决并非终局判决,二审是否存在变数?是否要等到司法程序终结了才能宣布?

但是武大当初处分肖同学,以“行为不雅”并非性骚扰,二者不是绑定关系。武大根据法庭确认的证据,认为肖同学行为不雅处于皮肤疾病且只是在桌子底下非有意,是不是也可以撤销依据“行为不雅”做出的处分?

2、杨同学的硕士论文到底怎么样?这对于武汉大学来说,并不复杂。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给出结论就行。据说杨同学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那也可以实事求是的给予维持或者撤销。

3、相关人员追责。按照内部规定执行,实事求是处置即可。不能为了面子,死扛非说决策没问题,也不能为了平息舆情上纲下线,从重处罚。

4、是否要给肖同学承认错误或者补偿?也应该是实事求是,跟当事家庭协商,协商不成,走法律程序。但该撤销的处分还是可以撤销。

以上四件事,武大校内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上升到教育部层面。

事情有争议,但事实不复杂。一个月快过去了,武汉大学的工作专班为什么迟迟没有后续?到底在等什么或者说犹豫什么呢?

危机一旦发生,对于当事方的管理者来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完全避免损失,试图规避掉自己的责任也是不可能的。

很多情况下,公众质疑为什么一直拖延,一直不回应?其背后并非事情太复杂,而是都不想担责任,都想规避,就都不敢做决定,于是就一级一级上报,逐级逐级开会,等上级领导安排。领导也有许多事啊,于是每一级再拖一拖,就拖出许多天,会开了不少,就是没定论。

关键时候,领导要站出来,要拍板,要拿主意。每一级的领导要上报,更要拿着本级部门确定的事实和解决方案上报,而不是只有事实没有决定,等着领导拿主意。

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摊上,谁知道。

但是既然做了那个位置,就得履职,就得担责。拖延回避,误事了,后面的板子只会拍的更重。至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拖延回避敷衍,过不了关。

既然横竖都有损失,横竖都要担责,那还不如果断行动,最大限度降低损伤,减少危害。

武大之所以陷入被动,除了从一开始和自始至终习惯性的拖延,就是当初迫于舆论压力给出了肖同学的“行为不雅”的处分。

很多地方很多人处理事情,一开都喜欢和稀泥,或者拖延不处理,等到曝光了,事情闹大了,又按闹分配。按闹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后患无穷。


上一条: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

下一条: “青少年控烟”绍兴鲁迅纪念馆应有作为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