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

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这一机制最早源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实践,而后在北京市试点推广,之后被吸纳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具体的表述为: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上海市把“街乡”进一步细化到“网格”。2025年,上海出台《关于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的意见》,将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为核心机制,做深做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推动治理重心下沉。

不仅在北京、上海,目前“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施行,并有成为全国性模式,不断深化落地。

基层网格离老百姓,离问题最近,最先识别发现问题,但社区和网格员缺乏可以动用的资源、权力、人力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心无力,只能疲于应付,实际效果也不好。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如果能够得到深化做实,将能够有力改变现状,大幅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有望大幅减少12345热线投诉、信访、网络舆情等数量。

回到“舆情吹哨,部门联动”。

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研判一般是网信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的回应处置是宣传部门,具体到各部门,往往也由内部的宣传部门兼任网络舆情的职能。

但实际上网络舆情涉及到的具体事项归属到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或者某个社区、街道、区县、市政府。也就是说,直接负责网络舆情的人员,更多是分析、监测、识别、研判、分类舆情,并不能直接处置网络舆情。

在实际工作中,网络上的舆情绝大部分声量都较小,并没有大到需要公开回应的程度,但问题和诉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分配到具体涉及的部门去沟通、协调、疏导、解决。只有不断解决小问题,才不会爆发大舆情。

在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中,更需要多部门的密切联动,高效配合,快速查清事实,有效处置,积极回应,任何一个环节不给力,都会贻误舆情处置的时机,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所以网络舆情一线人员更像是吹哨人,但光凭吹哨、预警,如果其他部门不能“联动”,积极疏导、处置,甚至不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问题的人,那网络舆情治理将会一团糟。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目前我们舆情监测系统的布局已经较为完善,“吹哨”工作问题不大,需要加强的是“部门联动”。

上海市网信办舆情处党支部创建“舆观天下·智汇申城”党建品牌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支部党员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的工作思路,将群众在网上反映的各种求助信息和

“老大难”问题作为舆情监测的重要内容,及时督导涉事主体快速核查事件真相,加强线下处置,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和社会关切,遏制谣言和不良情绪发酵。截至11月底,累计向107家单位通报网络舆情2700余件次,反馈率达到97.5%以上,推动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诉求落地见效。

支部党员依托24*7全平台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梳理反映在网上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群众长期反映的意见建议,通过“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支部均会开展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网上舆情。针对群众在网上反映集中的问题,依托协调联动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和属地主动开展群众工作,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加强线下核实处置,汇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提升工作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线下核查、处置、及时回应的工作,并不在网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必须依赖协调联动机制,才能真正推动问题得到妥善疏导、解决。

网络舆情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线下社会治理的延伸。比如一些在线下没有被认真对待的问题,或始终处理不好的,长期积累的问题,更容易溢出到网上;或者有些是先由公众直接反馈到网络上;有些可能不涉及具体现实冲突,是思想文化、观念认知方面的冲突。

网络舆情治理从根本上讲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网络作为一个覆盖全国的没有区域边界的空间,其自身也会衍生一些问题,比如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公共话题等。而随着线下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发展,网络舆情会呈现更多这些“原生”于网络的舆情。

但无论哪一类问题,具体问题的疏导、解决都依赖线下具体的部门或某一级政府调动各个部门联动。

鉴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性,网络舆情治理采用“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治理模式,符合实际,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而无论是“吹哨”预警还是“联动”处置,都离不开党建引领,这并非空话。因为什么样的舆情需要被吹哨,听到哨声预警后是否能行动,都不能简单靠行政命令,KPI考核来推动,考验的党性原则,依靠的也是党性驱动,这方面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做了一些阐述,在后续文章中还将进一步阐述。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上一条: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下一条: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为何规则形同虚设,层层失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