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回应舆情为什么这么难?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回应舆情为什么这么难?

此次事件从最初女性当事人通过网络曝光(2023 年 10 月 11 日下午),到现在将近 2 年,武汉大学始终对事件缺乏回应。

在 2024 年 2 月 4 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

“针对肖母谈到的处分决定、申诉情况,南都记者多次联系武汉大学保卫部、涉事女生所在的学院办公室,均未获得有效回复。武大保卫部及学院办值班人员称学校已放寒假,人员流动值班,对此事不了解,以学校官方通报为准。”

此次随着 7 月 25 日一审判决结果出来,舆情持续升温,武汉大学依然沉默以对。

武汉大学的“不回应”不是个例,反而相当普遍。

在危机管理层面,当事方第一时间回应舆论,表明态度,着手查清并及时公布事实,几乎是金科玉律。

在政务公开层面,国务院办公厅早在
2016 年 7 月 30
日就发布《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

该通知对回应的时间,做出具体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 24 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 48 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武汉大学的事件是否在上述通知的范畴里或可讨论,但起码可以参考,同时看到最高层对于舆情回应的态度和要求。

既然对于“回应”,危机管理专业上有要求,“上级”更有明确规定,但为什么在实际执行中,很多机构依然选择沉默,选择不回应,迟回应呢?

可能是觉得不值得回应,不重要。

可能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回应,私下压一压,说不定舆情也就过去了。

可能有些事情比较复杂,牵扯到很多部门,由哪个部门来回应,哪一级部门来回应,不太好界定,需要上级,甚至上级的上级来拍板。就等着上级决定谁来回应,什么时间来回应。

可能是想回应,但不知道怎么回应,担心说错话,担心担责任。

可能的原因还有很多。结果就是,舆情早已汹涌澎湃,但是回应总是姗姗来迟。

孰不知,越是没有正面的有效的回应,各种猜测,疑惑,谣言越发泛滥,公众的情绪愈发激烈。

“不回应”才是让舆情汹涌,令群情激奋的推手。



上一条: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2:舆情应对不能坐等“上级安排”

下一条: 广西防城港奔驰“亮证姐”事件:小事情何以引爆大舆情?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