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奔驰“亮证姐”事件:小事情何以引爆大舆情?

广西防城港奔驰“亮证姐”事件:小事情何以引爆大舆情?

8月3日上午8时,广西防城港官方针对“亮证姐”事件发布通报,解答了对外界关注的各类疑问。作为舆情的观察者和研究者,笔者的疑问是,一件发生在乡村道路上的小事,何以引爆轰轰烈烈的大舆情?

结合媒体报道,回顾事件的关键节点,看看在会车发生后(7月22日下午5点多),当事人“平头哥”做了哪些事。

1、到当地乡政府纪委部门反映此事,乡里否认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建议他找派出所。

2、去防城港市公安局江山边境派出所。对此官方通报有详细表述:

7月24日15时35分许,李某某到户籍所在地江山边境派出所,就7月22日与侯某某发
生会车纠纷一事报警,表示口述不清楚,用手机向值班民警提供了文字内容,称侯某某蛮
横且霸道,使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侵害。如果侯某某属于公务人员,请纪委监委立案调查;
如果属于冒充公职人员损害形象,请公安机关处置。随即,值班民警查看了李某某提供的
行车记录仪视频,未发现有肢体冲突和财物损失,遂告知李某某该事属于一般纠纷,建议 协商处理,如果涉及公职人员违纪违法问题,可向相关部门反映。

3、向防城港12345政务热线投诉疑遭公职人员威胁。工作人员答复称,如他无法 提供对方所在的单位信息,将无法受理调查。女司机的行为属于个人素质问题,未涉及 职务违法情况。如果感觉人身受到威胁和侵害,可以报警处理。

4、考虑到对方车牌是桂A开头,于是他又将情况反映到南宁交警支队纪委, 该单位也否认是他们的工作人员。

5、7月31日下午,将事发时的视频发至抖音上,视频播放量达到400多万。

6、7月31日晚上10点左右,奔驰车女司机和男子以及派出所两名民警等一行5人找到他的老家,要求其删除发布在网上的视频。派出所民警在电话中告诉“平头哥”,视频已造成很大的舆情,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因为能看到车牌,要求他把视频删除。

7、删除视频,后面又重新将视频打码,于当晚再次发布到网上。后又发了一个 长达6分钟的公开道歉视频,道歉视频中曝光了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除视频。

8、8月1日上午,他发布的视频已达1000多万的播放量,派出所叫村支书上门给其父亲做 思想工作,要求其删除视频。

9、试图向南宁市纪委等部门反映情况,未果。一直等到多家媒体关注到此事后, 才将视频删除。

10、8月1日20时57分,广西边检总站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对外发布情况通报称,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

梳理完,略作总结:

1、平头哥试图通过常规渠道投诉,但各方都没有受理。事情确实不大,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明显各方都缺乏敏感性,也缺乏责任心,但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认真对待,问题也不至于上网。经过此事,有关部门有必要认真想想“群众无小事”这句话的深意。

2、派出所如果能认真对待“平头哥”的“报案”,稍微有点敏感性,打电话给当事人,核实确认,协调双方,“平头哥”也不至于上网曝光。

3、派出所先是置之不理,而后却带着女司机深夜去“平头哥”家里敲门,让人删视频道歉。包括后面派出所让村支书做平头哥父亲的工作让删帖。

4、派出所前后做法截然不同,或许是因为有了舆情,为了平息舆论,才积极行动。但要是早行动,哪还有什么舆情呢?

公众往往都是投诉无门,被逼无奈,才会选择上网曝光,但也不是每一个网上曝光都能引发热议,能够引起热议的,往往都戳到了普通人的痛点。

当地派出所,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主体责任,乡政府和12345如果能多一些对群众小事的重视,多一些敏感性和责任心,很可能就不会有上网曝光,就不会有滔天舆情。

在广西防城港官方的通报中,认为派出所的做法符合接警规范,“李某某表示认可后离开派出所”,如果他真认可了,又怎么可能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举动?

如果不重视常规渠道的工作,不认真履行每一个部门的主体责任,不认真对待“群众无小事”,缺乏敏感性,那类似的舆情,恐怕会层出不穷。


上一条: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回应舆情为什么这么难?

下一条: 舆情应对:遭遇网络暴力,个人如何处置?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