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遭遇网络暴力,个人如何处置? 8月1日20时38分,在“经历三个账号连续7个多月的网暴,陷入极度无助、求告无门之后”,河南周口57岁的女妇产科医生,从工作单位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坠楼之前,她还打了孙子的视频通话,难以想象她是多么的绝望与不舍。 近年来,已经多位人士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轻生,因网暴导致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罹患抑郁的受害者更多 令人扼腕的巧合是,8月1日正是《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施行一周年的日子。该规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专门针对网络暴力治理。 该规定界定“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根据媒体报道,在经历长期的网暴,该医生非常绝望,求告无门而后才选择轻生,媒体报道中提到该医生曾2次报警。7月30日第一次警方未立案,7月31日第二次去报警,“但警察并未明确如何解决,也没有第一时间联系网暴者下架视频。” 除此以外,媒体没有披露,该医生还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即便是报警,也是在最近几天,为什么在7个月前,一开始发现被网暴的时候没有报警?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遭遇网暴,应该如何自救? 首先,主动断网,与网暴信息隔离,减少网暴信息对自己的持续攻击。同时做好个人隐私保护,避免个人信息进一步泄露。想办法疏导情绪,获得心理和情感支持。如果现实生活和工作受到干扰,及时报警,寻求单位帮助或暂离工作岗位,暂时更换生活场所躲避。 第二,委托亲人、朋友或律师,收集和固定一切有可能的网暴证据。因为无论是向平台投诉、报警还是后面走法律途径维权,都需要证据支撑。最好是在律师或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确保证据有效,可用。 第三,向网暴所在的媒体平台投诉相关账号,同时向当地派出所报警。此时,证据非常关键,有力的证据,是公安机关决定是否立案和后续处理的关键。如果仅是口头说明,无有力证据出示,可能会被忽视。 第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旦陷入网暴,可能会遭遇身边人的误解,甚至暂时影响工作,此时应该沉住气,避免过度反应,也不要急于自证清白,只会加剧自身压力,产生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甚至让自己陷入抑郁。 要相信在当下的法治环境下,正义一定可以战胜邪恶,法律一定可以战胜网暴。 近年来,已经多位受害者因为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轻生,因网暴导致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罹患抑郁的受害者更多,我们的社会有责任有必要关注这一群体的遭遇,帮助他们重回人生正轨。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持续关注和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上一条: 广西防城港奔驰“亮证姐”事件:小事情何以引爆大舆情?
下一条: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