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肖新良“翻案”的舆情治理启示 2025年6月25日,随着湖南省高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历时2年,3次审判,湖南湘阴肖新良终于迎来“翻案”。 事件的起因是2023年7月,当地政府推动的市政改造工程中发生了一个事故,当事人看到一条关于该事故的短视频,随手评论了一句:还在搞豆腐渣工程,统一招牌?大约2天后,当事人被湘阴县公安局传唤。 警方认定其评论为“不实言论”“在网络上起哄闹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寻衅滋事行为)对其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决定。 当事人不服,获释后向汨罗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审,2023年12月27日,汨罗市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其评论与 “他人的恶意诋毁评论点赞具有延伸性、扩展性,对湘阴县委政府及领导个人产生了一致性的负面政治影响”,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构成寻衅滋事。 二审,2024 年4月1日,岳阳市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仍认定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 当事人坚持申诉至湖南省高院,终于获得翻案: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及湘阴县公安局的行政拘留处罚决定,并判决赔偿肖新良人身自由赔偿金。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中指出:“肖新良发表该评论虽不当,但该评论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对象,其评论下有六人点赞、一人评论,社会不良影响轻微,可以予以批评教育,但认定为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寻衅滋事的证据不足。被申请人湘阴县公安局以肖新良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对其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处罚明显不当。应予撤销。”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月当地县委书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落马,7月被官宣“双开”。2024年6月,时任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官宣落马。 当事人虽然获得“翻案”,但事情不应轻易“翻篇”。此案已经给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应该启动相关追溯、追责程序,还原检讨当初公安机关的决策流程,一二审法院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等等,只有最大限度回归事实, 当事人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正义的精神和意志力,很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坚持持续申诉2年! 此案也反映了,有关部门在面对负面网络舆情时,某种过度敏感,过度警觉,谈舆情色变的惯性心理,以及面对负面舆情,总希望压制,删除的陈旧思想。 当今的媒体和舆论环境,舆论是没法靠压制,更没法靠删除来做舆论引导。舆情治理应依法疏导,应聚焦舆情背后的事实,大量工作做在线下,做在基层。 一旦舆情治理的心态和出发点不对,行为上就很容易出错,容易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反应过度,行为不当,处罚过度,甚至明显违法违规处理,引发次生舆情。 试想,如果当地政府在发现公众对市政改造工程有异议,有疑问后,能够主动收集具体的问题,安排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当地的媒体平台,主动回应,甚至主动公开项目招标,供应商信息,最大限度做到政务公开,项目透明。只有这样才能抵挡谣言,赢得信赖。 再提前一点,如果当地在该市政改造工程的决策过程中,能够提前与涉及的商户,企业有充分的沟通,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吸收和尊重民意后再推出方案,是不是群众基础会更好,获得的非议也更少。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涉及统一店铺招牌等市政改造,之所以频繁引起舆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意基础,缺乏透明度。 舆情治理不能只盯着网上,想着怎么“搞定”提出问题的人,而是要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和化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肖新良的“翻案”并不代表什么胜利,只是法治没有失守,这个事从根本上就不应该发生:肖新良随手写了12个字的评论,然后有网友回复,然后他随意互动,之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生活照旧。 希望肖新良这样的遭遇不要再重演。
向公众揭示各种问题,才能真正维护法治,挽回公众的信心。
上一条: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