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载货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文件类别:报告论文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27K

  下载次数:101

  所需积分:2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重型载货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重型载货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1.中国汽车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 和生产布局。目前,在多年的过度保护下,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载货汽车品种 和产量初步满足当前国内市场需求,轿车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世界汽车工业在自十九世纪80年代起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最终形成了几大跨国界的 国际化大集团,目前,各大集团都看好潜力巨大中国市场,为了利益而做出的各项战略 安排,是各大集团的进入中国市场原动力。中国市场已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其竞争趋 于白热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跨国集团是全球化与市场竞争的主角。   正是由于汽车行业的独特的竞争格局,以及对我国市场的觊觎,导致了各大跨国集 团在竞争中使出了浑身解数,因此,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来说,所遭遇的竞争的压力是 前所未有的。   1.2产业的主要经济特性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实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但我国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巨大的市场资源。我国汽车工业已初具规模 ,汽车年产量名列世界第九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需要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 设,汽车工业是先导型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主要经济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税收。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作为生产工具和耐用消费品,在发达国家 ,无论是生产、销售阶段,还是使用阶段,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998年日本汽车的各项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5%,成为仅次于个人所得税 和法人税的主要税收来源。1997年德国征收的汽车相关的各项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3.4%。 1997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汽车生产和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税费达1300亿元左右,占 当年全国税收的15.81%。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这一比例将还会提高。   关联度和带动度。汽车工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汽车工业不仅对提供原 材料的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纺织、皮革和玻璃等产业以及提供装备 的产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还对石油炼制、电子、金融、道路交通、市政建设等行业有 不同程度的互动与影响作用。   目前来说,全国机床工业销售的12%至15%的机床用来装备了我国的汽车工业。汽车 工业所需的材料及能源,消耗了全国生产的3.51%的钢材、0.6%的生铁、30%的橡胶、4% 的塑料、2%的玻璃,6%-7%的油漆、0.57%的煤。   就业。汽车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生产到销售、 售后服务可以创造较高的就业率,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连同汽车产品的使用、维修,可以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改善生活质量。汽车是应用广泛和高效能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创造更高的社会 效益,提高社会的时间平均价值,是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对加快人们 的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2.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分析   2.1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2000年年底,我国汽车工业从业职工17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万人。总资产5 59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546亿元,净值172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954亿元,销售收入 3560亿元,工业增加值864亿元,利税总额326亿元,利润总额138亿元。2000年,汽车产 品总产量突破200万辆,达到206.9万辆,较1999年增长12.5%,汽车总销量208.9万辆, 较1999年增长13.7%。   1)大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进入90年代,特别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以后,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向 重点骨干企业倾斜,80%以上的投资集中于14家重点骨干企业,从而使其生产达到或接近 了经济规模,进而促使我国汽车工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改变。2000年,14家汽车企业集 团及骨干企业汽车总产量184.3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89.1%。1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 集中度如下。   表1. 2000年14家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   2000年,全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19家,有30家企业汽车产量几乎为零。部分骨干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相关,行情)壮大,并进行了兼并重组,尤其是一汽集团、上汽集 团和东风公司,无论是资产构成、品牌信誉、产品开发、市场占有率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均占明显的优势,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颇具潜力的龙头企业。   2)产品结构开始趋向合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市场需求增长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动 力。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重视产 品开发投入和开发能力建设,加快了新产品推出的步伐,大大提高了整车和配套零部件 的技术水平。引进技术已从过去单纯引进生产、制造技术,转变为同时引进产品开发技 术,并开始与国外联合开发下一代新产品,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产品结构 正在调整,逐步趋向合理。2000年与1995年相比,轿车、客车、载货车产量占总产量的 比重分别从22.40%、27.91%及49.69%变化为29.22%、33.85%及36.99%;柴油车从22.34% 上升到29.74%。2000年重、中、轻、微载货车产量比例约为10.73%:20.13%:51.12%: 18.02%,呈合理趋势。   3)汽车零部件工业落后面貌有一定程度改观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及“双加工程”和国债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加 大了投资力度和集中度,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快了国产化步伐,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 能面向多种车型配套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骨干企业。批量生产的主导车型国产化率已 达80%以上,轿车国产化率达到80%的周期已从6-8年减少到3- 4年。2000年零部件出口创汇从1995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15.24亿美元。   4)汽车市场结构明显变化   汽车市场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强营销服务, 疏理和规范营销网点;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企业管理、降低 生产和营销成本。   汽车市场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1995年以前私人购车占30%左右,2000年占50%以上 ,而微客、中型载货车80%以上为私人购买。   2.1.1 2001年中国汽车工业生产与销售状况分析   2001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产量达到233.44万辆,销量达到236.37 万辆,同比增长12.81%和13.29%,产销率101.25%,比2000年增加0.53个百分点。销售高 峰为3、4月份。分月产销量如下图所示:   图1. 2001年全国汽车按月产销量   重型载货车、大中型客车产、销量增速都较快,产销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图2. 2001年全国分车型产销增长率(%)   2001年汽车底盘产销量增长较大,产销量分别达到31.79万辆和32.15万辆,同比分 别增长26.14%和25.66%,占汽车总产销量的13.62%和13.60%。   汽车产品结构趋于合理,2001年轿车市场销售持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8.25%,销 量占整个汽车份额的30.52%,重型货车、大中型客车增长率较高,轿车、微型客车、重 型载货车增量较大,它们对全国汽车生产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37.30%、31.45%和28.35% ,对销售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40.14%、28.44%和23.12%;轻型载货车市场萎缩,产销量 降低7%以上。2001年汽车产销构成见下图。      图3.全国汽车产量构成      图4.全国汽车销量构成   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1年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生产集中度为48.1 0%,同比提高3.35%,市场占有率达47.76%,同比提高2.02%;前7名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 74.65%,市场占有率达74.10%。重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和微型客车前5名 企业生产集中度均达到90%,大型客车前5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73.44%,中型客车前5名企 业生产集中度为80.18%,轿车前5名企业生产集中度为74.99%,而轻型载货车、轻型客车 前5名企业生产集中度最低,分别为62.95%和61.47%。   2.1.2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2001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达到7.3%,汽车产销量增长幅度大大高于GDP的增幅,汽 车的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3.3%。2001年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积极的财政政 策,重型载货汽车的增幅较大(产量增长91.7%);大中型客车受旅游、城市发展及高速 公路建设的影响,增幅也较大(产量分别增长44.6%和34.0%)。   2001年度汽车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汽 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2001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346.9亿元(约占全国汽车行业的 55.0%),同比增长18.3%;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560.3亿元(约占全国汽车行业 的56.0%),同比增长21.4%;实现利润总额125.6亿元(约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5.0%), 同比增长52.9%。   2001年汽车产量增长12.8%,而汽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4%,大大高于汽车产量 的增幅。主要是2001年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所致。   2001年汽车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高于产量、产值增长。全国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 (集团)实现利润总额为125.6亿元,同比增长52.9%(产值增长21.4%,销售收入增长1 8.3%)。特别是重点企业的利润增幅较大,一汽集团利润总额25亿元,同比增加3.2亿元 ,东风汽车(相关,行情)公司利润总额25亿元,同比增加11亿元。一些企业的减亏力度较 大,如重型汽车集团和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等。   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利税总额同比也有较大提高,全国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 (集团)实现利税288.9亿元,同比增长29.7%。   从2001年汽车工业综合效益指标来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年中汽车工业的企业进 一步实施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开拓市场,整体效益 得到了提高。   从以上数据分析,2001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数量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出口金额反而 有小幅度上升,这表明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出口产品平均单价上升。2000年 出口整车产品平均单价为0.76万美元,2001年为0.82%,提高了7.9%。   整车进口增幅很大,是增幅最大的一年(1997- 2001年整车进口数量分别为49039、40216、35192、42703、71398辆)。主要原因为进口 汽车关税下调、国内市场需求回升以及汇率变动因素。   从汽车产品的进出口结构看,2001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量前4位依次是挂车及半挂车 (8682辆)、载货汽车(8527辆)、汽车底盘(3411辆)、9座及以上客车(1091辆), 其余均不足1000辆。出口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平均单价低,挂车及半挂车 平均单价为0.17万美元,载货汽车平均单价为0.65万美元(而同期进口载货汽车的平均 单价为3.84万美元),出口产品主要是总质量5吨以下的轻型载货汽车,而进口产品主要 是总质量在5吨以上的中型和重型载货汽车。大客车的出口量和平均单价均大于进口量和 平均单价。进口产品量前4位的依次是轿车(46632辆),越野车(10336),9座及以下 客车(4551辆),9座及以上客车(4056辆)。其中轿车同比增长115.69%,占所有进口 整车产品的65.31%,数量和占有比率都有很大增长(2001进口轿车21620辆,占进口整车 产品的50.63%),在整个进口汽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进口的客车9座及以下增长较快, 同比增长66.89%,30座以上客车下降幅度很大,同比下降36.07%。国产的大客车已经开 始替代进口,抑制了进口大客车的增长,同时也成为出口的重要产品。进口载货车也占 进口汽车较大的比例(居第5位,达3138辆),主要以重型载货汽车为主,技术含量和附 加值都较高,平均单价也高。   2.2中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成绩卓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生产集中度不高。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汽车工业的企业规模不经济,一汽和东 风的总规模也排名在世界汽车工业的20位之后,大部分产品是低水平重复,其结果就是 产品价格高和整体可靠性差。   2)零部件工业落后、专业化水平低。汽车零部件工业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作 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工业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的差距十分明显,目前还没 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国产化进程缓慢。我国汽车工业用于产品开发和研究方面的 投资相对较少,既缺乏进行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必要手段,也缺乏人才,其结果是产品技 术进步缓慢,换型周期长。根本无法缩小与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始终不能超越。合资 企业联合开发虽已起步,但往往走全面引进的路子而不愿开发。尚未...
中国重型载货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