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12月6日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 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 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我国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 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 就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 经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国经济普查的登记填 报及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 计局将分三次向社会发布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04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516.9万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 325.0万个,机关、事业法人单位90.0万个,社会团体法人单位10.5万个,其他法人单位 91.4万个。产业活动单位682.4万个,其中,第二产业167.5万个,第三产业514.9万个。 个体经营户3921.6万户,其中,第二产业588.7万户,第三产业3332.9万户(详见表1) 。 表1 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 | |单 位 数 |比 重 | | |(万个) |(%) | |一、法人单位 |516.9 |100.0 | |企业法人 |325.0 |62.9 | |机关、事业法人 |90.0 |17.4 | |社会团体法人 |10.5 |2.0 | |其他法人 |91.4 |17.7 | |二、产业活动单位 |682.4 |100.0 | |第二产业 |167.5 |24.6 | |第三产业 |514.9 |75.4 | |三、个体经营户 |3921.6 |100.0 | |第二产业 |588.7 |15.0 | |第三产业 |3332.9 |85.0 | 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了22. 3万个,增长了7.4%。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19.2万个,减 少17.7万个,下降48.2%;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45.6万个,减少 40.2万个,下降46.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40.6万个,增加10.6万个 ,增长35.2%;私营企业198.2万个,增加65.8万个,增长49.7%;其他内资企业6.2万 个,增加2.5万个,增长6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5.2万个,增加1.3 万个,增长9.6%(详见表2)。 表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 |单位数(万个) |比重(%) | |合 计 |325.0 |100.0 | |国有企业 |17.9 |5.5 | |集体企业 |34.3 |10.5 | |股份合作企业 |10.7 |3.3 | |国有联营企业 |0.3 |0.1 | |集体联营企业 |0.6 |0.2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0.3 |0.1 | |其他联营企业 |0.5 |0.1 | |国有独资公司 |1.0 |0.3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34.5 |10.6 | |股份有限公司 |6.1 |1.9 | |私营企业 |198.2 |61.0 | |其他内资企业 |5.4 |1.7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4 |2.3 | |外商投资企业 |7.8 |2.4 | 第二、三产业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3],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 。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91.0万个,占56.3%;中部地区119.3万个,占23.1%;西部 地区106.6万个,占20.6%。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358.3万个,占52.5%;中部地 区171.3万个,占25.1%;西部地区152.8万个,占22.4%。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名列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 海、河南、四川、北京、辽宁和河北。 个体经营户较多的前5个地区是:山东、河南、浙江、广东和河北(以上详见表3) 。 表3 单位与个体经营户的地区分布 | |法人 |产业活 |个体经 | |法人 |产业活 |个体经 | | |单位 |单位 | 营户 | |单位 |动单位 | 营户 | | |(万个) |(万个) |(万户) | | (万个)| (万个)|(万户) | |合 计 |516.9 |682.4 |3921.6 |河 南 |26.8 |36.8 |279.0 | |北 京 |22.1 |25.4 |47.7 |湖 北 |15.8 |23.0 |167.0 | |天 津 |9.3 |10.6 |27.5 |湖 南 |18.0 |25.9 |188.7 | |河 北 |21.0 |26.2 |261.8 |广 东 |43.5 |55.2 |269.8 | |山 西 |13.2 |21.5 |81.3 |广 西 |12.1 |18.4 |146.6 | |内蒙古 |7.1 |10.2 |83.4 |海 南 |2.3 |3.3 |27.4 | |辽 宁 |21.2 |26.9 |155.1 |重 庆 |8.6 |13.0 |84.4 | |吉 林 |8.0 |11.1 |76.0 |四 川 |25.7 |32.5 |246.4 | |黑龙江 |10.2 |14.9 |109.0 |贵 州 |7.8 |11.8 |76.3 | |上 海 |34.4 |41.1 |33.1 |云 南 |9.3 |15.2 |114.0 | |江 苏 |43.1 |49.8 |251.6 |西 藏 |1.3 |1.8 |6.4 | |浙 江 |40.4 |47.7 |276.3 |陕 西 |15.3 |19.4 |92.9 | |安 徽 |15.9 |21.5 |157.2 |甘 肃 |8.5 |12.9 |59.0 | |福 建 |16.6 |21.8 |133.6 |青 海 |2.1 |3.1 |14.7 | |江 西 |11.5 |16.7 |87.9 |宁 夏 |2.4 |3.4 |21.1 | |山 东 |37.1 |50.3 |290.9 |新 疆 |6.4 |11.3 |55.7 |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37.5万个,占20.1%;批发和零售业120.2 万个,占17.6%;教育59.6万个,占8.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4.4万个,占22.6% 。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69%(详见表4)。 表4 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 | |单位数(万个) |比重(%) | |合 计 |682.4 |100 | |一、农、林、牧、渔业 * |1.9 |0.3 | |二、采矿业 |8.8 |1.3 | |三、制造业 |137.5 |20.1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3 |0.9 | |五、建筑业 |14.9 |2.2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6 |2.1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7 |1.6 | |八、批发和零售业 |120.2 |17.6 | |九、住宿和餐饮业 |12.5 |1.8 | |十、金融业 |17.7 |2.6 | |十一、房地产业 |15.3 |2.2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4 |4.4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6.9 |2.5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1 |0.9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4 |1.5 | |十六、教育 |59.6 |8.7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5.6 |5.2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7 |1.3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4.4 |22.6 | *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 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五个行业是:工业532.3万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3.6% ;交通运输业621.7万户,占15.9%;批发和零售业1831.1万户,占46.7%;住宿和餐饮 业293.9万户,占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13.8万户,占10.6%(详见表5)。 表5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 | |户数(万户) |比重(%) | |合 计 |3921.6 |100 | |工业* |532.3 |13.6 | | 建筑业 |56.5 |1.4 | | 交通运输业 |621.7 |15.9 | | 批发和零售业 |1831.1 |46.7 | | 住宿和餐饮业 |293.9 |7.5 | | 房地产业 |3.8 |0.1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5.2 |0.9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13.8 |10.6 | | 教育 |14.4 |0.4 | | 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83.0 |2.1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6.2 |0.9 |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就业人员 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4]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 就业人员为15463.8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15419.0万人。在就业人员中,单位就 业人员21460.4万人,占69.5%;个体经营人员9422.4万人,占30.5%。在单位就业人员 中,女性7882.2万人,占36.7%。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8390.5万人,占39.1%;建筑业2792.6万人,占13.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925.2万人,占9%;教育1521.8万人,占7.1%;批发和零售业 1382.5万人,占6.4%(详见表6)。 表6 单位就业人员行业分布 | |就业人员(万人)|比重(%) | |合 计 |21460.4 |100.0 | |一、农、林、牧、渔业 |161.7 |0.8 | |二、采矿业 |888.8 |4.1 | |三、制造业 |8390.5 |39.1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64.5 |1.7 | |五、建筑业 |2792.6 |13.0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01.5 |3.7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8.6 |1.1 | |八、批发和零售业 |1382.5 |6.4 | |九、住宿和餐饮业 |429.3 |2.0 | |十、金融业 |374.7 |1.7 | |十一、房地产业 |396.3 |1.8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48.3 |2.1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26.4 |1.5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84.0 |0.9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6.1 |0.6 | |十六、教育 |1521.8 |7.1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50.1 |2.6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7.4 |0.7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925.2 |9.0 |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 的人员分别占0.7...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12月6日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 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 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我国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 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 就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 经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国经济普查的登记填 报及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 计局将分三次向社会发布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04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516.9万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 325.0万个,机关、事业法人单位90.0万个,社会团体法人单位10.5万个,其他法人单位 91.4万个。产业活动单位682.4万个,其中,第二产业167.5万个,第三产业514.9万个。 个体经营户3921.6万户,其中,第二产业588.7万户,第三产业3332.9万户(详见表1) 。 表1 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 | |单 位 数 |比 重 | | |(万个) |(%) | |一、法人单位 |516.9 |100.0 | |企业法人 |325.0 |62.9 | |机关、事业法人 |90.0 |17.4 | |社会团体法人 |10.5 |2.0 | |其他法人 |91.4 |17.7 | |二、产业活动单位 |682.4 |100.0 | |第二产业 |167.5 |24.6 | |第三产业 |514.9 |75.4 | |三、个体经营户 |3921.6 |100.0 | |第二产业 |588.7 |15.0 | |第三产业 |3332.9 |85.0 | 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了22. 3万个,增长了7.4%。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19.2万个,减 少17.7万个,下降48.2%;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45.6万个,减少 40.2万个,下降46.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40.6万个,增加10.6万个 ,增长35.2%;私营企业198.2万个,增加65.8万个,增长49.7%;其他内资企业6.2万 个,增加2.5万个,增长6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5.2万个,增加1.3 万个,增长9.6%(详见表2)。 表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 |单位数(万个) |比重(%) | |合 计 |325.0 |100.0 | |国有企业 |17.9 |5.5 | |集体企业 |34.3 |10.5 | |股份合作企业 |10.7 |3.3 | |国有联营企业 |0.3 |0.1 | |集体联营企业 |0.6 |0.2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0.3 |0.1 | |其他联营企业 |0.5 |0.1 | |国有独资公司 |1.0 |0.3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34.5 |10.6 | |股份有限公司 |6.1 |1.9 | |私营企业 |198.2 |61.0 | |其他内资企业 |5.4 |1.7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4 |2.3 | |外商投资企业 |7.8 |2.4 | 第二、三产业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3],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 。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91.0万个,占56.3%;中部地区119.3万个,占23.1%;西部 地区106.6万个,占20.6%。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358.3万个,占52.5%;中部地 区171.3万个,占25.1%;西部地区152.8万个,占22.4%。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名列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 海、河南、四川、北京、辽宁和河北。 个体经营户较多的前5个地区是:山东、河南、浙江、广东和河北(以上详见表3) 。 表3 单位与个体经营户的地区分布 | |法人 |产业活 |个体经 | |法人 |产业活 |个体经 | | |单位 |单位 | 营户 | |单位 |动单位 | 营户 | | |(万个) |(万个) |(万户) | | (万个)| (万个)|(万户) | |合 计 |516.9 |682.4 |3921.6 |河 南 |26.8 |36.8 |279.0 | |北 京 |22.1 |25.4 |47.7 |湖 北 |15.8 |23.0 |167.0 | |天 津 |9.3 |10.6 |27.5 |湖 南 |18.0 |25.9 |188.7 | |河 北 |21.0 |26.2 |261.8 |广 东 |43.5 |55.2 |269.8 | |山 西 |13.2 |21.5 |81.3 |广 西 |12.1 |18.4 |146.6 | |内蒙古 |7.1 |10.2 |83.4 |海 南 |2.3 |3.3 |27.4 | |辽 宁 |21.2 |26.9 |155.1 |重 庆 |8.6 |13.0 |84.4 | |吉 林 |8.0 |11.1 |76.0 |四 川 |25.7 |32.5 |246.4 | |黑龙江 |10.2 |14.9 |109.0 |贵 州 |7.8 |11.8 |76.3 | |上 海 |34.4 |41.1 |33.1 |云 南 |9.3 |15.2 |114.0 | |江 苏 |43.1 |49.8 |251.6 |西 藏 |1.3 |1.8 |6.4 | |浙 江 |40.4 |47.7 |276.3 |陕 西 |15.3 |19.4 |92.9 | |安 徽 |15.9 |21.5 |157.2 |甘 肃 |8.5 |12.9 |59.0 | |福 建 |16.6 |21.8 |133.6 |青 海 |2.1 |3.1 |14.7 | |江 西 |11.5 |16.7 |87.9 |宁 夏 |2.4 |3.4 |21.1 | |山 东 |37.1 |50.3 |290.9 |新 疆 |6.4 |11.3 |55.7 |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37.5万个,占20.1%;批发和零售业120.2 万个,占17.6%;教育59.6万个,占8.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4.4万个,占22.6% 。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69%(详见表4)。 表4 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 | |单位数(万个) |比重(%) | |合 计 |682.4 |100 | |一、农、林、牧、渔业 * |1.9 |0.3 | |二、采矿业 |8.8 |1.3 | |三、制造业 |137.5 |20.1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3 |0.9 | |五、建筑业 |14.9 |2.2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6 |2.1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7 |1.6 | |八、批发和零售业 |120.2 |17.6 | |九、住宿和餐饮业 |12.5 |1.8 | |十、金融业 |17.7 |2.6 | |十一、房地产业 |15.3 |2.2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4 |4.4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6.9 |2.5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1 |0.9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4 |1.5 | |十六、教育 |59.6 |8.7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5.6 |5.2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7 |1.3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4.4 |22.6 | *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 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五个行业是:工业532.3万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3.6% ;交通运输业621.7万户,占15.9%;批发和零售业1831.1万户,占46.7%;住宿和餐饮 业293.9万户,占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13.8万户,占10.6%(详见表5)。 表5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 | |户数(万户) |比重(%) | |合 计 |3921.6 |100 | |工业* |532.3 |13.6 | | 建筑业 |56.5 |1.4 | | 交通运输业 |621.7 |15.9 | | 批发和零售业 |1831.1 |46.7 | | 住宿和餐饮业 |293.9 |7.5 | | 房地产业 |3.8 |0.1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5.2 |0.9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13.8 |10.6 | | 教育 |14.4 |0.4 | | 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83.0 |2.1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6.2 |0.9 |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就业人员 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4]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 就业人员为15463.8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15419.0万人。在就业人员中,单位就 业人员21460.4万人,占69.5%;个体经营人员9422.4万人,占30.5%。在单位就业人员 中,女性7882.2万人,占36.7%。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8390.5万人,占39.1%;建筑业2792.6万人,占13.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925.2万人,占9%;教育1521.8万人,占7.1%;批发和零售业 1382.5万人,占6.4%(详见表6)。 表6 单位就业人员行业分布 | |就业人员(万人)|比重(%) | |合 计 |21460.4 |100.0 | |一、农、林、牧、渔业 |161.7 |0.8 | |二、采矿业 |888.8 |4.1 | |三、制造业 |8390.5 |39.1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64.5 |1.7 | |五、建筑业 |2792.6 |13.0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01.5 |3.7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8.6 |1.1 | |八、批发和零售业 |1382.5 |6.4 | |九、住宿和餐饮业 |429.3 |2.0 | |十、金融业 |374.7 |1.7 | |十一、房地产业 |396.3 |1.8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48.3 |2.1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26.4 |1.5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84.0 |0.9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6.1 |0.6 | |十六、教育 |1521.8 |7.1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50.1 |2.6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7.4 |0.7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925.2 |9.0 |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 的人员分别占0.7...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 1暗促-酒店玫瑰静悄悄地开 400
- 2终端陈列十五大原则 404
- 3专业广告运作模式 361
- 4****主营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394
- 5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410
- 6主顾开拓 514
- 7主动推进的客户服务 359
- 8专业媒体策划与购买 389
- 9中远电视广告CF 443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