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出路之思考

 作者:汤雪梅    79


    前  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居住条件、受教育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与改善。但是近几年,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发展与增长速度放缓,与快速的整体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造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有关

    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每年均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实际增长进度很慢。政府出于政策方面的考虑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工业、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而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新品种研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政策倾斜于工业等领域,还与投资体制及官员政绩考核有关。因为农业是一种投资周期长、风险性高、见效慢的产业,在农业领域投入过多,很难立即见效,GDP增长也不很明显,而我国前几年以GDP增长率作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使得政府主要领导想尽办法把资金投入到能让GDP增长快的领域。

    二.农民增收的途径很少,提高农产品价格,治标不治本

    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仅仅根据土地做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经济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是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有些人认为是农产品的价格低所造成,在这次“两会”上有些代表提出提高农产品价格,我认为这是治标,并不能治本。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决定。而且,即使农副产品价格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例如,我国大部分农村,每人平均一亩土地,若种植玉米和小麦(复种指数200%),每亩土地产玉米1600kg(很高水平),小麦400kg(很高水平),目前价格,玉米1.00元/kg,小麦1.20元/kg(均为近期涨价价格),每亩土地的毛收入为1080元,扣除农业税及各种农业生产资料投入400元,纯收入为680元,那么在现有价格上提高一倍(即玉米为2.00元/kg,小麦2.40元/kg),每亩土地的纯收入也仅为1360元。

    此外,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农民进城务工,又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农民在城里务工,但是却拿不到工资,也大大地影响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三.农民负担过重,是县乡村政府的工作人员过多引起

    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政府也多次提出减轻农民负担,并实行费改税。而且温家宝总理提出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会起到重大积极的作用。

但我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很多农村及农民反映,费改税这个政策很好,但在执行过程中问题很多,农村乡镇及县一级政府仍然在多收取其他的一些费用,农民虽然知道这些费用可以不交,但农民毕竟是弱势群体,不交政府下达的任务是不行的。

    为什么县、乡各级政府要多受一些费,因为政府部门人员过多(除正式定编外,还有很多是临时人员),而政府财政只给正式定编人员拨款,其他人员的工资均由县、乡自行解决,那么他们只能靠从农民那里多收费来维持这些人员的工资(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从体制上讲,要大量削减县、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及村里的工作人员,尤其乡、村根本没有必要留用那些工作人员。

    四.村土地承包体制不利于土地的生产力,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才能让农民真正从心里把自己定位为产业工人自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联系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及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民在思想上并没有认为这些土地(使用权)归其自己所有。虽然中央政系上讲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毕竟30年以后还要变。这就不利于农民在思想上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及地力上的培养。其次,农民认为土地不归自己所有,因此也不愿意以法律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有些农民进城务工,没有时间及能力种植自己承包的土地,就委托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暂种,而这些人,因为种植的土地是临时的,是不愿意在这些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财力(也许第二年人家回来又重新种植这些土地)。因此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效率降低。有些农民进城务工,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产业工人(实际上已初步具备产业工人的资格),而认为自己还是农民,因为家中还有土地,还是农民身份。

    五.农村县、乡镇、村缺乏监督,农村政治体制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县、乡政府机构过于冗肿,人员过多,村一级组织除村民自治组织外,还有农村党支部,这些政府机构及组织人员均要享受工资。此外,缺乏对这些机构的有效监督。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04年3月5日),一位大学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反映,有一个乡镇几年内竟然欠债400多万元,这些债务主要是由投资失败、各种招待费用等造成的。这些债务的形成原因,其实本乡镇的工作人员均知道,但他们不敢向上级举报,这充分说明对县、乡政府的监督是多么的不足。

    以上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改革乡镇、村的政治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其实农民的负担并非来自农业税,而是乡镇、村人员过多及其他花费过高,导致多收费造成的,撤并县、乡、村,减少工作人员及临时工作人员,这是减轻农民负担最有效的办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打破城乡界线的限制

    减轻农民负担,固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措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首先,政府要积极鼓励并欢迎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务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他们的利益,并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务工农民他们是产业工人,在全社会营造只要在城市工作就是城市居民的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人口必须从农村转移出来,而在过去提倡搞小城镇建设,或者把乡变成镇,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都是不太可行的,因为小城镇的就业机会有限,不可能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必须让大中城市敞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门,帮助农村解决“三农”问题。

    其次,从政策上鼓励擅长种植业的农民大量收购自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在新疆棉花产区,当地农民承包百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棉田,他后采用机械化生产,在摘棉花季节雇佣外省农民来采摘棉花。由于生产规模较大,承包土地的农民收入均比较高。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致富之路就在于规模化生产。

    第三,国家加大对农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如公路建设,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等。我认为政府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主要还是为农民创造增收的条件与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目前土地承包责任制

    上面已谈到目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不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并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擅长种植业农民的合法权利及所拥有土地使用权力。同时也必须从法律的地位保护进城工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称之为产业工人或城市居民,与其他在城市居住的人享有同等的权力,这样这些曾经的农民就勇于把土地使用权转让出售,从而加入到城市的生活中来。

    以上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看法。总之,在所有的措施中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改善他们的地位最为重要。

汤雪梅
 农村,经济发展,出路,思考,nbsp

扩展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新兴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生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阻碍企业数字

  作者:王京刚详情


思路决定出路,我一直坚信这样的观点。当我们出发在旅途中,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盲目和不切实际的行动必遭失败。多年的营销生涯,从最早接触到推销到现在的顾问销售,10余年过去了。营销从何而来?今天的

  作者:蒋观庆详情


 企业绩效通常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企业绩效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整体的绩效,二是员工的个人绩效。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结合起来,使企业战略和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

  作者:姜燕芬详情


建材家居门店,特别是面积较大的独立门店,应该结合消费者习惯,在整体空间布局时,思考哪些因素呢?1. “第一亮点”顾客进门第一眼看到的产品至关重要,这个产品要有亮点,才会给店面印象加分,使得顾客愿意继续

  作者:贾同领详情


动线,就是顾客受店面布局、产品展示等因素而在店面内行走轨迹,单一顾客的路线虽有其随意性,但全体顾客的运动轨迹是有规律可循的。店面的动线设计,就是让顾客在店内购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经过更多区域,看到更多的产

  作者:贾同领详情


  企业的渠道扁平化,除了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管理压力之外,对于企业来说,不得不面对众多的经销商队伍,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商业竞争的具象化,映射出厂商管理的模式的推陈出新,这边是高度集中的事业部制度,那边

  作者:崔学良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