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 观点 预测

 作者:孙艳    270

在不同时期的环境中,政府的政策措施、发展远景规划等,总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深远。企业发展过程中,应从国家发展政策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去考虑,对企业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更为准确有效地确认企业发展目标。

动向   
  中美关系总体走向缓和
  布什访华之前,华府多个重要人物其实已先后前往中国,包括国务卿赖斯、太平洋舰队司令法伦、财政部长斯诺。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他们都是主导美国外交、军事、财经政策的要员,其中不少是对华鹰派,  不过,短暂的缓和并不代表中美之间能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美关系突然转趋紧张始于今年初,当布什成功连任之后,伊拉克局势逐渐缓和,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全球战略形势,此时华府才醒觉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急速扩张,与东盟(亚细安)和中亚国家开始组成了以中国为首的地区势力;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表明,美国认定中国是战略对手。
  中央投资天平倾向六大领域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杨庆蔚在“2006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表示,近两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全面增长,中央将更注重调整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的结构,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首先,今后5年内政府将重点投资六大领域,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国家将加快建设一大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公路修建、发展小水电和小工业等,均是重点扶持项目。
  其次,未来5年中,国家投资支持西部地区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同时还将支持包括东北在内的整个中西部的开发。增加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司法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将获得重点支持。
  再次,破除资源瓶颈和治理生态恶化自然是今后5年的投资重点。国家将加快淮河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的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
  汽车行业投资热情进入“调控视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陈斌近日表示,“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严峻,到“十一五”末期,汽车行业的产能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多。他建议继续完善汽车生产项目的核准条件。
  陈斌表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有的整车生产能力约为800万辆/年,加上在建生产能力220万辆,建成后产能累计将达1020万辆/年。而且各地投资热情仍然不减,正在准备投资的规模预期可达1000万辆。
  陈斌指出,目前汽车生产项目已有很明确的准人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起到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的作用值得怀疑。
  钢铁领域或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下一个战场
  中美就纺织品贸易问题刚达成协议,但并不表示双方已踏入全面友好的贸易关系。五家美国钢铁制造商日前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建筑用钢材——碳合金盘条进行反倾销调查。
  该五家美国钢铁制造商称,来自中国、德国。土耳其进口的碳合金盘条对美国钢铁产业造成损害,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盘条征收330%的反倾销税,对德国盘条征收42—82%的反倾销税,以及对土耳其盘条征收31-78%的反倾销税。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盘条数量在2002年时为95.8万吨,2004年则激增至180万吨,货值逾3亿美元。数量上的激增引起美方相关企业的极度担忧。另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的盘条价格在每吨3000元人民币以下(约377美元),而美国市场价格每吨逾500美元,中国盘条产品在价格上与美国同类产品相比有很强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或将调整在华的“高层公关”策略
  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在华经商曾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他们总是争取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接见,然后以此来推动他们在中国的生意。这种自上而下的高层公关,显示了跨国公司熟谙中国的某些特点。不过,这种情况在本届政府中已经越来越少。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评论,外资高管必须习惯一种新现象: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并不能保证他们在访问北京期间见到中国高层领导人。一些驻华外国高管认为,本届中国政府高层更倾向于决定把自己认同于中国较不富裕群体,比如像农民、煤矿工人和民工。不过,西方首席执行官们已习惯于在中国会见最高领导人,而驻华高管们要使这些首席执行官员们适应北京的新做法,有时相当吃力。看来,跨国公司可能不得不调整在华的“高层公关策略了。
  上海率先解决长三角产业同构竞争
  上海市日前在闸北区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专家认为,此举表明,上海开始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并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长期以来困扰长三角的同构竞争问题终于开始改变。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区域经济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将于2006年3月新鲜出炉。而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宏观层面获得解决路径之前,长三角16个城市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闸北区的变化只是上海着力打造8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一个缩影。上海未来的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这4个中心再加上科研院所、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优势,使上海成为长三角制造业高地上最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平台。“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各个城市将通过本身的差异化发展,带动各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观点
  鏢伟:中国纺织行业优势加速萎缩
  在国外看来,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而是给中国经济带来最大本上效益的朝阳产业。但是经济学家钟伟认为,外界的评论可能忽视了以下问题,一是在纺织品方面,中国是简单的产品供应商,没有产品设计能力,没有定价能力,没有海外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销售渠道,没有服务,没有专利和品牌,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没有定价能力,也就是简单的加工赚取手续费;二是劳动力优势几乎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唯一国际竞争优势,虽然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也很重要,但毕竟中国企业靠的还是劳动力优势,大致在2017年前后,中国到达劳动力供应的巅峰,此后社会老龄化和劳动大军的绝对缩减,可以使得纺织行业的优势加速萎缩。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纺织行业已是壮年正向老年过渡,不考虑产业升级,最终命运是不好的。  
  高盛:外汇储备增速须降
  今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上涨,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近日表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降下来。
  她说:大家都看到今年的外汇储备在剧增。如果说去年外汇储备增量来自“熟鎚”,今年则都是来自“冷钱”,也就是贸易项目下的顺差和FDI(外国直接投资)。最近几年GDP增长基本保持在8%-—9%,基本账产盈余每年增长超过GDP的增长。有人说明年热钱会减少,或者贸易顺差会下降。如果宏观经济越搞越好,明年达到9%以上的增长,那么贸易项目顺差确实会减少,但是那些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资金还会进来。  
预测
  摩根大通:2010年中国将成世界最大出口国
  摩根大通近日在此间发表预测,中国2005年出口额将达到7670亿美元,中国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到20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
  摩根大通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拥有极为低廉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低廉的资金成本,对全球出口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出口模式正在从廉价产品出口转型为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摩根大通预测,中国将在2008年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15年
  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国家统计局近日对2005—2020年中国GDP总量、结构及增长率作出了初步预测。整体来看,2l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其中前十年高于8%,后十年将有所放慢但仍高于7%。按此速度,2018年GDP将达到2000年的四倍多,有望提前2年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十三五”期末,中国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
 动向 预测 观点

扩展阅读

2024(第十三届)全国商业数字化技术与服务创新研讨会暨2024(第十一届)全国渠道服务转型巡回首站于3月1日在西安举行。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经济商业模式的推动,数字化在零售行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作者:mys5518详情


不管是传统品牌方,还是电商品牌,都很依赖渠道商或者平台方,都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所以对用户不敏感,无法感知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有人问,DTC和传统渠道的逻辑有什么区

  作者:杨建允详情


2月22日,2023(第一届)中国化妆品科学家大会暨2023CiE美妆创新展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开幕。 在6万㎡的展区,集合了800+企业展商,有超过100+的美妆超头部红人和3万+的各界美妆

  作者:mys5518详情


   这段时间认真读了《波士顿战略观点》,同时在管理事业部的 时候刚好将研发团队纳入事业部,一直在思考创新的如何实现创新,并为带来业务机会的增长。波士顿的观点给了我较多的启发,整理如下,供大家分享。 

  作者:陈雄详情


做销售预测与库存结构管理,是销售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过,多数营销人却不熟练这项工作,或不参与这项工作。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开疆拓土”上。比如市场推广、渠道开发、客情维护、回笼、吃喝玩乐等。而真正

  作者:盛斌子详情


除了信息技术外,纳米市场化、基因药物甚至核能都将在2005年粉墨登场,扮演重要角色。据最新一期《财富》杂志预测,2005年全球技术发展将呈现八大趋势。  一、崛起的博客  博客,这个网络上新出现的事物

  作者:李彬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