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手机:如何打赢“不对称战争”?

 作者:刘步尘    80


  近日,“TCL移动旧部加盟长虹”的消息屡见报端,有人怀疑长虹在暗箱操作。这种怀疑不无道理,长虹要进入手机产业,需要媒体乃至社会关注,找这么一个由头来炒作,正好吸引了媒体的眼球。

  但是,长虹以这种方式开始它的手机之路,多少有些让人不屑。在观察人士看来,人员流动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值得大肆炒作。而且进入国虹通讯的TCL移动旧部,最高职位不过大区总监,没有可以称得上“TCL移动高层”的。事实上,长虹空调副总经理梁伟仅仅加盟两个月即离去,对于媒体的报道,长虹用“没有什么影响”来回应,也算是平常心看待人员流动了。观察人士告诫长虹:中国手机产业形势不容乐观。和TCL、波导等已经赚了许多钱的本土企业相比,无论进入手机产业的时机还是企业积累,长虹的劣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长虹而言,当务之急是建厂子,搞研发,搭渠道,三者缺一不可,把精力放在炒作上,是走歪门邪道。

  尚未跨入手机行业门槛(因为长虹没有拿到手机牌照,等于没有取得做手机的资格),即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浮躁心理,真让人担心长虹能不能把手机产业做好。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本土手机企业放在整个行业大背景下来观察,我们发现,时至今日,本土手机企业依然没有走出寒冬的迹象,因为本土手机企业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是核心技术、专利技术缺席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作为典型的技术主导型产业,手机对技术的依赖性,远比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传统家电产品更强。但是,恰恰在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本土企业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为什么本土企业推出新产品的节奏总比国际巨头慢一拍?根结就在这里。2004年,本土手机集体遭遇寒冬,对此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恰恰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本土企业始终没能跨越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门槛,它们在中国手机产业链条上,一直扮演着“来料加工者”的角色。这样的产业角色定位,怎么可能领风骚于长久?遗憾的是,本土手机企业以及营销界,至今不愿意承认技术缺席是中国手机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更喜欢把戴尔拿出来说事儿:你看,戴尔不是也没有技术吗?殊不知戴尔拥有的直销优势本土企业没有,戴尔拥有足够的资金优势本土企业没有,美国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而中国没有。

  第二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事实上,这和上面的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但是,鉴于产品对企业的重要性,我更愿意再此予以强调说明。所以,当别人推彩屏的时候我们还在推黑白机,当别人推30万像素摄像手机的时候我们还在推彩屏,当别人推百万像素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推30万像素,当别人推300万、500万像素的时候我们百万像素手机还没有形成市场……本土企业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只能永远疲惫地跟在别人后面跑啊跑,这似乎是一个宿命的结果,但是,当本土企业不能建立自己的产品创新体系的时候,谁敢说这不是宿命呢?

  第三是品牌形象集体败落。经历了本土手机集体遭遇寒冬的事实之后,许多消费者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本土手机“技术含量低”、“产品多有缺陷”、“返修率高”,这些零碎的印象综合在一起,自然得出“本土手机品牌形象糟糕”的结论。试回想一下,你身边有几个人连续两次购买国产手机?再回想一下,你身边有多少人说过“下一次还买诺基亚手机”的话?你就会明白本土品牌和国际巨头之间的品牌差距。

  第四是产业链架构不完整。虽然历经长达四年的疯狂成长,本土企业仍然没有一家建立起完整产业链条。2004年上半年,一度出现本土手机企业“有能无产”的局面,原因就在于关键元器件供应不足,而这些元器件绝大多数靠日韩台企业供应,本土企业不具备自供能力。这事实上形成了本土手机企业的严重依赖性。  

  第五是营销优势被逐步弱化。本土手机企业一度冲顶到60%的市场占有率,和实施强大的营销战略密不可分。这个营销战略集中体现在“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始终比洋品牌低一档的价格、庞大的销售渠道建设”三大方面。把技术主导型产品以营销主导型产业来做,这是本土品牌实现快速成长的秘诀。但是,当跨国巨头纷纷加强渠道建设,实施销售重心下移,并不断推出廉价机型的时候,本土企业的优势顷刻之间便荡然无存。

  为什么同属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本土手机曾经辉煌一时?这主要由市场属性不同所致。2003年之前的手机市场,属于典型的机会主导型市场,社会对手机的渴望特别强烈,只要有产品不怕卖不出去。但是,当手机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蜕变转型成为买方市场的时候,老百姓不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逐步建立了品牌意识,他们不再轻易相信广告的宣传,也不再唯价格的马首是瞻,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挑剔起来,于是,权衡再三他们离开了本土手机的柜台,本土品牌的寒冬由此开始。

  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企业市场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技术也可以放在产品的范畴内)因素,一个是营销因素。企业的市场表现是二者的乘积。长期以来,本土企业长于营销而短于产品,跨国巨头长于产品而短于营销。本土品牌用营销之长补产品之短,在卖方市场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但是,当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时候似乎就不行了,因为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大了,如果你的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就很难赢得消费者青睐。我们知道,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属性不同。产品因素具有很强的壁垒性,产品或技术优势很难被别人复制,你不能说别人拥有核心技术我照样能够拥有,别人能开发新产品我也能。但是,营销因素就不同了,你能打广告我也能,你能建渠道我也能,你能降价我也能,前提是只要我愿意,就这么简单。现在,本土企业能架构的销售网络洋品牌都能架构,甚至长期以来洋品牌不愿意做的低价机也开始做了。这个时候,本土手机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没有了。你能做的人家都能做,别人能做的你未必能做,这种优势的不对称性,使本土品牌和洋品牌之间的较量,成为一场“不对称战争”。这就是当前本土手机企业的现实。

  事实是严酷的。这种严酷的现实缘起于本土企业当初的短见。因此,本土手机企业的东山再起,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那么,中国本土手机企业如何实现二次崛起呢?

  从理论上说,建构本土手机企业对洋品牌的“对称优势”成为根本性选择。所谓“对称优势”,就是洋品牌具有的优势本土品牌也必须具有。

  第一,建构本土企业的营销优势。目前的现实是,本土手机企业在营销优势上与洋品牌不相上下,洋品牌自2003年以来,逐步架构了从一级市场到四级市场的全覆盖销售网络,和本土品牌形成强大竞争性。但是,仔细研究跨国巨头的渠道特点,我们仍然能发现它有机可乘。目前,洋品牌基本上采取国包、省包、地包“三包结合”型销售,同时实施大客户直销和运营商定制。在自营即企业自己销售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作为。那么,拥有人力成本优势并深谙本土消费者心理的手机企业,应该好好向彩电企业学习,加强自营力度,从而使渠道优势超然于洋品牌。

  第二,建构本土企业新产品开发优势。长期以来,本土企业最大的短板就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这与本土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息息相关。但是,新产品的开发是多层面的,并非只有解决了核心技术的问题才能实施产品开发。事实上,从次核心技术入手不失为最佳选择,换言之,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有两个企业值得学习,一个是三星,一个是TCL。三星手机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它凭借精良的工业设计,逐步建立了全球领先地位。TCL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工业设计的胜利。

  本土手机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次核心技术优势之后,再逐步切入核心技术的开发,使技术优势的架构成为一个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句话送给本土手机企业再恰当不过。正视问题,深刻反思,是本土手机企业迈向二次振兴的第一步。因此,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做事,成为所有本土手机企业必须建立的正确态度。

 本土,手机,如何,打赢,不对称战争

扩展阅读

勤劳致富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大家更喜欢的是一夜暴富。国人性子急,工作上的事情总喜欢一步到位,做生意更是如此。急的背后,一方面是对物质对金钱对享受生活的渴望,或者说是穷怕了。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

  作者:潘文富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员工的价值主要就是体现在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背后,两大支撑因素,一个是会不会干的技术问题,一个是想不想干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的背后,又牵扯到待遇、企业文化、同事关系、内部氛围、对公司及管理层的信任、管理

  作者:潘文富详情


手机安全软件领域中,腾讯手机管家相当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2013年邀请吴奇隆、刘诗诗代言宣传全新的广告语“玩得酷,靠得住”,一直在适应年轻人喜好的节奏。  在移动软件,尤其是安全管理领域,邀请偶像明

  作者:李欣详情


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

  作者:李欣详情


3G门户旗下GO桌面品牌,被打造为一个活泼有趣、自信睿智、年轻专业、不断创新进  取,真诚对话的掌中“极客”形象,并走出国门,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关注和赞许。  受邀参加Google I/O大会前夕,3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