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末知    1555

引 言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研究表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信息单一性,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与企业其他职能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为系统的目标,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滞后的信息揭示,难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变化的、未知的信息需求。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的价值。针对这些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用REA模型描述业务流程,并基于REA模型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受到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企业经营模式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基于网络计算模式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本文的基本结构为:
第一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已有研究,着重分析了REA模型,为下文应用REA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分析了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来自于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需要,可行性则来自于以网络计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
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接着对基本框架中的组件进行分析,以REA模型为基础,从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出发,进而讨论对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以及引入数据仓库技术,拓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
第四章则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的实现以及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
最后,在结束语中对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第一章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近50年来,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注意到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支持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类研究的思路是在分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架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本章总结前人在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某些成果将会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1. 1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

这里所讲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包括基于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后者是“以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手工会计模型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袁树民,1998)。它们采集会计事项的财务计量结果,基于会计循环 ,以会计科目表为核心对会计事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最后得到通用财务报告和较为固定的管理报告。不断的研究表明,这一会计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在1969年对管理决策模型进行研究及在1971年对非财务计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后,列出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MaCarthy,1980):
(1)信息单一性:仅存储、处理业务活动数据的一个子集,主要是会计事项的日期和财务影响。记录和维护会计事项的货币计量结果,而不包括诸如生产能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数据。
(2)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会计科目表决定了有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应当如何归类,但对于非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分类可能掩盖了数据的本质特征,使得非会计人员不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3)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类别,特定的使用者所需的信息量、信息的汇总程度及其关注的焦点取决于使用者个体的个性、决策风格和概念框架。所以,有关经济事项及经济对象的数据应该尽量以最基础的形式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便于最终用户对这些基础数据按个人需求进行汇总,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对用户提供已汇总的会计数据。
(4)与企业非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与同一经济现象有关的数据常常需要由会计信息系统与非会计信息系统重复输入和存储,即在多个系统中存在同一数据的若干拷贝,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发展了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我国学者薜云奎(1997)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概括为“只读寄存”,系统提供的信息“非此即彼”,即
(1) 连续性:会计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与交换是按照一种严格设定、不可更改的程序连续不断、顺序进行的;
(2) 有形性: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换都必须以有形的实物(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为载体;
(3) 单一性:会计系统在信息收集、储存与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非此即彼性,收集与处理的信息只限于与主体直接相关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只储存和报告应用符合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
这种只读寄存、非此即彼的特征造成了手工会计系统的局限性:
(1) 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主要是向资本市场提供单一性质的信息;
(2) 信息生产成本大。
对计算机桌面系统应用于会计核算,他称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初次革命,是一次成功的“仿真”,而且实现了“随机寄存”功能,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所提供的基础数据直接生成各类账簿所寄存的信息,瞬间生成各类会计报表,省略了手工会计循环中用于信息重组和分类的诸多烦琐的环节,并且使得各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账账、账证、账表核对)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该革命是未脱离“传统会计的窠臼”,它的局限性表现为:
(1) 未改变信息处理和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
(2) 未引起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变革;
(3) 未因为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和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而改变会计信息揭示的基本框架,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严重滞后的信息揭示。
Hollander等(1999)提出:
(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会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大量采用批处理方式,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总是滞后的,影响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采集与存储数据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视图是人们为认识事物而选择和组织与该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模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认识该事物的视图也会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以事先已确定的视图作为其最终输出结果,采集与存储满足视图需要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的主要视图是通用财务报表及由管理人员预先确定的管理报告,根据这些视图制定会计科目表(账户分类方案),依据科目表来存储、汇总数据,再由这些数据生成固定化的输出结果,难以支持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肖泽忠(2000)提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指出尽管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在对报告者与审计人员的规模效益、简化财务报告程序并保持财务报告在不同公司的可比性、有利于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通用财务报告基于的两个假设:(1)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2)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并不合理,需要有一种由用户按需定制财务报告的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灵活多样的财务报告,满足用户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
1. 2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

在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思考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改造对象,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绩效。研究者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研究从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模型入手,部分研究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处理模型库的结合,分类介绍如下:
1.2.1事项会计

Sorter(1969)提出“事项会计”(event accounting),他认为会计应该提供对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非汇总数据,为达到该目的,他明确了事项会计的两项操作原则:
(1) 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
(2) 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他还提出用多栏式报告,按照事项在各个时期的计量属性、可控性、重要性在不同的栏目中分别报告。
事项会计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关于事项的描述 ,帮助使用者从财务报告推断有关的会计事项,获取更多的信息辅助决策。
1.2.2 数据库会计

(1) 该模型由Goetz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会计人员只有完全理解了需要进行决策的事项的本质,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挑选、分类和计量;另一方面,使用者只有完全理解了产生信息的方法,才能正确评价信息;同时,由于不同的目的或适应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信息,应该记录多种价值。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基础历史记录”,将数据库或类似的发明用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得到一个可调整的系统,达到支持管理的目的,针对法律或财务会计目的所作的必要调整则作为该系统所得记录的补充。所以,Goetz在1939年提出的目标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使得这些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决策者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
在数据库会计的理论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理论与数据库技术联系起来,建立更为储存强大的非汇总(Disaggregate)和多维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Colantoni等(1971)描述了可以将每个事项用货币与非货币特征进行编码的工具,用层次数据结构图(树形结构)将通用会计科目表与已编码事项类型对应列示,并强调对数据进行管理必须引进一种数据管理语言。提出层次数据库会计模式的还有Liebarman和Whinston (1975)、Haseman和Whinston (1976),他们引入了70年代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基于事项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实施的途径。另外,也描述了在数据库中将非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转化为逻辑数据库的过程。Everest和Weber(1977)将Codd (1970,1972)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概念用于会计领域,为了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导出关系模型,他们采用了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并用结构化分解法分解这一结构,形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式。接着,阐明了如何运用关系代数操作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在建立数据模型时,数据库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数据分类操作。他们建议应研究如何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提出了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一定要以复式记账会计体系项有关的数据的起点,这就使他们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多个与更全面的事项数据相关的视图。MaCarthy(1979,1980)进行了这一研究,他运用Chen创建的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 E-R)图,建立了用高度语义 (Semantic)化的表述方式表述的数据模型,使数据模型不只是对会计处理程序涉及的数据进行描述。
1.2.3 REA会计模型

McCarthy(1982)在其将E-R方法用于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在大型组织环境中探讨了有关数据库设计的问题。他创立了REA会计模型,REA模型将经济活动涉及的实体(entity)分为三类:
(1) 资源(resource):资源能为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辨认。会计确认为资产的大多数项目都属于资源 。
(2) 事件 (event):包括所有能从某方面直接影响组织的资源的经济活动,不仅限于能够进入簿记体系的交易事项,还包括其他不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活动 。
(3) 参与者(agent):参与者是参与事件的一群人,组织收集与他们相关的数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计划、控制和评价其基本活动。
(4) 在必要时,可将地点也视为REA模型中的实体。
在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四类关系:
(1) 事件-资源关系,称为存量-流动关系(stock-flow),其中资源为存量;事件为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用于表示那些增加或减少资源的事件;
(2) 事件-事件关系,称为二元关系(duality),指组成一个业务循环、导致两组资源增减的两组事件之间的关系,一组事件导致一组资源流入,另一组事件导致另一组资源流出,流入的资源与流出的资源总是相互联系,如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销售事件引起存货减少,而收款事件则引起现金增加,减少的存货与增加的现金相联系,销售事件与收款事件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
(3) 事件-参与者关系,称为控制关系,控制关系是内部参与者、外部参与者和事件之间的三重关系。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模型,这种三重关系经常会被细分为两个二重关系:事件-内部参与者,事件-外部参与者;
(4) 内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关系,称为责任关系,描述上级对下级进行控制和负有责任的关系。
三类实体和四类关系可以用下图说明(图1-1)

McCarthy建议将REA模型作为企业设计共享数据库的起点和建立用户视图的依据,他给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2:


为了满足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结构化分析的需要,他还提出了将不同类型的事件、资源、参与者,或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子集概念化为通用的类型或集合,如可以将原材料实体、半成品实体、完工产品实体概念化为存货实体。将对不同实体的概念化与对实体的逐层分解结合起来,就使所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的本来面目。
Dunn和McCarthy(1997)评价了REA模型相对于事项会计与数据库会计的三个特征:
(1) 基于数据:包括三个条件:
① 数据必须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存储(至少在某段期间内);
② 经授权的决策者可以访问已存储的数据;
③ 可以对已存储的数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提取和处理,以满足不同的使用目的。
(2) 基于语义:由于数据库是描述现实的模型,数据库设计要采用接近真实世界的综合语义模型。在会计领域,使用综合语义意味着会计模型要能描绘产生会计数据的经济交换活动或过程。模型的组成部分应该反映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不是只将复式记账体系这一人造系统(如,借、贷、账户等)作为描述现象的原始数据。按语义对会计系统建模,可以将对经济交换现象的描述与对非会计现象的描述统一起来,使非会计决策者也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数据,这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
(3) 基于结构化:基于结构化指的是将发生的事件用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模板描述,在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这些模板作为基层结构。REA模型具备结构化的特征:
① 将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与某事件有关的数据表述为结构固定的模板:对每一事件而言,该事件所涉及的资源和参与者的有关数据都需要记录和存储,如,销售是企业记录并存储数据的事件集,伴随着收集每一销售事件的数据(如,发票号、日期、金额等),REA模型要求结构化描述与该事件相关的资源(如,存货、运输车、人工)和参与者(如,销售人员、顾客)的数据,同时还要求结构化表示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
② 以二元关系将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在同一结构中反映: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是:资源流出(支付)和资源流入(获取),这两类事件通过二元关系(一增一减)集合在一起,在同一模型中表示为一个循环,或称为一个交换。
数据模型基于结构化的特征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企业级的业务数据库。Geerts和McCarthy在1994年提出的完全REA模型就将企业视为交换或活动的集合,在该集合中,每个过程都有以付出资源(减少)来获取另一资源(增加)。将企业进行最高层次的抽象,则这些集合最终可归纳为一个过程,即现金流入(初始筹资)和现金流出(偿债或分配所有者权益及利润)。因此,结构化模型有助于按一定层次进行结构化分解,特别是中间层次的结构化模型向下可细分为一系列包含事件、资源、参与人的结构模型,向上则可以综合,直到企业所有的活动集合成为企业的价值链 。
1. 2.4以数据库与模型库支持灵活报告模式

我国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沿用如何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应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报告。
傅元略(1997)提出将财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扩展成支持经营决策的系统,应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将原来只支持会计核算的数据库扩展成为支持核算、控制和决策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下列数据类型:
(1) 企业外部(环境)数据:行业、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可利用的资源、产品供求关系等;
(2) 内部经营计划和控制数据:管理方针和策略、预算、各种控制标准、投资计划、本量利关系等;
(3) 预测数据:销售预测、成本估计和机会成本等;
(4) 总括数据:过去销售额度、财务比率、其他比率。
他建议在原有的数据库中增加以上数据项,以该数据库和一个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模型库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将数据输入、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经营控制和信息加工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支持经授权的用户调用菜单,由系统自动从数据库和模型库中取所需的数据与模型加工成用户所需的信息。
袁树民(1998)提出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真正建立一个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导向,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模型的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蓝图: 核算和管理应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导向,确定需要的信息,提倡用户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交互式建模。
薜云奎(1999)则提出了未来财务报告的特征:采用多元报表价格体系、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有形资产与技术资源并重、表式与图像信息并重、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并重、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提出了会计频道的概念,支持用户的多元选择。
肖泽忠(2000)提出大规模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认为企业应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在最原始的水平保存;将会计程序模块化,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使用者通过该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
吴旺盛(2000)提出针对网络时代的“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重组会计业务流程,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会计业务流程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将原始数据适当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事件驱动对源数据的处理;扩大数据规模,提高相关性及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在线实时财务报告,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
本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从理解会计所反映的业务流程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已有的会计处理流程入手,力图建立一个高度概括、抽象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数据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视图;对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的研究则提出了如何对源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将讨论面对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要求,如何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着重对支持该基本框架的数据模型及操作处理模型、构造数据仓库的建立进行讨论。


第二章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的转变,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信息技术向网络计算模式的演变则使重构具备了可行性。
2.1 电子商务提出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这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更高的效率运作,提出了重构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e-Business),是指“应用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在按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下从事商务活动的方式”。 这里所指的电子商务不仅是网络和电子化手段在商业贸易方面的技术性运用(即电子贸易,E-Commerce),还是整个商业活动和企业组织结构基于Internet、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的重组或创新,这一过程中任何能加速商务处理过程、减少商业成本、增加商业价值、创造商业机会的活动都可以归入电子商务的范畴。
2.1.2电子商务的分类

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分为四类: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 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B2C)、企业对政府(Business to Administrations,简称B2A)、消费者对政府(Customer to Administrations,简称A2C)。其中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B2B、B2C两种类型, B2B类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领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口,对于企业来说是大势所趋。
(1) B2B电子商务
B2B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供应链(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技术,以中心制造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客户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iSCM)” 。
B2B电子商务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适时、准确的信息流加速物流和资金流。缩短供应周期、资金周转期,整合供应链,保证对最终客户的需求快速反应,得到上游企业的及时供应,降低成本(如,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等)。典型例子如网络设备制造商Cisco,由于采用Web采购和销售网络,Cisco的交货周期从过去的3周缩短到3天,销售额增长了500%,而人员却只增长1%;美国最大的零售商Wal-Mart通过其外部网络连接它的主要供应商,供应商电脑能够实时接收Wal-Mart的货架上商品数额的变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供应商及时组织生产和送货,使Wal-Mart约97%的商品直接由供应商送至商场货架而毋需入库,大大减少了商品库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商品到货率,使得Wal-Mart以独有的价格优势成为零售业巨头。
B2B起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EDI是人们俗称的“无纸贸易”,它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文件(如,合同、报价单、订单、运输说明、收货通知等),按照共同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已有国际标准UN/EDIFACT)转换成标准的EDI报文,通过一定的网络在进行商业往来的两个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报文交换。EDI能在无需人工输入业务资料、无需纸张文件的条件下,完成原材料的采购、商品销售、银行汇总、保险、货物托运、海关申报等商业活动。现阶段,增值网络(Value Added Net,简称VAN)是EDI通信的首选网络,而利用Internet进行EDI通信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EDI报文的传输。两者各有所长,Internet上几乎没有增值服务,数据的安全性与VAN有很大差距;但Internet是开放性网络,接入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费用低廉,且覆盖范围广,则是VAN所不能比拟的。随着Internet安全性的增强及网络法律规范的完善,Internet也将成为EDI的理想平台。
(2) B2C电子商务
B2C电子商务利用Internet的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借助于Internet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它利用Internet提供的搜索浏览功能和多媒体界面,提高了消费者检索商品信息的能力,并允许消费者在线定制商品的配置,在线通过信用卡、电子货币或电子钱包完成支付,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B2C的意义在于简化了客户与企业做生意的过程,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强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关系,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2.1.3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表现为:
(1) 加强企业内外价值链的连接关系

企业价值链理论是迈克 • 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Porter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而每个企业都是一系列存在逻辑关系的活动的集合体。可以用企业价值链来分析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一组业务活动,企业价值链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2-1):

企业价值链中存在两类活动:主要价值活动和支持价值活动,主要价值活动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在市场上为组织创造特色,支持价值活动则是促进主要价值活动的完成、保证企业运行所必需的活动。加强价值链中的活动的连接关系,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加强活动之间连接关系的基础是信息在活动之间的顺畅流动。电子商务通过企业Intranet的建立,在企业内部集成企业的所有信息子系统,把企业的管理层、职能部门、工作小组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经营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都放在Intranet的数据库中,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的顺畅流动,以信息流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加速流动,达到了加强企业价值链中内部活动的连接关系的目的。
B2B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改变了企业与企业的连接关系,各个企业通过Extranet或Internet连接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信息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多层环节,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方面能够及时得到供应商的供应;另一方面,能得到销售商提供的产品需求数据,按需生产。整个供应链协同作业,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体系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跨企业的生产体系最终,IBM公司的Pat Tools所预言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成为现实。
B2C电子商务则改变了企业与顾客的连接关系,为实现更好的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提供了可能,与顾客直接交流使得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缩短定货时间、交货时间,对顾客提供售后跟踪服务,为顾客建立档案以期建立长期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
(2)电子商务模式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电子商务的实现依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企业及整个供应链中的顺畅流动,而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本质上是特定业务流程的集合,因此,企业及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速及三者相互契合的程度。这就提出了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必要性。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由迈克是 • 哈默(Michael Hammer)在1990年首先提出,BPR指“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企业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为有价值的结果,以此实现企业流程彻底的重新设计,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芮明杰、钱平凡,1997) 。业务流程重组要解决的问题是重新组合业务流程的四个要素:活动、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及活动的承担者。由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业务流程中活动的实现方式,使某些在手工条件下产生的活动失去存在的必要性,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而某些活动则用新的实现方式完成。企业要以最大地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真正理解每一业务流程,在新的活动实现方式的支持下,明确业务流程中所需要进行的活动,摒弃不必要的活动,增加新的活动,或是改变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减少分工的程度,在保证内部控制的前提下,将原来分散的工作集中由一人处理。例如 ,IBM信贷公司的业务是为IBM公司售出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服务提供贷款,原先,为完成一笔贷款,需经过五个环节:
第一步:IBM现场销售员接到客户贷款请求后电话通知IBM信贷公司;
第二步:接线员将电话记录传递给信贷部,由信用审核员负责将各项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并查核该贷款申请者的信用情况,查询结果传递到商务惯例部;
第三步:商务惯例部根据顾客的要求修订标准合同,把各项特别条款附于贷款申请表格,将该贷款申请表格送给核价员;
第四步:核价员确定贷款利率,将利率写在纸上,连同其他文件一起送到文秘科;
第五步:由文秘科的一位行政主管把所有信息汇总,写成一封报价信,由联邦捷运公司寄给现场销售代表。
整个流程一般要6-14天,流程太长,顾客会在这段时间内另找渠道贷款或者另觅条件优惠的供应商。为解决这一问题,IBM进行了业务流程重组,取消了信用审核员、核价员,取而代之的是负责全局的交易员,每当现场销售代表打来电话,就由交易员从头到尾全权处理。为了协助交易员工作,IBM信贷公司设计了一套专家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为交易员提供必要的指南,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才由信贷公司的专家出面指导工作。这一改变,使原来历时长久的公文旅行删减为四个小时。大大削减了成本,使信贷公司的业务足足增加了一百倍。
另外 ,由于电子商务整合了整个供应链,企业重组业务流程的范围会向外扩张:
① 企业的业务流程连贯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流程,组成扩展了的,横贯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如前文中所提到的Wal-Mart与供应商业务流程结合的例子;


② 企业将本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与其他企业具有优势的业务流程集合在一起,形成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ion,VC)完成特定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即解散该虚拟实体,如Apple计算机公司缺乏生产PowerBook笔记本电脑的能力,1991年就借助了Sony公司的生产线,将Apple易用的软件与Sony的生产能力结合生产PowerBook,待该种电脑的销售额超过10万台后,Apple即结束了这一合作;
③ 企业还可以将本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通过外包(Outsourcing)方式实现,以保证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据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和IBM咨询公司所作的展望2010调查,被调查企业认为外包的好处(图2-2)有:

2.1.4电子商务提出重构企业信息系统的要求

实现电子商务不只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而是要建立一个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前端交易系统和后台应用系统的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实际上就是要对信息系统进行重构,建立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的企业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
① 高度集成的开放式系统,能够跨平台运行程序、在多种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交接,达到数据高度共享;
② 分布式存储数据与应用程序:支持信息系统对分散的数据进行管理及分散的用户访问数据和调用应用程序;
③ 子系统、子系统的功能、应用程序高度模块化:实现对子系统及子系统内部的功能进行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④ 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创新:企业为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甚至需要为了某一目标,通过动态联盟组成虚拟化的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即虚拟公司。信息系统要迅速调整以支持新的业务流程、虚拟公司;
⑤ 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用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简称BI)进行智能化业务过滤和处理、优化计划、分析数据等;
⑥ 面向用户个性化设计:允许用户对输出界面、运算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进行符合个性需要的设计;
⑦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网络操作要求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对各种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同时要保证系统有健全的安全防线、严格的权限控制及健全的操作日志等;
⑧ 具备可扩展的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信息系统要有一个可扩展,能够针对企业信息系统需求的改变进行维护、扩展的功能,在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换代时,可以顺利升级;拥有标准的对外接口,实现对外部系统的衔接,使企业能在Internet上畅顺地与外部相关者交流信息。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行性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标志,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方向是计算模式向网络计算发展,软件开发技术、数据资源管理等都围绕这一主题发展,同时技术人员与使用人员水平有所提高,这些都支持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2.2.1计算模式网络化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中,系统应用由数据逻辑、业务逻辑和显示逻辑组成,计算模式就是解决在系统中如何处理这三种逻辑。计算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
(1) 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大型机系统分时主机计算模式。输入/输出设备与主机相连,三种逻辑都必须由主机分时处理,一个企业仅能负担一个主机系统,处理资源有限,各部门分时段使用主机,数据处理大量采用批处理方式。
(2) 70年初期到80年代中期,小型机将计算机带入部门级应用,提供可交互终端和通信软件,小型机系统与自有网络或APPANET连接,但只提供E-mail和电子备忘录,三种逻辑仍由小型机系统的主机处理,可用的资源有所增加,但呈分割状态,难以沟通,数据处理仍以批处理为主。
(3) 80年代后期,PC及图形界面流行,“迷你小型机”工作站运行在局域网上,PC用户可以利用局域网传输数据,利用工作站中的软件处理数据,数据的实时处理具备了经济可行性。逐渐形成了服务器与PC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互连,网络操作系统开始出现,最终产生了Client/Server(简称为C/S)计算模式,数据逻辑和业务逻辑由服务器处理,显示逻辑则由PC客户机处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这种共享仅在局域网内部实现,难以满足用户实现资源广域共享的要求。
(4)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为WWW)这一将局域网互连的广域网开始为人所知,NETSCAPE作为首先成功面市的浏览器,不仅促进了Web站点与应用的发展,也使研究人员意识到浏览器可以作为瘦客户机,Web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同时利用Java代码与硬件平台无关的特性,为所有浏览器提供统一用户接口,摆脱不同计算机上特定代码格式与数据的限制。C/S计算模式由于浏览器的引入发展为分布式的C/S结构,即Browser/Server(B/S),这一结构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客户机上只需安装、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服务器则负担大部分工作,例如,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系统的执行将在服务器完成。数据逻辑和业务逻辑交由服务器处理,而客户机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其处理器和存储器则负责处理显示逻辑,B/S系统可视为一台巨大的计算机,其中客户机相当于终端,而网络上所有服务器则是“虚拟主机”。在B/S计算模式下,可利用的资源从局域扩展至广域,数据处理以实时处理为主。
(5) B/S计算模式已为大众化的分布计算做好铺垫,该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即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就是计算机模式中,网络中的一切,包括软件、硬件设备和用户都可看作是一种服务,都可以不需要复杂的安装与设置就能简单且无缝地连接入网络,做到即插即用,客户需要服务时,只需向分布式网络体系发出请求,分布式网络将会分配一个服务,为客户与服务提供者建立通道,使得网络虚拟机所有资源都可以共享。网络即计算机计算模式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时候客户总能在网络的某节点找到可使用的硬件、软件资源实时处理数据,执行网络对象。以SUN公司1998年7月公布的Jini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供应商们正在致力于技术研发,以推动网络即计算机模式的发展。
2.2.2 面向对象方法

(1)面向对象方法概述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方法是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将所需解决的问题描述为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对象包含处理指令和数据,其中,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处理指令被称为方法,是一组事先定义好的程序代码,这些程序代码是基于对象的行为共性编写的,一组代码可以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重复应用。通过在对象间发送信息来激活对象包含的方法,各个对象就可以集成在一起解决问题。数据与指令封装在类中,在已有类的基础上创建派生类(子类),子类可继承父类的所有元素,同时可添加新任务所需的方法或变量。由于子类与父类存在继承性,父类上所作的改动将会自动反映到相应的子类中。类和对象成为应用程序的组装模块(module),程序员编程不再是从头到尾逐句编写,而是利用已有的模块(类和对象)组装程序,极大地提高了编程的速度、效率和正确性,程序的可维护性也等到了改善,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面向对象语言采用图形化界面,将可供选用的对象、类以图形(如控件、表单)的方式形象地显示,人机交互方式友好,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使不精通编程语言的人也能按图索骥,自行选择已有模块编程。
(2)传统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比较(表2-1)
表2-1 传统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的比较
传统结构化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
基本方法学 解决特定问题要按一定的过程完成 特定的问题由不同对象及对象间的相互联系构成
设计方式 (1)采用顺序性的程序处理问题;
(2)采用逻辑概念设计程序文件;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采用调用子过程文件的方法。 (1)不采用顺序性的处理方式,而采用了对象本身的属性与方法来解决问题;
(2)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对象中设计事件程序,直接触发程序解决问题。
数据处理方式 程序与数据分离,数据暴露。 数据与方法(程序)封装于对象中,数据隐藏。
运行方式 单一程序文件方式,通过程序之间的调用完成程序运转。 以不同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完成程序运行。
使用方式
(程序重用性) 除公用模块(该模块很难扩展为更复杂的处理方式),重用性不高。 类可重用,在可视化工具中,直接用控制点取方式快速定义重复的对象与方法
处理顺序 采用程序本身的“直线型”顺序处理,用户无法自由导航。 将对象编号,用户用Tab或Enter键可选择所需对象。
注:参考彭江平、王毅、李静、倪芳编著.Visual Foxpro 5.0中文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详解及实例.第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9月:2-3、7-10
2.2.3 数据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资源管理技术
数据资源管理由创建文件系统记录数据程序与数据文件只能为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创建数据库存放多种实体、实体属性及实体间的关系等信息,一个数据库支持多个应用程序。数据库的发展又表现在数据库中用于抽象描述事物的数据模型从非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发展到关系模型。由于数据库面向日常事务处理,不适合进行分析处理、支持决策,数据仓库技术应运而生。这里着重介绍关系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的情况。
① 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以二维数据结构表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每个实体有自己的二维结构表,该表又称为数据表或关系表 。表中用列表示实体的每一种属性(字段);行表示实体中的单一个体,称为记录;每条记录及全体记录的集合就称为关系。
对单个表,可以设置能够唯一标识该实体的字段或字段的组合为候选关键字,在候选关键字中选一个主关键字,就可以利用对主关键字的约束条件(如不能为空值,值只能唯一)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另外,利用关键字对数据库进行索引,能实现对数据库的快速操作(如查询,合并,过滤等)。
在表与表之间,设定主表的主关键字(主键)与从表的外部关键字(外键)后,保证外键字或者为空、或者等于主表的主键,就设定了主表与从表的参照关系。以后,一旦主表中的主键改变,从表中的外键将自动更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对二维关系表及主键、外键图示如下(图2-3):


关系数据库还有一个特点,其关系查询语言功能非常强大。其基于文本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虽然简单易用却功能强大,SQL用户可以是应用程序,也可以是终端用户,而且不受具体的计算机型号和程序语言的限制。用SQL对一张或一张以上的表进行查询操作得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表,对该结果表又可以用SQL查询。
为支持网络就是计算机,关系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有:
a.分布式数据库:用户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场所访问所需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储于分布在网络中不同场所的数据库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服务器上运转,由服务器向客户提供数据。可以通过超文本(Hypertext)数据库、超媒体(Hypermedia)数据库,实现在网络多个节点上的数据链接及管理。
b. 面向对象数据库:将数据以及作用在数据上的方法封装在对象内部,特点是作用在数据上的方法也被视为数据定义的一部分,是面向对象技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现。
c. 多媒体数据库:内容从传统的字符发展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影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据,为实现虚拟现实提供了数据支持。
②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之父W.H.Inmon将数据仓库定义为“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并不是多个数据库的简单集合,它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见表2-3:

表2-3 数据仓库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数据库系统 数据仓库系统
应用对象 日常事务处理 管理、决策支持
功能 面向具体业务 面向主题(可能涉及到多种业务的多个环节)
数据源 单一(多为手工录入) 多种数据源(数据来源于多个业务系统)
操作类型 增、删、改、小规模查询 无须修改、删除,大规模查询
数据性质 动态、时时更新 数据快照
历史数据 很少使用 利用大量历史数据
数据 细节的 细节的大量的汇总数据
(资料来源:罗晓沛.数据库技术.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430-431)

从表中可以看出,数据仓库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对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归类并进行有利于分析的抽象。在建立数据仓库需要解决多数据源、数据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在设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时注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开发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转移工具和制定数据转移规则。同时,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发展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才能使决策支持系统进入实用化阶段。
2.2.4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人员水平的普遍提高

(1)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水平提高
① 开发系统的方法与认识系统的方法的差距减小: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继承了以往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多次迭代往返而逐步深化的,认识深化过程中,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必须使用抽象思维工具。面向对象方法就提供了对某个应用系统的抽象思维工具,系统开发人员可先设计出抽象类构成的系统框架,随着认识深入和具体化再派生出更具体的类,逐步实现该系统,这就符合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渐进过程。
② 系统开发工具日趋丰富:象UNIX等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程序开发工具、语言开发工具和源代码控制系统,完成程序的编译、源代码调试、语法检查、程序查错、档案库的生成和管理,使源程序的编译链接、档案库的生成和管理等过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大大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
③ 软件工程的软件构件模型逐步完善:软件构件模型是关于开发可重用软件构件和构件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组标准的描述,构件模型由构件与容器两种主要成份构成。构件是具有可重用性的基本软件部件。容器用于存放和安排构件,实现构件之间的交互。以CORBA、DCOM、Java为代表的软件构件模型在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
a. 集成性:使分布在不同机器平台和操作系统上、采用不同的语言或者开发工具生成的各类商业应用集成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企业计算框架;
b. 可用性:应用稳定、安全,并与数据库技术紧密集成;
c. 可扩展性:集成框架可扩展,协调不同的设计模式和实现策略,根据企业计算的需求进行裁剪。
这些性能有助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通过重用软件构件,快速构造更规范、更可靠的应用软件。
④ 系统开发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增加: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以技术人员为主、与会计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在高等教育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课程;1984年,财政部科研所、中国人民大学、原上海财经学院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许多大专院校陆续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会计电算化教程,一部分院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财政部科研所从1996年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博士研究生。
(2)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水平提高
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水平的提高是与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培训、使用系统的经验积累分不开的。以培训来看,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有组织的大规模培训:1994年财政部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1995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方法(试行)》和《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大纲》,在开展培训的一年多,共有超过100万会计人员参加了初级培训,其中有近90万取得了初级培训合格证书;1996年财政部组织了全国范围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引导会计人员适应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到2000年,全国已有近200万会计人员接受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近10万会计人员接受了中级培训。
②软件商提供培训:软件商为客户提供售后培训、疑难咨询、应用问题分析等,同时还在网站上提供网上培训、网上解疑等,帮助使用人员提高使用系统的水平。

本章分析了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将分析如何在可行的技术平台上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需求。


第三章 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以网络计算为技术平台,本章将给出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基本组件进行讨论。

3.1 系统基本框架

这里概括地给出系统基本框架,其中列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件,框架如图3-1:

该构架中的基本组件为业务数据库、操作处理模型库、数据仓库等,其中业务数据库用于集中企业所有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业务事件及其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地点的数据,是企业共享的数据库;操作处理模型库中放置对业务数据进行操作处理的模型;数据仓库则是在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高一层次的总结和分析,提供面向用户的决策支持。本章以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为重点,进而导出对操作处理模型和数据仓库模型的相关问题的探讨。
3.2 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

业务数据库是对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产生的数据的提取和综合,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在数据库中是用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数据库系统一定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在开发业务数据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节的重点就是对数据库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的基础是第一章提出的REA模型和第二章介绍的信息技术条件,分析切入点则是在建立数据模型时应该满足的要求。
3.2.1 面向业务流程建模

REA模型是基于数据库、基于语义化和基于结构化的对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模型的工具,它强调面向业务流程而不仅仅是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建立数据模型。面向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模型的意义在于:
(1) 面向业务流程建模的意义
① 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要能产生不同视图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只有先分析用户需求,才能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应该存储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事件、资源、参与者、地点的有关属性。面向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模型,就是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全面了解流程中各个实体的逻辑关系,明确不同用户对同一业务流程不同的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所需存储的数据。
② 业务流程重组的前提:所面向的业务流程不是局限于现有流程,而是要针对组织的目标和客户需求出发,以提高应用现有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效率和效果为宗旨,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业务流程。
③ 价值链分析的依据:在业务流程分析中辨别构成企业价值链的主要价值活动和支持价值活动,取消非增值环节,突出重要的战略性业务事件,为它们建立的数据模型要能产生支持组织计划、评价和执行/控制这些业务事件,加强价值链分析的视图。
因此,面向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模型是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分析。
(2) 面向业务流程建模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 明确业务流程的目标:首先确定业务流程的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子目标,与构成业务流程的事件相对应,明确完成这些目标所需的信息。
② 数据库中反映用户权限:通过附加对数据库字段的访问权限,使业务流程中的用户在经授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直接对数据库进行维护,触发业务流程,并亲自执行业务流程。
③ 在数据源输入数据,且同一数据只输入一次:传统的业务流程中,在数据源中生成一式多份凭证,通过凭证副本的流转实现数据传递,收到凭证的部门又需再将凭证数据输入本部门信息系统,存在同一数据在多个部门的重复输入,容易造成数据在各个信息系统不一致。改造后的业务流程应采用EDI和源数据自动化设备在数据源自动输入数据,建立联机共享数据库,保证同一数据只向该数据库输入一次。
④ 集中处理数据与分散处理数据相结合:为了达到规模效应和避免闲置资源,应建立企业级的共享数据库,在逻辑上将数据集中管理,同时,为了迅速响应顾客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利用信息技术在物理上将数据分散到提出需求的场所。
⑤ 通过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内置部分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性、正确性、合理性编辑校验后,才允许数据进入数据库,编写程序实现业务规则,如,只有在某些数据项都不为空,且匹配正确后才能执行业务流程的下一个事件。
(3)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
① 确定业务流程中的有关事件,用准确概述事件特征的描述符描述事件(如,销售商品、装运商品给顾客等),确定事件何时发生(事件发生的绝对时间)及在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顺序(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
② 确认与每一事件有关的资源、参与者、地点 等实体;
③ 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等的相关属性,对事件、资源、参与者等的控制要求;
④ 确定实体与实体间的联系,实体与实体间的联系分为:
a. 1对1(1:1):两个实体集中,对于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例,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实例与之一一联系,反之亦然,如,现金销售中,一次销售对应一次现金收款;
b. 1对多(1:n):两个实体集中,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例,实体集B中有n(n≥0)个实例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例,实体集A中至多只有一个实例与之联系,如,一个客户对应多笔销售,反过来,一笔销售至多对应一个客户;
c. 多对多(m:n):两个实体集中,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例,实体集B中的n(n≥0)个实例与之联系,对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例,实体集A中的m(m≥0)个实例与之联系,如,一个供应商对应多种存货,一种存货也会对应多个供应商。
3.2.2 基于关系模型建模

REA模型是将关于数据库的概念模型E-R图用于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发展得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概念模型,因此REA模型要求基于关系模型建模。
(1) 关系模型的约束性条件
在第2章中介绍了关系模型的特点,由于关系模型具有约束性限制的优点,保证了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简单易用,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基于关系模型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支持的约束性限制,它们是:
① 主键(即主关键字)必须唯一:主键是用来唯一标识数据表中的每一行的单个属性或属性的组合。为保证主键的唯一,主键不能为空。该原则被称为实体完整性规则。
② 每一个外键必须为空或等于另一数据表中主键的值:外键是与另一关系中的主关键字相对应的属性列。该原则被称为参照完整性规则,保证两张数据表中的数据一致。
另外,用户还可以定义针对某一应用环境的完整性约束条件,由系统提供定义和检验这类完整性规则的机制,由系统用统一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自定义的完整性约束,而不是由具体的应用程序来完成这项工作,如值域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易维护性(只需维护自定义完整性约束,而无需顾虑对具体的应用程序的影响)。
(2) 建立关系数据模型
从面向业务流程建立的模型(REA模型)出发,为业务流程中有关事件、资源、参与者等实体及这些实体间多对多的联系建立数据表。
① 为业务流程中的每个实体建立一个实体数据表
a. 名称:该数据表的名称就是实体的名称;
b. 主键:为便于操作和控制,常常对实体数据表中的每一个记录(即每一行)生成一个数字代码,以该数字代码作为主键,如,订单号、发票号、存货代码、供应商代码等;
c. 非键属性:非键属性包括这样几类:
ⅰ)业务发生后自然生成的属性,即事件涉及的时间、地点等,与事件相关的资源数量、金额,参与者(授权人、执行人、审核人等)的名称等;
ⅱ)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执行,人为设置的属性,主要是一些控制业务流程进行的逻辑型字段。
② 为实体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建立数据表
当实体集A与实体集B的联系是m:n,要为这种联系建立一个联系数据表(简称表C),将实体集A与实体集B的m:n联系转化成:实体集A与表C的1:m联系和实体集B与表C的1:n联系。反映m:n联系的关系数据表的要素:
a. 名称:将产生m:n联系的两个实体的名字相连,作为关系数据表的名称;
b. 主键:两个实体集的主键的组合作为该关系数据表的主键,这一类型的主键又称为连接键;
c. 非键属性:使两个实体集产生联系的属性 。
例如,产品实体与零件实体之间为m:n的联系,可得到如下三个数据表(数据表表示方式:数据表名称(主键、[外键]、非键属性…)):
a. 实体数据表:产品(产品号、产品名、规格)、零件(零件号、零件名、库存量)
b. m:n联系数据表:产品零件构成([产品号]、[零件号]、数量),其中,构成产品的零件数量是使产品和零件产生m:n联系的属性。
③ 实现1:1联系
利用外键实现1:1联系,即将实体集A的主键设置为实体集B的外键,反之亦可。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两个事件之间存在1:1关系,则应选择先发生的事件中的主键作为后发生的事件的外键,以此来反映事件发生的顺序。
④ 实现1:n联系
同样利用外键,选择父方(1方)的主键作为子方(多方)的外键。
在③和④中如果发生关系的实体是事件与资源或事件与参与者,一般将资源数据表、参与者数据表中的主键作为事件数据表的外键。如,销售事件表中,放入存货代码、顾客代码、销售人员代码等。
由以上数据表可以生成与事件有关的原始凭证及信息用户所需的其他视图。
3.2.3 基于企业语义建模

由于企业是一个价值链,所有业务流程必须衔接良好才能保证价值链的正常动作,因此,数据模型不只是对单一业务流程的抽象,而是要将所有业务流程集成起来,建立基于企业语义的模型。基于企业语义建模首先要根据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消除各业务流程的数据模型之间的冲突,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其中要解决的冲突有:
① 属性冲突:即统一各业务流程中相同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属性值的类型,属性取值单位(如米与分米相统一)和取值范围;
② 命名冲突:对同一事件、资源、参与者,应统一它们在各个业务流程的模型中的命名,同时要找出不同业务流程中命名相同但性质不同的属性,更改这些命名;
③ 结构冲突:同一实体在不同业务流程中属性组成不同,一般用各业务流程中同一实体属性的并(即包含同一实体在不同业务流程中出现过的所有属性)解决冲突;
④ 确定触发机制: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关系最终要转换成一定的触发机制,即将使业务流程产生连接关系的实体为触发器,当上游业务流程中该实体的相关属性值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触发相连业务流程中的相应事件。
在解决冲突后,综合企业业务流程的模型才能成为被各方面用户理解和接受的统一的模型,而且能够部分解决数据仓库的数据源不一致问题 。
其次,要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即冗余的数据(如那些可以由数据表中已有数据计算得出的数据,如存货入库金额、收到客户订单到产品装运的时间等)或实体间冗余的联系。不过,有时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会保留一些冗余数据(存货入库金额就是一例),根据应用需求应保留这些数据,但应定义相应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以保证更新数据表时,自动触发完整性检查例程,修改存在于另一数据表的冗余数据。
3.2.4 面向对象建模

REA模型与面向对象方法有相同的指导思想,REA模型应用构成业务流程的事件、资源、参与者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模拟,面向对象方法则是通过构成客观世界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模拟。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属性实际上就是对象中的数据。另外,REA模型中的事件需要一个记录过程来收集描述事件和记录事件的数据,而每个资源、参与者和地点则需要一个维护过程来添加、删除和更新各自的数据,应用面向对象方法可将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属性及其记录或维护过程封装起来。由此可见,将REA模型与面向对象方法相结合,有助于灵活地为企业的复杂数据结构建立数据模型,也有利于发挥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
同时,REA的基于结构化的特点使REA的层次可以与面向对象中类的层次相结合。也就是说,由于REA模型既可以表示具体的业务流程中的事件、资源、参与者,又可以将事件、资源、参与者概念化,从企业层面反映业务流程,可将REA的这一特点与面向对象方法相结合,将概念化程度最高的业务流程中的事件、资源、参与者视为概括度最高的父类,最高层次的REA模型逐层向下分解,这些父类就可以向下创建其子类,对子类的某些属性及操作进行修改,就可以建立下层业务流程的相应对象。如,将存货作为父类,向下可以创建原材料子类、半成品子类、产成品子类等,由原材料子类又可以创建其子类,如按存货ABC法将存货分类创建A类存货、B类存货、C类存货。对这些子类分别修改其属性和操作,如原材料的代码、原材料数据的维护,A、B、C类存货的管理规则等。
3.2.5 面向电子商务的发展建模

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供应链中企业间的最优协调,以及对最终顾客的快速响应和优质服务,因此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及与顾客有关的数据也需要在数据模型中得到反映。由于其他企业、顾客的相关数据相对本企业而言是外部数据,要实现外部数据与企业内部数据的双向流动,就必须建立一定的接口数据模型,具体来说:
(1) 面向B2B电子商务建模
① 支持信息交换的数据转换模型
信息交换技术是B2B电子商务的基础,信息交换技术中已规定了标准的业务数据格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为标准数据格式,及如何将标准数据格式中的数据转换为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因此,要建立支持信息交换的数据转换模型。
B2B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的主流技术是EDI技术,EDI的核心本质是:被处理业务采用数据格式的国际统一标准。EDI中标准的数据格式包含三个要素:数据元、数据段、标准报文格式。以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UN/EDIFACT为例,这三个要素的定义为:
• 数据元(data element):在确定的上下文中被认为不可再细分的数据单元;
• 数据段(data segment):功能相关的数据元值的预定义和标识的集合。段以段标记开始,以段终止符结束,可以是为电子传送提供信息服务的服务段,也可以是反映单证(一般固定不变,可由人或机器阅读的记录数据的数据载体)中具有一定功能的项的用户数据段;
• 标准报文(standard message):用于传送信息的有序字符列,一张标准报文规定了一组特定含义的项的集合,它可以与业务单证对应起来。
该三要素意味着相关原始凭证与票据的电子化,这种电子化的单证通过EDI软件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业务数据库或由企业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EDI软件结构包括:用户接口模块、内部接口模块、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格式转换模块、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内部接口模块和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的基础数据模型就是支持B2B电子商务建模的关键。
该模型中要包括两类数据表,一类数据表反映来自用户接口模块和内部接口模块的命令和信息中的属性(字段),以及所需生成的EDI报文中的数据元;另一类数据表则反映这些命令和信息与EDI报文数据元的映射关系。
随着Internet安全性及网络法律规范的完善,Internet将成为企业信息交换的理想平台,在Internet上运行EDI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要在了解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与这些技术相容的用户接口模块、内部接口模块和信息生成和处理模块。
a. XML/EDI:以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为基础。XML表示数据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包含一组基本法则,用于描述诸如购物定单中产品规格、价格、件数、送货方式等。XML支持结构化的数据,可以详细定义某个数据对象的数据结构,具有统一的数据格式,允许不同格式的数据互相交换。另外,XML/EDI引进模板概念,解决数据的转换问题,模板描述了数据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数据的解释,利用软件代理自动完成数据转换。
b. OBI:是互联网开放式购物标准,技术路线沿袭了美国标准ANSIX12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DIFACT系列,将原先封闭的各项EDI标准经修改、扩充、集成后移植到互联网上,按规定流程在企业间传输数据;OBI报文的单元化、层次化结构体系:数据元——数据段——功能组——业务集,以底层的数据元为基本标准单元,每一层均以下一层为单元,按规定的位置和序列拼装而成。OBI数据转换要运用程序语言、动态网和有关的WEB数据库连接技术,编写灵活的转换程序来解决。
② 电子票据的相关数据
电子票据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环境下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以相应数据及数据结构支持对电子票据的管理要求:
a. 可鉴别:加盖数字时间戳和数字签名 ,以辨别真伪;
b. 可传输:把来自各个数据源的不同格式的电子票据按标准化的数据结构格式化,并封装、加密后进行传输;
c. 可存储:以标准化的结构格式妥善保存;
d. 操作控制:设立数据源描述,操作日志保证来源不同的电子票据数据的原始性;
e. 授权处理:电子票据中预留权限字段,只有相应的权限才能对电子票据进行相关处理,如,输出,由电子票据产生相应的电子发票。
③ 网上支付的数据验证
网上支付要验证参与各方的身份,同时要保证每一笔网上支付业务经授权方可进行,企业内部数据与支付参与方的相关数据要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定期网上对账确定款项的合理性。
(2)支持虚拟企业建模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B2B电子商务行列,虚拟企业将成为企业之间为某一项目进行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为反映在虚拟企业中进行的业务流程,也要建立一定的数据模型。虚拟企业可以视为集合了来自于多个企业的不同业务流程,因此对于各个企业来说,要建立反映虚拟企业的数据模型,关键是要解决各个企业投入虚拟企业的业务流程模型的冲突,建立各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将投入虚拟企业的业务流程模型与在本企业内相同性质的业务流程模型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3)支持B2C电子商务建模
B2C电子商务强调客户关系管理(CRM),CRM要以顾客为中心,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保证顾客获取产品和服务的便利,与顾客建立实时沟通。为了支持B2C电子商务,在建立数据模型时,对于顾客这一实体,应该以更丰富的属性来反映他们的需求特点、对响应的时间要求、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等。
3.2.6 考虑审计要求建模

考虑审计要求建模的关键是在建立模型时贯彻全新的控制观点,在进行业务流程分析时,就要考虑内部控制的要求,另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 通过关系数据模型的完整性约束规则检测进入数据库的数据的合规性、合理性,防止不正确的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② 建立特定的审计数据模型,通过在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的数据元素间建立联系,将使得审计人员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提取可以联机完成。而且可以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对一些敏感和重要环节实行实时监控,记录异常情况的有关数据。此外,审计人员也可以从数据库中的某结点出发,追溯完整的数据流,分析整个业务流程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3.2.7 实例

本节应用以上所讨论的要点,以大中型企业采购和付款系统为例简述业务数据模型的建立。
(1) 业务流程分析
① 尽管各个企业的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在具体的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流程中最基本的事件还是相同的,下面就列出这些事件、决策关键点及决策依据、产生的原始凭证。
表3-1
事件 决策关键点及决策依据 产生的原始凭证
采购申请 确定采购何物、何时采购、采购多少。 采购申请单
定购 选择供应商,以价格、质量、发货及时性为选择标准。 采购定单
验收商品 以采购部门输入的有效采购定单为依据,确定是否接收商品;确定收到商品的数量、状况。 验收单
批准付款 核对数据库采购定单、验收单数据后,确定可否付款。 准付凭单
付款 应用短期现金预算,确定如何使用供应商提供的折扣条件。 支票、给供应商的付款通知

② 用REA模型列出业务流程中的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并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2) 以关系数据模型表示事件、资源、参与者的相关属性
表3-2
事件:(用于存储与事件有关的凭证)
表名 属性例(表示方式:主键,[外键],非键属性)
实体:
采购申请 采购申请单号,[复查人员代码],[存货控制人员代码],日期,要求到货日期,特殊请求或备注…
定购 采购定单号, [供应商代码],[采购人员代码],日期,装运指令,注销日期…
验收商品 验收单号,[供应商代码],[验收人员代码],[仓储人员代码],验收日期 …
批准付款 准付凭单号, [采购定单号],[验收单号],[应付账款工作人员代码],供应商发票号,批准日期,付款最后期限,可使用的折扣…
付款 支票号,[供应商代码],[出纳人员代码],[现金科目代码],日期,金额…
m:n联系:
存货--请购 [存货代码],[采购申请单号],请购数量,
存货--定购 [存货代码],[采购定单号],定购数量,单位议价成本
存货--验收 [存货代码],[验收单号],验收数量,状况备注
请购--定购 [采购申请单号],[采购定单号]
定购--验收 [采购定单号],[验收单号],验收结束否
批准--付款 [准付凭单号],[支票号],发票金额,已使用的折扣

资源:
表名 属性例
存货 存货代码,[优先选择的供应商代码] ,存货名称,说明,商品规格,现时市价,再定货点,库存数量,可用数量,标准成本, …
现金 现金科目代码,[银行代码],账户类型,余额,利率,起始日期,…
存货--供应商 [存货代码],[供应商代码]
存货--仓库 [仓库代码],[存货代码],库存数量

参与者:
表名 属性例
内部:
雇员 雇员代码,姓名,街道,城市,邮编,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工号…
外部:
供应商 供应商代码,名称,地址,邮编,电话号码,联系人,备注,…
银行 银行代码,名称,联系人,街道,城市,邮编,电话号码,…
地点:
表名 属性例
仓库 仓库代码,[经理代码],地点,电话号码,雇员数量,…

(3) 基于企业语义与其他业务流程集成
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通过存货(主要是原材料 )与转换业务流程 相连接,通过现金与财务业务流程 相连接,利用这些资源的相关属性来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
① 集成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与转换业务流程
首先解决两个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冲突:
a. 属性冲突:统一原材料在两个业务流程中的属性单位、属性值的类型和取值范围;
b. 命名冲突:统一命名;
c. 结构冲突:找出两个业务流程中原材料属性的并,将转换业务流程中才出现的原材料属性:领用时间,领用部门代码等加入原材料属性列。
接下来确定触发机制:转换业务流程中确定对原材料采购的需求,通过原材料数据的改变,确定发出采购申请的时间和请购数量:
a. 转换业务流程中“原材料--产品”联系数据表([原材料代码],[产品代码],构成数量)反映了原材料与产品的联系,由销售业务流程得到的对产品的需求可以求出对原材料的需求量,通过该需求量可以确定原材料的请购数量;
b. 原材料投入转换业务流程,导致原材料减少,当原材料库存量低于再定货点时,发出采购申请,即确定发出采购申请的时间。
② 集成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与财务业务流程
以同样的原理解决冲突后,确定触发机制如下:
按照“批准--付款”表确定所需的现金支出额,将付款最后期限、可用的折扣与财务业务流程中预计现金流量比较,确定付款时间,最终触发付款事件。
(4) 面向对象方法与模型相结合
首先创建基本对象:
① 设置事件对象,该对象的数据为事件的相关属性值,添加执行记录事件发生时产生的数据的控件;
② 设置资源、参与者、地点对象,它们的数据也是相关属性值,要添加增加、删除、更新等维护操作的控件。
接着设置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为事件、资源的相关属性添加操作指令,使得这些属性发生相应变化时,就会触发事件对象或是更新资源对象。例如,确定了供应商代码和定购数量后,就自动生成采购定单,向供应商定货;输入了验收单号、存货代码、验收数据、状况后,就可更新存货中的库存数量,可用数量等。
然后,以上述对象为父类,创建子类:如由存货类可以创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子类,按重要性又可在原材料类的基础上创建重要性不同的原材料子类,对于重要的原材料,增加属性或是添加控件,对于不重要的,则可以适当减少属性和控件;由雇员创建子类反映职务不同的职员;由采购申请可以创建“常规采购申请”和“非常规采购申请”,以后者来反映那些不是由产品需求决定、偶然性的采购申请。
(5) 建立电子商务数据接口
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中定购、付款事件是电子商务应用最为典型的事件,可以采用EDI技术,EDI数据流如下:
在数据模型中,要建立从“定购”事件表生成定购单的映射模板, 供应商发票报文中的有关数据(发票号、金额、期限、折扣)转换为“批准付款”表、“批准--付款”表中的相关属性。最后如果利用EFT(电子转账系统)传输电子资金,还要将付款金额等数据转换为符合EFT的报文形式传递给银行和供应商。
(6) 体现审计要求
① 设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如,“采购申请”表中:采购申请单号、复查人员代码、存货控制人员代码都已填列,才能提请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决策。
② 产生对资源状况、财务状况的分析视图,如,通过“批准付款”表验收单号和供应商发票号判断货到单未到或单到货未到的情况;通过转换业务流程投料情况与原材料对应的供应商情况,发现采购人员选择供应商是否合理。对数据表中的属性添加控件设置监控程序,如,在“存货--定购”表中的存货代码添加控件,实现对采购重要原材料的监控等。
以上提出了建立数据模型要满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数据库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所需的信息。由于企业业务数据繁杂,同时不同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同,对业务数据就有不同的处理要求。为了提高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一般将处理分为操作处理与分析处理,操作处理直接对业务数据库中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而分析处理则要在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处理。所有的处理都要有一定的模型支持,因此,操作处理模型库及数据仓库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件。
3.3 操作处理模型库

操作处理是用户操作需求事先明确,支持日常事务处理,面向具体的应用,事件发生时驱动对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程序(完成取数、运算、报告等),相关原始数据及处理的结果以用户视图(以一定形式表现的一组数据)的方式输出,因此,操作处理模型库也可以说是用户视图生成器。虽然用户的需求事先明确,但在操作处理中,依据产生的用户视图是通用视图还是按需定制视图,将操作处理模型又分为标准操作处理模型和用户定制处理模型。
3.3.1标准操作处理模型

标准操作处理模型内容标准化、所得视图格式标准化,用户只能触发标准操作处理模型,而不能改变标准操作处理模型的配置。典型标准操作处理模型有:自动触发相对事件的模型、标准账务处理模型、标准管理报告生成模型等。
(1) 自动触发相对事件的模型
由业务数据库中一定的数据项的变化触发操作程序,启动同一业务流程中下一事件的发生,或是信息系统中相应控制程序的运行。这一类模型以特定数据项的状态变化为触发器,具体有:
① 时间数据项:当时间数据项到达规定数值,自动触发相应程序,如在月末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在顾客信用期满时向顾客发出催款通知等;
② 有数据值域控制的数据项:对某属性规定值域(上限、下限或两者兼有),当该属性值超出值域时,自动触发业务流程中的事件。如,存货控制中,当数据库中实时反映的存货库存低于安全库存时,就会触发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中的采购申请事件;
③ 有勾稽关系的数据项:主要是在业务流程中,在前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相关数据都输入数据库后,由计算机自动检验数据库中已发生的有关事件的数据的完整与匹配正确后,自动触发在业务流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如,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中,在与采购定单对应的验收单的数据填列完全且匹配正确后,就可触发应付账款人员批准付款的事件;
④ 具有控制意义的数据项:对这些数据项的操作将自动触发操作日志,为审计留下线索。
(2) 标准账务处理模型
在计算机系统中,标准账务处理是与业务前台数据处理系统相衔接的后台系统,它采用符合会计准则、财经法律法规要求及一贯性原则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在该模型中,所有方法是唯一的、既定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为已发生且符合条件的业务事件编制记账凭证,因此标准账务处理模型的主要构件是生成记账凭证的模型。生成记账凭证的方式有自动生成和人工生成两种。
① 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a.日常业务处理记账凭证
由程序完成对企业规范业务流程中的业务事件编制记账凭证的工作。所谓规范业务流程,主要是指事件产生的原始凭证(电子化或书面)中的数据项输入业务数据库后,要编制的记账凭证中摘要、借/贷方明细科目可以由程序从业务数据库中直接提取,无需人工介入。
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处理模型中,要设置记账凭证中的数据与业务事件数据的对应关系,及相应的确认条件,一般是数据表中有关数据项已填列并满足匹配要求。当确认条件成立时,机器执行对业务事件数据的提取,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记账凭证数据。具体说:摘要事先设置,日期直接对应事件数据表中记录的时间,借/贷方一级科目可以按事先定义的映射模板自动生成,,明细科目则从相关数据表相应数据项取得,金额也直接从相应数据表中直接获取或运算而得。其中明细科目的生成比较复杂,而且对业务数据库中有关的数据项的规范性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不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中EDI的大量应用,交易凭证和支付凭证的电子化将提高业务数据中有关数据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以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为例,在批付款事件表中,一旦采购定单号、供应商发票号填列完整,即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
材料采购:借:材料采购-*材料 *****
贷:应付账款-**供应商 *****
其中,借方明细科目在存货数据表中取存货名称,贷方明细科目则从供应商数据表中取供应商名称;金额为“批准--付款”数据表中的支票金额。
b.时间触发的分录
多数为调整分录,一般在分期的基础上,在每一期末进行固定的计算,编制调整分录。这类分录有: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债券溢/折价摊销、应计利息计算、计提预提费用、应付福利费核算、坏账费用计提等。
另外的分录则是基于会计分期的需要对成本进行核算,在期末加总相应的成本项目。还包括其他情况,如,由于分期销售而对销售收入按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确认销售收入。
② 人工生成记账凭证
这类凭证是难以规范的例外事件,如例外采购、支付零工工资、期末调整错误等。由于例外事件中有关的凭证不规范,要由人工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记账凭证中的摘要、借/贷方明细科目甚至一级科目都需要由人工判断填列。
为了区分以上所讲的生成方式不同的记账凭证,可以设置专门的数据项来反映记账凭证的生成方式(自动/人工),有利于管理人员及审计人员对例外事件的分析和控制。另外,由于记账凭证数据表与各业务事件数据表是1:1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业务事件发生在前,编制记账凭证发生在后,将业务数据表的主键作为记账凭证表的外键。
(3) 标准管理报告生成模型
主要是为了生成为满足计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需求而定期编制的管理报告,如,销售人员业绩报告、存货进销存报告、账龄分析报告等,这些管理报告只是对业务流程中某段时间内产生的有关业务事件数据及事件涉及资源、参与者数据进行一定的分类、汇总、排序、计算而得出的不同视图。
以采购和付款业务流程为例,可以通过“定购--验收”数据表,确定在途材料的情况,生成在途材料情况表;通过“批准付款”数据表和“批准--付款”数据表生成未付款清单等。
3.3.2 用户定制操作处理模型

除了满足用户的通用信息需求,还要通过设置用户定制操作处理模型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所谓用户定制,指的是用户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限定所需的数据,以及设定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模型,因此,用户定制操作处理模型实际包含两个步骤:
(1) 选择数据范围:选择数据的范围包括特定的业务流程、流程中特定的实体、实体数据表中的属性(如事件发生的时间、一定值内的金额等)或是几张数据表中关联属性的组合等,常用的选择标准有:
① 按时间选择:针对不同的分析要求,提取在不同的时点或时段产生的数据,可以是实时数据,也可以是以星期、月、季度、年度为时间维度的数据,如,对某一时段内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等;
② 按特定实体选择:选择特定事件、资源、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如选择某个供应商分析其供货情况,或选择某顾客分析其信用状况以确定给予该顾客的信用条件;
③ 按相关业务流程选择:将前后衔接的业务流程的一系列数据选择出来,分析关联关系,为评价、控制提供依据,如,选择生产过程原材料投入的数据和采购和付款过程中反映的该笔原材料采购的数据,可以分析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质量,为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提供依据;
④ 按其他数据项目选择:有权限的用户还可以选择其他数据项目作为标准,也可以将前面所提的数据项组合起来,作为选择数据的标准。
(2) 选择处理模型
处理模型大致分为财务会计处理模型和非财务会计处理模型:
① 财务会计处理模型:可供选择的项目有:
a. 会计准则和法规:如采用我国、美国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准则;
b. 多种会计计量和估价方法: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等;
c. 会计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或平均成本法,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等;
d. 会计估计:如费用是一次注销,还是先递延、再分期摊销,折旧期限的选择;
e. 细节的层次:按不同汇总程度得出总数;
f. 记账符号:可以选择“借/贷”符号为记账符号,也可以用“+/-”号直观地作为记账符号,便于非会计专业人员理解会计处理;
g. 经营期假设:持续经营或是清算基础;
h. 币种:本币或外币;
i. 其他:可以由用户自行应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符合权限的操作处理。
由系统在人机界面上用菜单列出以上选择项目,用户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最后,这些选择项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该模型从数据库中选取数据后,生成相应的结果,所得结果的表现形式(即显示逻辑)同样由用户进行定制,按用户习惯的方式输出处理结果。
② 非财务会计处理模型:
主要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所运用的大量模型,以及由管理人员根据计划、评价、控制的要求而产生的管理视图模型。按照这些模型完成的功能分类,这些模型可以分为:
a. 预测模型:以业务数据为依据,运用预测模型,推测事物发展的情况,一般进行短期预测,内容包括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等;
b. 结构化决策模型:结构化决策中的变量可以从业务数据库中取得,一般进行销售决策、采购决策、生产决策、财务决策等;
c. 计划或预算功能:充分利用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制订预算提供参考数据或资料,预算的内容一般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等,其中业务预算又包括销售、生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的预算,财务预算则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收益和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功能;
d. 控制和业绩评价模型:企业为业务流程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为了确保完成这些预定的目标,要从数据库中获取业务执行的数据,考核工作业绩,对异常情况进行控制,并作为对人员进行业绩考评的依据。
用户定制操作处理模型可借助于面向对象技术实现,即由系统将某类数据及特定的处理进行封装,设置为父类,用户可以由该父类自行创建子类,通过修改子类中相应的对象及对象中相应的数据和操作,实现对操作模型的定制。对于重要用户创建的类,系统可以用专门的类库存储,用户在以后对系统进行操作时,只需调用其创建的类即可。如,由标准账务处理模型中的类创建子类,修改子类中对会计计量方法、经营期限等操作或限定数据范围,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视图。
3.4 基于数据仓库支持企业决策

由于业务数据库系统主要面向日常应用进行数据的组织,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从数据中找出对企业较高层次的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新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处理,满足高层次的决策需求。
3.4.1 数据仓库概述

数据仓库技术是公认的有利于信息利用的最佳解决方案。数据仓库是不同于数据库的技术手段(见第二章 2.2.3),建立数据仓库的意义在于解决企业做决策分析面临的以下问题:
a. 多数据源问题:来自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外部的数据需要整合、匹配、清洗、加载到数据仓库中,为决策支持服务;
b. 无法充分利用历史数据的问题:数据仓库存储大量的历史数据支持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c. 分析的效率问题:在数据仓库中存储大量经过预先计算的汇总数据,直接对这些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d. 随机查询分析问题: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够支持对数据仓库中数据的随机查询。
3.4.2 建立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

建立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主要考虑如何实现业务数据的转换和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
(1) 了解数据源:确定与业务数据库及外部数据源的衔接关系。
(2) 定义数据模型:一个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反映了特定行业需要考虑的业务决策数据模型,同样采用REA模型分析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以保证同原有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相一致。
(3)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通过对业务数据及外部信息的研究,确认及再规划,得到支持决策的信息,具体操作:
① 元数据的抽取和建模:通过对原有数据的分析得出需要在数据模型中建立的元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内容、索引等内容,相当于从数据仓库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的路径图,并能引导用户利用数据仓库工具处理信息。以元数据驱动数据仓库建立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a. 定义元数据的数据源;
b. 定义元数据的内容和属性;
c. 定义元数据使用规则;
d. 声明数据联合使用的规则,构造数据仓库/集市;
e. 基于元数据进行数据转移/清洗/聚合/分布;
f. 基于元数据进行前端界面定制。
② 数据精炼:将分布于各个系统的分散、不统一的数据集中到企业级的、跨越产品、部门、行业的企业级视图;
③ 数据清洗:对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重整、再规划,避免不规范的数据记录、随意的文本文件影响数据质量;
④ 向数据仓库输送数据:通过标准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大批量加载、增加更新或并行处理,提供可视的、有效的输送数据的基础结构,同时在操作流程中由用户定制数据的转移和加载。
(4) 利用联机分析处理访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由于数据量增长,用户的查询需求日渐复杂,涉及的已不仅是查询或操纵一张或几张业务数据表的记录,而且要对多张表中的几千万条记录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获取信息,能够对不同数据集合进行基于某个或是多个角度的比较,从不同角度切割数据集合,从而进行分析。数据仓库是以多维形式组织起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集,这里的“维”是人们观察数据的角度,如时间维、产品维、地区维等,“维”有细节程度不同的多个描述方面,如时间维可以从年、季度、月、日等不同层次来描述。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OLAP)就是基于“维”完成对数据仓库的多维分析,它可以在多维数组的某一维上选定一维成员或选定数据仓库中多个维中的几个维的交集,使最终用户能从多个角度、多侧面观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达到深入理解数据中的信息内涵的目的。
(5) 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数据仓库丰富的数据中提取出未被人知的关系和模式,通过对大量事实、关系、趋势、模式、例外和异常情况的分析、提炼来完成数据挖掘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基于某种技术(如神经网络或归纳规则技术)的算法配上数据接口,由它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把发现结果提示给用户。对于企业大量的历史沉淀数据,数据挖掘工具无疑可以引导用户发现隐藏在现象后的本质,提高决策的质量。
3.4.3 基于数据仓库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数据仓库技术的引入,将会计信息系统从操作处理型信息系统拓展至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数据仓库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如图3-4,对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分析如下:

(1) 数据库(Data Base,DB):即已建立的业务数据库,它主要提供有关业务的基础数据,如采购、生产、销售、固定资产等数据以及从市场采集而来的环境数据等。为了对DB进行管理,相应地设置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对数据的采集、检索、处理和维护,并能从来自多种渠道的各类信息资源中析取数据,把它们转换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要求的各种内部数据。
(2) 模型库(Model Base,MB):现实数据表示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利用各种模型就可以把面向过去的数据变换成面向现在或者将来的有意义的信息。模型库及相应的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构成了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也是较难实现的部分。模型库提供大量的标准模型和用户定制模型,如规划模型、预测模型、筹资决策模型、投资决策模型、成本决策模型以及最优库存模型等。MBMS实现对MB的操作处理,如对模型的增删、修改、联结、调用、维护和校验等。
(3) 方法库(Arithmetic Base,AB)方法库存放模型库所需的各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或算法,包括如基本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优化方法(线性规划求解法)、金融方法等基础级公用方法以及如本、量、利分析法、变动成本计算法、完全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等应用级专用方法。此外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未来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还需设置敏感分析法、概率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和风险分析法等辅助方法。方法管理系统(ABMS)负责对方法库的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定义、更新、链接、调用各种算法程序,保护算法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 知识库(Knowledge Base,KB)知识库和与之配套的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化的主要部件。知识库负责存储决策涉及到的各类会计知识,描述模型特征及模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知识,控制加工会计信息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等。KBMS负责对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并通过特定的推理机制,利用知识库中的会计知识得出加工各种会计信息的方案或对会计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
(5) 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处于核心地位,是信息挖掘的基础,而数据仓库工具则是整个系统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联结系统与用户对高层次信息需求之间的桥梁。专用模型工具则是支持会计决策的模型、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同数据仓库工具和数据仓库一起接受数据仓库管理系统(DWMS)的统一管理。

第四章 基于网络计算实现会计信息系统


上一章讨论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库及操作处理模型、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要解决基于网络计算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的几个问题。并根据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提出我国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向。
4.1 企业实施网络计算的步骤

(1)以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为基础建立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Intranet)
Intranet是以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为基础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 TCP/IP协议,使用环球网(WWW)工具,为企业内部服务、并向企业的合作企业有选择地开放,同时通过防火墙与Internet相连接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在企业内部集成企业的所有信息子系统(如,会计信息系统、营销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等),把企业的管理层、职能部门、工作小组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经营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都放在Intranet中,当内部信息使用者或外部有权限的使用者需要信息时,直接上Intranet即可得到所需的信息。
(2)Intranet向外拓展,构建企业外部网(Extranet)
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Intranet向外拓展到企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主要客户,构建企业外部网(Extranet)。Extranet通过使用与Intranet同样的Internet 技术和Web标准以及标准的网际通信语言TCP/IP和HTTP,把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无缝联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资源共享。Extranet同样位于防火墙之后与Internet联结,使信息安全地在相关组织与个体之间顺畅、快捷地流动,实现供应链中个体与个体双赢(Win-Win)的紧密合作。
(3) 企业外部网拓展,与Internet相联
企业外部网继续拓展,最终将利用Internet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即时接入网络的能力,使企业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把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与商机的范围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在全球寻找与建立合作关系,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在全球销售。到这一阶段,企业基本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4.2 基于网络计算的系统物理结构

网络计算的意义在于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逻辑、业务逻辑与显示逻辑分散在系统不同的构件中,使系统对数据的操作和处理对用户透明化,用户只需按显示逻辑提出个人的需求、定制系统的输出形式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和处理程序的存储。以B/S三层计算模型为例,三种逻辑在网络计算模式中的分布如图4-1:



该逻辑分布图转化为物理结构,则有图4-2:
如图4-2所示,业务数据存放在后台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对业务数据的应用和操作处理业务规则置于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中,所有客户的访问基于前端的“瘦客户机”,即用浏览器进行,用户对系统中业务规则和数据的调用要通过Web服务器和CGI接口或ASP模板完成,具体过程是:
(1) 用户通过客户浏览器输入查询信息或数据信息,通过浏览器选择超文本连接,Web浏览器通过超文本连接相通的URL来请求获取Web文档,等待服务器发送文档,处理这个文档并显示出来。Web文档是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来修饰的,也称为HTML文档,HTML语言描述文件的结构和超文本连接信息,URL则描述了在超文本连接激活时所访问文档的地址。
(2) Web浏览器到Web服务器通过HTTP协议通信,Web服务器接受客户文档请求,调用CGI程序接口、ASP模板或其他程序接口允许用户访问应用程序。
(3) CGI程序、ASP模板等调用系统下其他程序。通用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CGI)是服务器和HTML文件之间的接口程序,负责处理HTML文件与运行在服务器中的非HTML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CGI程序有助于用户对系统的交互查询。另外,还可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Active Server Page,ASP)构建一个新模板,该模板中将静态的模板数据和服务器端可执行的脚本绑在单独的一个文件中,由ASP调用服务器中的程序或是数据填充模板。
(4) 程序将执行结果返回给CGI程序,或是ASP模板得出执行结果。
(5) CGI程序或ASP模板将所得结果转换成Web服务器能识别的HTML格式。
(6) Web服务器将HTML格式表达的数据返回提出请求的Web浏览器。
(7) Web浏览器对HTML的格式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将执行结果呈现给客户。
4.3 网络计算的安全性保障
4.3.1 网络计算的安全需求

ISO7498-2提供了5种可选的网络安全服务:认证(Authentication)、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数据保密(Data Confidentiality)、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防止否认(Non-reputation)。参照这5种安全服务,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有:
(1)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授权控制的基础,必须做到准确无二义地将对方辨别出来,同时还应该提供双向的认证,即互相证实对方的身份。
(2) 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是控制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访问权限,对授权控制的要求主要有:
① 一致性:对信息资源的控制没有二义性;
② 统一性: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安全政策统一贯彻;
③ 要求有审计功能,对所有授权有记录可查;
④ 尽可能提供更为细节的控制。
(3)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安全通信的手段,用于保证信息的保密性,防止合法接收者之外的人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机密信息。
(4) 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指通过网上传输的数据应防止被修改、删除、插入、替换或重发,保证合法用户接收和使用真实的数据。
(5) 防止否认
接收方和发送方都要求对方保证对已收到和发出信息的事实不得否认。
4.3.2 可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Firewall)是建立在内外网络边界上的逻辑过滤封锁机制,内部网被认为是安全的和可依赖的,而外部网(通常是Internet)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和不可依赖的。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不希望的、未经授权的通信进出被保护的内部网络,通过边界控制强化内部网络的安全政策。防火墙技术能够进行用户级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和账号管理,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来说很重要,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大量涉及公司机密的信息,一定要用防火墙保护系统不受外部的攻击。
(2) 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网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安全的通道,在虚拟专用网中可以使用比较复杂的专用加密和认证技术,安全性较高,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EDI的首选技术。
(3)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能防止合法接收者之外的人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机密信息,它采用数学方法对原始信息(通常称为“明文”)进行再组织,使得加密后在网络上公开传输的内容对于非法接收者来说成为无意义的文字(加密后的信息通常称为“密文”),而对于合法的接收者,因为其掌握正确的密钥,可以通过解密过程得到原始数据(即“明文”)。现有加密体制可分私钥加密体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相同或从其中一个可以很容易推出另一个)和公钥加密体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不相同,,而且很难从其中一个推出另一个)。
(4) 认证技术
与认证相关的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和信息的完整性校验技术等。
①数字签名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验证网上传送信息的真实性而产生的,主要还是应用加密技术来保证:接收者能够核实发送者对报文的签名,发送者事后不能抵赖对报文的签名,接收者不能伪造对报文的签名。
②身份识别技术:保证合法用户才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入信息系统,也可以在网络通信时确认对方的身份,一般也采用密码技术设计安全性高的识别协议,如使用口令、磁卡或智能卡。
③认证机构: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CA)对密钥进行有效的管理,发放并管理数字证书,证明密钥的有效性。其发放的数字证书分为:SSL(安全套接层)证书和SET(安全电子交易)证书,它们都是用于身份识别和数字签名的证书。其中SSL是基于网络传输层的安全技术,通过公开密钥证明持证人的身份,主要服务于银行对企业或企业对企业,即B2B电子商务活动;SET则是基于应用层的安全技术,通过公开密钥证明持证人在指定银行确实拥有该信用卡账号,同时也证明持证人的身份,服务于持卡消费、网上购物,即B2C电子商务。
4.4 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我国从1979年起在企业引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至今已达到一定水平,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化,企业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已难以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因此,分析现状,寻找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方向是企业、软件商、理论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4.4.1 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会计信息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上的明显特征是:开发与应用形成较大反差。
(1)应用
① 应用需求呈多极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既有一批有很强应用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中的企业,又有很多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像联想、方正、康佳、LG等企业只有求助于SAP、ORACLE、SSA等国外软件才能满足需求。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全国还有80%左右的企业没有完成自身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至少有70%左右的企业没有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② 应用功能有限,应用水平普遍偏低
据武汉大学郦杰、欧阳电平对湖北、湖南、广东的143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企业常用的会计软件功能为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其次,较为常用的核算功能为工资核算和固定资产核算,均占70%左右;而较少应用的功能为预测决策辅助功能和领导综合查询功能。另外,在这些企业中,全部甩手工账的占样本总体的33.9%,而部分甩手工账、手工账和电脑账两套账并行的企业占66.1%。
(2)开发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大部分是引入商品化软件(上述同一调查中表明,在有效样本中,购买商品化软件的有97家(含购买后二次开发的企业),占73%),因此,开发力量以软件商为主,软件商属于专业的IT厂商,在其软件开发中呈现下列特点:
① 以满足先进管理的理念开发软件
软件商一直紧跟潮流,从第一代的“单项处理型财务软件”、第二代的“核算型财务软件”,接着经历了“管理型财务软件”、“财务及企业管理型软件”、“部门级财务软件”、“企业级财务软件”,到现在用友提出基于网络应用、真正实现集中式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网络财务”,金蝶提出由“会计电算化”发展为开放、共享、以财务分析作为会计工作主流的“会计信息化”,新中大提出实现网络化管理、具备全面开放性和统一物流、资金流的“新时代财务软件”,安易提出以财务和业务软件推动基础管理,以电子商务软件和应用服务实施电子商务等,软件商所提出的理念无不紧跟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
②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各大软件商都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进行软件的开发,推出的新产品多数采用了B/S主流模式,支持异构平台,应用Java技术作为开发语言,采用标准SQL语句接口,支持目前各种主流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如,DB2、Oracle、SQL Sever等。
但软件最终要由用户来应用,如果开发中忽视用户的需求,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不能为用户所接受,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注重用户需求分析,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进用户的经营管理。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就可以应用到这一过程中:
对开发方而言,要从“卖软件”转变为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首先,以行业为调查对象,分析行业特点,归纳该行业的业务流程,建立适用于行业的通用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将这些数据和相应的一般操作指令封装入类中,形成该行业适用的通用软件包;提出与该行业的业务流程特点相配合的软/硬件配置方案、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规程等,得出行业解决方案。
然后,针对同一行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1)对高端应用的企业:高端应用的特点是由企业在内部运作整套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大型的集团企业。对这一类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单独立项,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联合专业咨询力量进行流程重组的咨询,在此基础上,对经过重组的业务流程建立基于企业语义的数据模型,从行业软件包中的类创建子类,并针对该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新的对象;在解决方案中,要提出如何集中管理和传输在分散的数据源输入的数据,支持系统用户访问数据并调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等的策略。
(2)对低端应用的企业:低端应用的企业主要是受成本限制难以引入整套系统解决方案的中小型企业,对于这一类企业,多数由软件商以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方式提供服务, ASP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的应用服务对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通用软件包)放置一个集中的地点(即网站,如用友的伟库网,),对与ASP签订了协议的用户,可能提供软件下载,也可能由用户将相应业务数据上载进行相应处理。因此,该类企业主要通过与软件开发商的网上交流提出应用需求,通过网上咨询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及重组,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修改网上提供的通用行业数据模型,并从自身业务流程的特点出发选择所需的应用服务。
对于应用方而言,要从接受产品转变为参与开发。与开发商、专业咨询力量三方共同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明确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同时,要提高应用系统的主动性,特别是从领导做起,能够应用系统提供的模型生成所需的财务报告或管理报告,充分利用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以系统的应用促进管理的提升,为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引进打好基础。

结束语


本文将REA模型作为建模工具,用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要反映的业务流程,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基于业务流程、基于企业语义、面向对象的关系数据模型,而且在建模时考虑了建立电子商务接口及嵌入审计功能的问题。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由于REA模型基于数据库、基于语义化、基于结构化的优点,可与面向对象方法结合建立业务数据库的数据逻辑模型,同时,现有网络计算技术支持这一数据模型的实现。
本文的贡献:尽管本文并未深入讨论如何从物理上实现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而只是系统地阐述了系统框架及其组件的模型,本文对建立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以及如何在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操作处理模型、数据仓库技术的讨论中有一些论点比已有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拓展,如面向对象技术与REA模型的结合,对操作处理模型库的分类设置,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扩展为决策支持系统等。
当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应有更多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可以有:
(1) 发挥REA基于语义和基于结构化的优点,将REA模型与面向对象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用对象来反映企业、供应链中存在的实体;
(2) 基于企业语义甚至基于供应链语义将业务流程整合起来,以更为规则的数据支持数据仓库。
同时,对理论模型要在实际的系统开发中进行检验,使理论模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树民.业务流程重建与现代会计模型研究.上海会计.1998年2期:46-48,1998年3期:49-50
2. Dunn, Cheryl L, McCarthy, William E.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Intellectual Heritage and Prospects for Progres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7, Spring
3. 阿妮塔 • S • 霍兰德、埃里克 • L • 德纳、J • 欧文 • 彻林顿著.杨周南等译.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4. 薛云奎.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
5. George H. Sorter.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January,12-19
6. Orace Johnson. Toward an “Events” Theory of Accoun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1970;October,641-653
7. William E.McCarthy,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July,Vol.LVII,No.3
8. James A. Hal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Second Edition. ITP国际出版公司授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9. 傅元略.从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扩展成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探讨.会计研究.1997年12期:39-42
10. 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2000年1期:43-49
11. 吴旺盛.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上海会计.1998年7期:40-41
12. 吴旺盛.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会计研究.2000年6期:43-47
13. 袁树民,吴旺盛.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与实现策略.财务与会计.1999年11期:13-14
14. 高媛、欧阳志明、石晓军.电子商务.第1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
15. 方美琪主编.电子商务概论.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6. 梅丛银.Internet的B2B电子商务供应链技术.计算机世界,2000年4月24日:C3
17. 指点江山,激扬话语----第三届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专家座谈会摘录.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26日:D22
18. 易文.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需求特点.中国软科学.1999年10期
19. 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1月
20. 经济学家情报社、安达信咨询公司、IBM咨询公司.未来组织设计.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6月
21. Michael Hammer.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July-August,104-112
22. 芮明杰、钱平凡.再造流程.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23. 陈晓明,周良冬.”外包”的意义及实现形式.中国软科学.1999年5期:28-30
24. The Virtual Corporation. BUSINESS WEEK. 1993; February 8:36-41
25. 袁丹平.谈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三阶段.中国软科学.1999年4期:13-14
26. 对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根据汪成为在北京计算机学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12日:C12
27. 叶郁.网络计算模式演化.计算机世界.1999年5月3日:D14
28. 彭江平、王毅、李静、倪芳编著.Visual Foxpro 5.0中文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详解及实例.第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9月
29. 罗晓沛.数据库技术.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0. 陈林生,高学东.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软科学.1999年3期:6-8
31. 陆晶.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特性及其发展现状.中国软科学.1999年9期:38-41
32. 胡道元.计算机网络.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33. 杨宏慧.IT环境下会计的新发展.上海会计.2000年6期:44-46
34. Romney, Steinbart, Cush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Seventh Edition, US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35. 韦沛文,陈婉玲,唐清泉编.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期
36. 余锋.网络财务相关问题探讨.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10月
37. 陈婉玲,韦沛文.网络经营与网络财会条件下的审计初探.会计研究.2000年7期:42-45
38. 邱寒.会计软件设计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关于完善我国会计软件功能的实证研究.1998年4期:38-43
39. 李朝明.基于体系结构的企业信息系统可重用构件模型的探讨.中国软科学.1999年5期:11-13
40. 四木.软件复用为软件开发提速.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1日:B19
41. 吴良刚,高阳,张金隆.一种面向对象的事例知识表示方法和事例库组织.中国软科学.1999年7期:11-14
42. 王怀民.分布对象技术. 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26日:C1,C2
43. 李卫东.改革传统簿记的思考.会计研究.1999年3期:24-29
44. 金光华,胡仁昱.网络财务与自助式软件应用.上海会计.2000年5期:3-5,2000年6期:9-11
45. Andros, David P.; Cherrington, J. Owen; Denna, Eric L. Reengineer Your Accounting, the IBM Way. FINANCIAL EXECUTIVE. 1992; Jul/Aug
46. Zabihollah Rezaee, William Ford, Rick Elam. Real-Time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L AUDITOR. 2000; April:64-67
47. 王文京,胡进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年10期:37-40
48. 庄明来.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明细信息的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7期:46-48
49. 韦沛文.论增减记账法比借贷记账法更科学、更合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第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6月:1-8
50. James Carbone. Net Buying EFCT on Path for Fast-paced Growth. Purchasing. 1998;Jun
51. 刘江宁,吴泉源,周立.几种构件模型的比较分析.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26日:C3,C6
52. 窦文,周立,贾焰.基于分布对象技术的Web应用集成解决方案. 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26日:C7
53. 黄正瑞.管理型会计软件与开发问题.广东财会.1997年6期:59-61
54. Stewart Mckie. Client/Sever Accounting: Reengineering Financial Systems. First Edition. USA. 1997
55. 李希富.从数据库到数据仓库——对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思考.管理信息系统.1999年7期:26-30
56. Paul Reynoles. Electronic Reporting and the Dawn of the Private Investor. BUSINESS INFORMATION REVIEW. 2000;June,17(2):67-71
57. Wallman Steven M H.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 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 Accounting Horizons. 1995; September
58. Wallman Steven M H.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art Ⅱ: the Colorized Approach. Accounting Horizons. 1996; June
59. Simon Petravick.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6;July:25-29
60. 程鸿,罗赛军.应用的反思.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1日:C7
61. 用友:勇立潮关又一年. 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1日:A14
62. Internet构筑财务管理新模式—新中大成功实施吉通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8日:C10
63. 网络时代企业成功之道—安易”四务”全国巡回报告会成功的背后. 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8日:A30
64. 财务与会计编辑部课题组.新管理时代与中国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财务与会计.1999年1期:50-51,1999年2期:48-49
65. 唐. 泰普斯科特,亚历克斯.洛伊,戴维.泰科尔.电子商务的勃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Craw-Hill出版公司.1999年第1版:215-233
66. 郦杰,欧阳电平.企业会计电算化状况的调查分析与评价.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年2期:50-52
67. 孙耀.我国财务软件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年6期:9-12
68. 杨周南.IT对会计的12大变革.财务与会计.1999年7期:5-7
69. 阎达五.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问题.1999年9期:6-8
70. 金勤,王衍,姚建荣.中外财务软件应用的若干比较.上海会计.1998年5期:41-42
71. 杨利.ASP: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解决之道.计算机世界.2000年4月24日:C8,C9,C10
72. ASP要脚踏实地. 计算机世界.2001年1月8日:D10
 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 局限性 局限 在一 会计 传统 存在 一定 系统 信息

扩展阅读

2023年12月28日—29日,由福建省南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业绩突破—精益六最系统》训战在南平市举行,来自南平市40多家企业的近100位经管人员参加了训战研习。训战开始,姜上泉导师首先分享了精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3年10月7月—8日,由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业绩突破—精益六最系统》训战在泉州市举行,来自闽南地区90多家企业的200多位经管人员参加了研习。训战开始,姜上泉导师首先分享了精益管理之科学

  作者:姜上泉详情


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化营销面临着哪些难题? 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接触终端用户,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从而发掘用户的更大价值。 但是,百分之90多的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

  作者:杨建允详情


不管是传统品牌方,还是电商品牌,都很依赖渠道商或者平台方,都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所以对用户不敏感,无法感知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有人问,DTC和传统渠道的逻辑有什么区

  作者:杨建允详情


2023年8月16日–18日,姜上泉导师在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训练辅导降本增效系统,安彩高科股份总经理、各分子公司总经理及140多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了训练辅导。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