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不够完整的定位概念

 作者:叶正纲    291

    “想想你来自何处”,大有文章

    「每天早晨,当我醒来时,我试着回忆,我是谁?我来自何处?」--- 美国总统杜鲁门。

    艾尔、杰克、瑞吉斯三位大师,各教了我们一套不同的定位方法 – “集中焦点”、“创造一句话”、“关系”。归纳起来,三者所讲的是同样一个概念 – 顾客脑子里的“认知”(或辨识)。美国“薪传大字典”里,对“认知”的定义是:「一件事物透过本身聚合的特征而被认知」。换句话说,当你初次遇见某人时,很自然地就想“认知”:

· 他是谁?

· 来自何处?

· 干什幺的?

· 来这干什幺?

· 他合你的胃口吗?

    这位陌生人所具备的以上特质,都可以改变,只有一项变不了 – “他来自何处”。一家公司可以变更名称、业务、CEO、市场远景陈述、产品、或其它东西,就是没法改变公司是怎幺来的。通用汽车来自于艾尔菲德.史龙(Alfred Sloan)。苹果计算机来自于桑尼菲尔一间小车库里的史提夫.乔伯斯(Steve Jobs)及史提夫.沃斯尼亚克(Steve Wosniac)。惠普亦是在一间车库,由比尔.惠利特(Bill Hewlett)与大卫.帕克(David Packard)所创。微软则来自于哈佛大学拒收的学生,比尔.盖兹。

    我们再潜入水底看看深度。可以这幺说,通用汽车是来自于创始人艾尔菲德.史龙对完成创新点子的执着。苹果计算机是史帝夫.乔伯斯的创意特质。惠普则是两位创办人始终坚持在利基市场发展高品质产品。

    每家公司的生命都是一种导体,当你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就很有意思了,即能联想到许多相关事物。产品或个人也一样,认知中的原始个性,就像是数学的“分数程序”,无论你如何加减乘除,都可衍生出无数的同类数字结果。该程序正如一家公司的“DNA”,是公司的原始本性,不管你如何使它壮大,或伤害它,本性永远不变。

    当你知道瑞吉斯.麦肯纳与艾尔.瑞思从何处来,就能完全理解他们研究、谈论定位的用意何在,一位是为了自己的“公关公司”,一位是为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他们来自何处,说明了他们的原始动机。

    又为什幺“你来自何处”,绝少被别人问起过?有以下几个理由:

· 未来是开启的,过去是关闭的 (今天你要去哪里?是不是比“昨天你去了哪里”有趣多了? )。

· 答案不明确(APL代表美国总统海运,但跟小布什完全无关….)。

· 答案明确,但影射不好的讯息(如: 兰屿是台湾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

· 似乎不重要(例如: 台塑集团王永庆,最初在米店打工的故事,现今几乎没人会问起这家台湾最大的企业的过去)。

    事实上,我们每人都各来自某些地方。美国柏克莱大学语文学及认知科学教授,乔治.拉可夫(George Lakoff),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语文权威学家,在他的著述中告诉“我们来自何方”,他指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晓得来自何处”。是的,我们的确如此,他以辩论为例: 你提出“辩驳”观点,“攻击”对方弱点,“打败”对手,“赢”得这场辩论。我们的语言来自概念上的隐喻,而这个隐喻即代表“辩论是一场战争”。

    概念上的隐喻,几乎已将我们所谈的任何事情,都具象化了。当我们谈到浪费时间、节省时间、控制时间,很自然地将其具象为“时间就是金钱”。当谈及青春如旭日东升,老年如太阳西下,我们也将它说成“人生如一日”。 有一次,乔治.拉可夫的儿子大老远跑来看他,让他突然发现,“出生”的概念隐喻,就好比货品运送: 婴儿是一件“小包裹”,透过“人”,从“出生渠道”,“运送”出来。他表示: 这就是为什幺这两、三代以来的婴儿,经常被当做是包裹、妈妈被当做是货车的原因。“降临”两字,长久以来就被用来隐喻出生,“离开”则被隐喻为死亡。婴儿被期待降临的同时,也有人正在鬼门关前徘回,或已死亡。“降临”和“离开”,两者都是概念上的隐喻,我们将其具象化为“人生如旅程”。

    隐喻夹带着某种意义。字典上对死亡的定义是“生命的结束”,但由于“人生如旅程”,于是我们将死亡视为“人生旅途的终点”。事实上,我们也可将死亡以许多不同的隐喻来表现。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将死亡喻为“冬天”,希腊喜剧文学家亚里士多佛尼斯(Aristophanes)喻为“沉睡”,美国著名女诗人艾莫莉(Emily)则影射为“马车夫”。隐喻的学问并不单纯,如果把死亡拟人化,我们中国人称做“见阎王”或“黑白无常”。要是以隐喻的角度提到比尔.盖兹,他代表微软。

 

(希腊喜剧文学家亚里士多佛尼斯)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莫莉)

 

    在这里,我们毋需深入探讨“认知科学”,谈不完的。总之,当我们谈到“市场”时,总以概念隐喻将其具象为军事术语,如: “市场如战场”,或“商场如战场”。请大家留意了,以上所谈的这套认知系统,全来自于“经验”的真实感受。今天,Natscape和微软之间的“浏览器之战”,即是活生生的例子,无论是当事人、或媒体记者,报导两者间的任何一场争端、或是我们这群旁观者、使用者,所认知的就是一场“战争”。

    我们一旁冷眼观战,双方有人阵亡吗?没有! 事实上,两家公司都在交战中成长,有时候,还手牵着手一起赚钱。两者的产品在桌上型计算机及服务器市场均相安无事,你吃你的肉,我喝我的汤。有些大型企业顾客,甚至同时采用Netscape的Suite Spot产品及微软的窗口NT操作系统。也有些超大型企业,都跟两者保持着深厚的合作关系。例如: “新闻网际服务公司”(News Internet Service),往往需要极大的服务器空间,容纳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电视导览(TV Guide)、并连接一些大公司的相关网站,服务器每分钟要处理所有超巨量的网页,让你数都来不及数。Netscape和微软倒是合作无间,将这家企业伺候得服服贴贴的。大家说说看,两者间真的处于交战状态吗?

    当然,仍在交战中! 也在言和中。

    其实,两者间的战争,随时在进行中,也正在证明隐喻的真实性。就在两者争战的同时,周遭发生变化了,许多公司蜂拥挤入互联网络,不断地创造了无数的新市场,开启了企业网络的新天地。信息已无界限,全在数千万、甚至上亿台的计算机屏幕里,生意门槛低得几近荒谬的程度。在网络世界里,并不需要传统的不动产、生财器具,没人可以垄断市场或独占产品类别,一切都是“虚拟”的,在里头,财富是无限的、虚无飘渺的。

    股票市场似乎变成了一夜致富的天堂、或一夕间一无所有的地狱,人们的欲望无止尽的上升。看着报纸、电视,也许你会认为,甚至在今天这个诡异的世界里,还有什幺事比陈水扁枪击意外更新鲜、更离奇。为什幺?

    因为,我们的思考正在进行隐喻,很自然地运用旧有的隐喻,谈论事情的新发展。过程并不困难,从过去沿街叫卖日用品、杂货的时代,到今天的网络虚拟世界,我们向来就把 “市场如战场”挂在嘴上谈论,这已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了。

    乔治.拉可夫教授表示:「没有所谓的常识之说。常识也是一种概念结构,通常是无意识的,所以才被说成“常识”……在认知科学里,对造成“常识”的研究,最根本的答案之一,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思考,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 并非弗罗伊德学说中,所指的压抑下之“无意识”; 完全是我们在没有注意之下的“无意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思考、谈论事情时,是在深度与速度都快的情况下进行,且刻意地控制着所思、所讲的每件事,却对思考的构成元素 – 概念,无太多意识。当我们思考时,是使用一种概念推理系统,但往往未注意这些概念是什幺,以及它们如何适切的进入系统」。

    文字盒子

    大家想想,你如何将心中的意思,转化成你想表达出来的语言?这是大家每天不断重复在做的事,但该过程几乎无从查考,因为句子一开始,绝少有人去思考该如何结束;或结束时,该如何开始。听也一样,就算你非常了解一个人,也很难将他的长篇大论,逐字地再重复一遍。

    当然,我们知道自己在谈些什幺,也了解听了些什幺。我们正在沟通一种隐喻性的概念,而这概念则来自于一个「文字盒子」,它让你轻松地将心里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文字盒子范例)

有趣的是,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文字盒子,具有这幺多的隐喻来源,而且被广为运用,历久不衰,这个盒子就叫做“战争”。

著名的二战盟军将领,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曾说过一句名言:「战争使人类各种形式的努力,都变得不重要了」。因此,大家总是应用“战争”,来隐喻所谈论的主题的重要性。

评论家麦克.马龙(Mike Malone),在一本杂志封面故事说:「比尔.盖兹已在战争中赢得了一切」。同样的主题,另一分析家,

大卫.克林(David. Cline)写道:「硅谷即将

引爆劳工战争的定时炸弹」。也有人比喻男

女之间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劳资双方是“员工与老板的战争”…..等等,不胜枚举,但这些都只是标准说法罢了。

    很显然地,我们需要一些新的隐喻概念。营销学家杰姆斯.莫尔(James Moore),在他的论着 – “竞争已死: 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策略”,首度以自然“生态”隐喻竞争。评论家却认为,他的著作充满了太多的幻想文字,短期内恐难被现实世界所接受,例如: 他把商业生态隐喻成“制图”、“风景”、“人生”、“人心”….等。

    莫尔的著作中,以拉丁民族与科技为题,一再重复使用隐喻字句来说明主题,如: “新商业模式”及“商业生态系统”、“商业设计”及“评估选择模式”、“多次元活动”、“胆识”、“高灵感度”及“创意”、“系统化”、“设计/评估/执行测试过程”……..等。不知大家看出来没?其实,不光是莫尔本人,连我们也一样,为什幺都没发现「拉丁科技模式」这个文字大盒子呢?简单的一句,隐喻全部,道理跟「战争」一样,因为易使用、易记、难忘。

    请不必怀疑,今天大家所期望的,绝对是“只要赚钱、不要战争”。因此,“市场如战场”的隐喻,可以休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处处市场、空间无限,“市场是沟通”的概念,也许能给我们更正确的认知结构,而不是非把彼此捣成碎片不可。

    问题是这个“沟通盒子”还未装入足够的文字。因为,对我们来说,网络是新的、非极度交战状态的市场,我们的经验仍未成熟,还不很了解它的操作流程。甚至,我们连外面真实世界的经济循环周期之文字盒里,所谓的「拉丁生态」所隐喻的“增加投报率”、 “内生科技进化”,究竟是什幺意思,都还一头雾水呢!

    同样地,今天的营销环境,“战争”也还未过渡成一个落伍的概念,对有些市场来说,它依旧是很管用的概念,只是我们迫切需要更好的“隐喻”,此外,我们也必须听听除了军事术语以外的声音,并给过去的市场概念一个公平、正确的定义。毕竟,品牌或产品能为顾客做什幺,才是定位的核心概念,而非竞争。竞争只是你必须融入的重要考虑因素罢了。

    我们脑袋里的概念系统并不完整,就好比当你愈深入探讨牛顿定律时,你会发觉物理力学,永远都是不完整的。正如营销理论中的“战争”隐喻,牛顿定律的力学相关领域,博大精深,却不完整。今天,大家仍不断地使用牛顿定律,来描述我们所经验的力学运动,例如: 小至撞球、大到行星轨道的运转…等。事实上,除了牛

顿学说外,仍存在着其它力学模式,如: 在显微镜终端,量子力学诠释了次原子粒的运动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时间、空间、地心引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能量扩大的极致。这些定律并不互相抵触,有时还交叉重迭。它们的相关性领域,在宇宙万物“最小的”与“最大的”物体,涵盖了不同规模的区域。

    就像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它特别的字汇,有些字义则与其它专业字汇共享。许多科学家使用不同的语言,研究互相重迭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及相关领域理论,都各有不同的文字盒子,当科学家们谈论这些话题时,每人都知道该使用何种文字盒子。

    大家一定觉得很纳闷,谈这些跟定位有什幺关系?让我告诉大家,“任何事物”都跟定位有关系。

    35年前,当艾尔与杰克丢出“定位”理论后,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他俩所使用的文字盒里,反复地谈论着; 这个盒子已被他俩贴上“战争”的卷标。朋友们,这两位大师鼓吹的理论,就像是“巴顿和麦克阿瑟的营销”,从此“战争导向”的营销盛行于世,他俩似乎忽略掉了“顾客导向”及其它感性情绪的营销重要元素,强调没有“战争”意识的学者、经理人及没种的市场跟随者,终将被无情的竞争者所摧毁。

    1972年,他俩的着书中指出:「公司必须学习如何正面或侧面攻击敌手、防卫自己的位置,或了解何时该进行游击战」。又说:「今天真正的营销本质,是企业之间的争夺战,而不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期望。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最困难的传播模式 – 广告,以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广告是一种不被重视的沟通模式,大家并不期待它、也不喜欢它,甚至厌恶它」。

    看清楚了,他俩把1972年的广告业现状,说成了“被厌恶的行业”,然后将自己塑造成“企业最需要的战略指挥官”。

叶正纲
 修补,不够,完整,定位,概念

扩展阅读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要成功打造一个品牌,品牌定位已是举足轻重。品牌定位是技术性较强的策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思维,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如今,缺乏品牌定位或定位不明确的广告可以说比比皆是。总的来说,中国企

  作者:高定基详情


品牌定位20招   2023.03.28

品牌定位是经常向消费者宣传的那部分品牌识别,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在消费者心智中占住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要成功打造一个品牌,品牌定位已是举足轻重。品牌定位是

  作者:高定基详情


  地板行业从来就不缺乏竞争,但是地板行业的竞争却始终让人读不懂……  事件回放:圣象地板“买地板送彩电”   如今中国地板行业却的不是竞争,缺的是差异化竞争。近日,中国地板行业的老大圣象地板在国内首

  作者:崔学良详情


服务文化定位之quot;九问quot;  --强化文化自觉,提升服务文化竞争力  要塑造一种优秀的服务文化,必须实行准确的服务文化定位。只有通过准确的文化定位,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方

  作者:陈步峰详情


现在的行业网站如此之多,网民和企业到底该如何去筛选判断网站的好坏?是否能从根本上判断行业网站能为其提供真正的帮助,从而留在这网站上?哪3点能来决定行业网站的生存呢?第1点:用户选择停留点一个网民或

  作者:陈亮详情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总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包括居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其它行业比,目前国内在房地产金融包括房地产企业融资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都显得较缓慢,包括很少有可操作和突破性的研究;譬如

  作者:张健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