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奥运看安利的企业文化

 作者:陈亮    221

从2008 年奥运的申办、筹备、组织到召开整个过程来看,北京奥运会确实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催化剂”。它所倡导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汇聚起来,铸就了新的“责任奥运”。除了奥运赞助商们,许多非奥运赞助企业也都肩负起奥运的社会责任,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为己任。


客观上讲,企业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声誉带来了积极影响,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尽管这可能并不是企业的初衷。


回望2008 奥运之夏,我们就注意到有这样一个企业,这样一个群体在默默地奉献着,助力奥运和残奥,他们的名字叫——安利志愿者。安利志愿者主要由安利的营销人员组成,他们在繁忙的销售和服务工作之外,都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


 


平凡工作 非凡使命


“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这是温家宝总理为奥运志愿者的题词。奥运会志愿者直接面对的是海内外前来参加、参与和观赏奥运会的朋友们,在奥运会这个最大的沟通交流平台上,他们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与人为善的精神风貌。



来自上海的安利志愿者贺婷,是奥运上海赛区万体馆三号扶梯的组长,服务奥运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把这几句话重复无数次:“观众朋友们,请你们有序排队,当心你们的雨伞,不要伤到你周围的观众”、“观众朋友们,请你们把违禁品在入场前拿出来,长柄伞、打火机、食物、饮料等”、“请各位观众耐心等待,很快就会挨到你的,请不要拥挤,谢谢配合”。


贺婷和她的同伴们每天要撕4000 张门票,手都红肿了,但自始至终把认真装在心里,微笑挂在脸上!和她一样,还有来自上海的陈东、唐怡青、崔佳敏、刑建高、谢烨、任亦青、蒋海波、刘俪,服务于北京英东游泳馆的甘肃志愿者周谨,服务于国家体育馆来自湖北的刘格婷,服务于天津赛区的徐杰和王学东。


北京奥运会能够成功举办,直接服务于奥运赛事的志愿者功不可没,而更多服务于各个领域的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同样做出了巨大奉献。


来自安利的371 名奥运城市志愿者中,有35 名志愿者服务于秦皇岛,另有336 名志愿者服务于北京7 个区县的9 个站点。在奥运前夕与赛事举办期间,他们在奥运场馆周边区域的志愿者服务站点为中外游客和观赛者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服务及其他便民服务。


2007 年8 月4 日至26 日,“好运北京”测试赛全面启动,安利北京志愿者协会1730余名志愿者通过集体报名的方式,参与好运北京城市志愿者活动,在这次历时23 天奥运大预演中,安利志愿者们共参加了6 个城市志愿者咨询站点的服务,3 项赛事服务,以及专项培训3 次,参与人数近1000 人/ 次,服务时间超过5000 小时。



安利的志愿者文化


安利志愿者,作为一个有成熟运作模式的志愿服务集体,有正式注册志愿者4.5 万人,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安利志愿者服务队”156 支,为中国社会奉献净志愿服务时间超过70 万小时,被称为安利在中国最大的非经营性成就。


安利倡导的是志愿者文化。从社区志愿服务,到大型赛事、抢险救灾,安利充分利用自己完善的组织体系与规范的管理制度,实践着自己的志愿者精神。正是因为长期在公益服务、抗震救灾、体育赛事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安利志愿者荣获2008 年团中央评选出的“中国百优志愿服务集体”称号,这也是惟一获此荣誉的外企志愿者组织。


安利( 中国) 总裁黄德荫表示:“公司自1995 年创办以来就将投身公益活动作为一项职责,所有的员工也都接受了这种观点。我们告诉员工,‘帮助每一个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公司的使命,当他们理解了之后,就开始自发地走到一起,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志愿服务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而且公司并不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任何的物质鼓励,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志愿者们服务的热情,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是爱心奉献。”

陈亮
 透过,奥运,安利,企业文化

扩展阅读

《管理思想如何amp;落地amp;》整体分5个部分:  管理思想为何很难amp;落地amp;; 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

  作者:耿启亮详情


习惯势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正所谓陋习不破,文化难立。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创始人邓正红先生认为,一旦企业文化被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内化,就是会形成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

  作者:邓正红详情


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amp;软实力amp;(Soft Power)概念以来,国人广泛关注。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amp;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mp;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am

  作者:邓正红详情


现在许多企业的amp;企业文化amp;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制造出来,非但没有解放生产力,反而成为职工精神上的枷锁,企业前进中的阻力。企业文化完全失去了amp;文化amp;的特性,失去了它来源于人又服务于人

  作者:邓正红详情


资源是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的第二大战略要素,也是企业基本生存的根本保障。纵观企业未来生存,虽然核心生存目标超越基本生存,但是,追求核心生存目标必须立足于基本生存对资源的持续整合,也就是说,整合资

  作者:邓正红详情


在我的研究领域,企业文化项目是初涉猎,但与企业文化打交道却有些时日了,企业文化给企业能带来什么?我比较推崇这种说法即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态度。因为这个概念解释包含了一

  作者:史为建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