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全球经济》第二部分第二章(二、刺激消费能否行得通?)

 作者:朱磊    24

美国消费模式有几个特征: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大家都在搞寅吃卯粮。加之政府财政赤字的规模也颇大,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借钱过日子。


要知道美国个人消费几乎就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个人消费的减缓对美国整体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今美国人不得不因为次贷风暴而开始过节俭的日子,“消费”这个主要推动美国经济的轮子一减速,使得次贷之后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迹象。同时随着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又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持续走低,增加储蓄,从而导致经济继续恶化。这也就是经济学的“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来源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所讲的一个有趣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正如蜜蜂崇尚节俭会导致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一样,以前习惯借贷消费的美国人,开始注重存储现金也将会使美国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对于美国社会所崇尚的借贷消费将会导致的后果,早在1867年马克思就有预言:



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市场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


2008年1月24日,美国白宫和国会就布什总统提出的总额约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达成一致,白宫希望该方案能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方案把总金额定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年度经济总量的1%。这项暂行减税方案适用于个人的退税总额大约为1000亿美元,惠及1.17亿户家庭。大部分工薪族每人可获600美元退税,每对夫妇可获1200美元。


尽管布什政府于2008年1月出台了退税1500亿美元的刺激消费计划,美国经济前景仍旧不容乐观。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股市大跌、楼市不振、油价大涨等不利因素导致美国人的消费信心受挫。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很多之前以借贷度日的人陷入了危机,物价上涨使他们的薪水远远不够偿还贷款,而新的开支又出现,只能继续借贷,雪球越滚越大,申请破产之后,银行来埋单,那么银行的呆账呢?谁来埋单?可以说出口退税方案“每对夫妇可获1200美元”的消费刺激计划对于美国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朱磊
 看不懂的全球经济,第二,部分,第二章,刺激

扩展阅读

门店整改就像运动健身,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懒得动。一方面抱怨没生意,一方面又懒得做整改,总觉得做了也没用,大环境不好。是的,大环境不好,那就先把自己店里的小环境做好嘛。生意,本身就是在不可能中找出可能

  作者:潘文富详情


有朋友问: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主要区别是什么?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的主要区别在于:发行主体的差别:公司债券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一般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

  作者:张健详情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经历了次贷危机苗头显现、金融体系局部出现问题、逐步强化、全面爆发、迅速扩散的一

  作者:朱磊详情


一、曾经辉煌的华尔街投行美国曼哈顿岛南端本来有一段小墙,是分隔最早的荷兰殖民地与印第安人的界限。这道墙只存在了十几年,到17世纪后期就已经湮没无闻。后来,人们在原先的墙基上建起了窄窄的街道,名为“华尔

  作者:朱磊详情


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美林已经全部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投行贝尔斯登并于摩根大通,雷曼兄弟被巴克莱抄底,美林草草卖于美国银行,原本是投行希望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亦宣布转型为商

  作者:朱磊详情


自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就一直不停地在降息。 在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之后,美联储接连进行了大幅度降息。降息也招来了很多批评,如有人认为这将导致更大的泡沫。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

  作者:朱磊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