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图书馆意识

 作者:胡丹    17

     图书馆是公益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强弱程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外因。图书馆从业者的图书馆意识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因素。本文从图书馆意识的定义分析入手,提出馆员图书馆意识的概念并阐述其含义。


  1 图书馆意识的定义分析


  图书馆意识是指读者或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这种特殊机构的认识、看法和反映,也就是说,读者有了文献信息需求时,能够自然想到去图书馆所产生的这种意识。这是多年来研究者对图书馆意识给出或沿用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图书馆意识的主语是读者或者社会公众。图书馆管理者、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以下简称馆员)有被排斥在图书馆意识主语之外的嫌疑。从内容上看,相关论文以社会的图书馆意识的形成、现状、重要性及培养途径为主线进行阐述,很少研究馆员自身的图书馆意识。相对于其他人,馆员必然对图书馆的方方面面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当馆员对图书馆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馆员图书馆意识时,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和读者利益的维护都具有正面意义。在馆员看来,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知识海洋由各种类型文献的涓涓溪流汇聚而成。海洋可任人畅游,也能将人吞没。图书馆必须有足够的馆舍空间来保存知识海洋的载体——文献。文献的保存必须是有序的。无序的保存没有任何价值。保存的目的是为直接借出文献或者经过转换向读者传递其中的知识信息。概括起来,馆员图书馆意识体现在有序保存文献的保存意识和保存为了借出文献或输出知识的借还意识两个方面。


  2 保存意识


  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依据是收藏的文献。文献指记录着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包括图书、期刊、光盘、网络资源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载体。文献一旦被图书馆收藏,就成了馆藏文献,简称馆藏。保存馆藏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馆员的保存意识。


  印刷型馆藏与保存意识。对于印刷型馆藏,馆藏保存两个指标,一是完整性,二是有序性。完整性保证读者在手工目录或OPAC上查到线索的馆藏确实存在于图书馆或者借阅者手中,有序性保证根据线索能够快速找到实体。在计算机系统管理条件下,保持馆藏完整性的简明表述就是“有书就有电脑记录,有记录能找到书”。有序性是保持完整性和验证完整性的要求和手段。假设馆藏有100册图书,排序混乱一些也能找到需要的书。上百万册的馆藏如果杂乱无章,找书无疑于大海捞针。目前,保持印刷型馆藏有序性完全依靠馆员的手工排架。这是一项很容易被外界,甚至被同行忽视或轻视的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馆藏量较大的图书馆,一般不可能进行彻底的盘点。如果不盘点,馆藏是否完整,就是个谜。相应的,馆藏的有序性也不会被严格监督检查。


  数字型馆藏与保存意识。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光盘等电子资源、开放存取的网络资源等构成的数字型馆藏成了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型馆藏保存同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数字型馆藏保存的难度高于印刷型馆藏。与印刷型馆藏一样,数字型馆藏同样面临数字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这就是图书附带光盘等数字型资源无法全部上传的原因。由于存储空间限制,海量的网络资源只能靠专业人员借助计算机软件收集整理成链接列表等形式进行管理。其完整性体现在通过资源链接是否能进入全文或实质内容。数字馆藏的有序性不像印刷型馆藏那么一目了然,而是体现为通过网络导航到达指定资源的便捷程度和合理性。数字馆藏的完整性与有序性之间也不再有必然联系。因为数字馆藏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图书馆,因此有序整理的数字馆藏可能由于所有者限制、网络连接等原因变得不可获取。这是图书馆无法控制的,但馆员可以利用软件收集那些变为不可用资源的信息。这也是保证数字馆藏完整性必需的技术手段。


  保存意识强调了馆藏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并且表明包括数字型资源在内的总体馆藏一定是不断增长的。保存意识还要求图书馆保障发布信息的实在性,即图书馆不能发布虚假的馆藏线索,使得读者满心高兴而来,满怀失望而去。


  3 借还意识的形成与推演


  虽然数字型馆藏的显著增加,减少了读者实际进馆的次数。由于数字型资源受到版权、安全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数字型资源入藏进度大大落后与印刷型。在数字馆藏滞后于印刷馆藏的条件下,印刷型馆藏借阅仍将是图书馆主要的读者服务项目。而图书借还关系还将是图书馆与读者的一种普遍联系。在图书借还关系中,读者借和还的对象是图书,馆员则在读者借书时作借书记录,在读者还书时作还书记录,借还的时间限制为约定的期限,借还的地理范围可以超出图书馆。对图书借还关系进行主观分析就形成了馆员的借还意识。有了借还意识,就可以对图书馆中除了图书借还之外的期刊阅览、网络阅览、目录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复印打印、光盘刻录等服务项目作借还关系分析。


  期刊阅览过程中,读者也是在进行期刊的借还操作,不过借还时间限制在当天,借还的地理范围在图书馆制定区域,如期刊阅览室。读者在期刊架上取刊是借操作,看完期刊后放在阅览桌或还回期刊架上,则是在进行还操作,不过阅览的借还操作都不需馆员的同时参与。图书借还和期刊阅览中的借还关系是文献借还关系的典型案例。馆际互借则是在读者与当地图书馆借还之前,还必须进行本馆与其他馆之间的借还关系。


  再分析一下网络阅览服务中的借还关系。读者登录系统是借还关系的开始,退出系统登录则是关系的结束。其中,读者借来了使用设备、网络资源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无法还给图书馆的,所以只能以上机费等形式还给图书馆相应数量的款额。图书馆借出了设备、电子资源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收回相当于成本的上机费。借还的时间范围和地点范围是当时当地。这就是有偿服务借还关系模式。打印复印、光盘刻录等都可以作类似的分析。


  对于目录检索等免费计算机检索服务,借还关系同样在发生。读者输入检索词是对系统借出信息,系统返回结果,读者就借来了文献线索。这个线索不用还给系统,因为之前输入检索词就是给系统的一种回报了。系统首先向读者借来检索词,才能反馈给读者文献线索。系统先借后还,读者先还后借。借还的对象分别是检索词和检索结果。借还在当时当地完成。这就是计算机检索服务中的借还关系。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参考咨询中是否也有借还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参考咨询的过程一般是读者以口头、书面、电话、email、网络留言等方式提出问题,参考馆员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解决方案,最后向读者反馈一种以上的可行解决方案,或给予无法解答的说明。这个过程其实与计算机检索颇为相似,只要将计算机检索中的计算机系统换成馆员的大脑信息系统,情况就一目了然了。与计算机一样,参考馆员同样是先借后还,读者先还后借。借还的分别是提问和解答。提问和解答都是经过大脑处理形成的信息组合。借还操作可以在当时当地完成,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借助网络进行。参考咨询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是,咨询双方除了时间,不会失去太多东西,而得到的是双方信息的总和。这是由信息的共享而不减少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咨询的过程是借还关系,而咨询的结果是信息的交流和增值。这种咨询借还模式是图书馆与读者借还关系的最高级形态。


  无论有偿服务或无偿服务,无论实体馆藏借阅服务还是检索或咨询的问答式服务,都可用借还关系来解释其运作过程。借还意识的分析表明,读者进入图书馆都有其索求的目标,比如图书、期刊、信息线索、事实数据、解决方案等等。读者需求是多层次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手段应该是全方位的。完整有序的印刷型馆藏、更新及时的数字型馆藏、经验丰富的参考馆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干净宽松的阅读环境等多方面的组合,一定能让读者将图书馆作为求知获息的首选。


  综上所述,馆员形成了保存意识就会自觉地关注馆藏的完整性与有序性;具有了借还意识就能积极主动地利用馆藏资源和自身知识服务读者。保存意识和借还意识的有机结合就是馆员图书馆意识,即在保持馆藏完整有序的基础上,不断为读者输出更多更好的文献和信息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 论馆员情报意识[J]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2.03


  [2] 徐恩元. 论社会的图书馆意识[J]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5.02


  [3] 张思辉. 图书馆意识论[J]图书馆学研究, 2008.02

胡丹
 馆员,图书馆,意识,nbsp,nbsp

扩展阅读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凉水的大锅里,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没有感到温度的慢慢升高,一直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随着水温逐渐增高,青蛙的游动渐趋缓慢。等到温度升得很高时,青蛙已变得非常

  作者:尧舜安详情


企业要有成本意识   2022.11.02

 现代企业中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很重要,但是同时不能缺乏成本意识。多大数量的销售要花费多少成本,成本率是上升还是下降等等,必须经常装在大脑里。  当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对手拥挤,顾客争夺战激烈,如果不是十分

  作者:尧舜安详情


  8月18日,刘翔因为脚跟伤痛实在难忍,万不得已地退出了比赛。在看到这一幕之前,当我看到其他运动员都一动不动地准备起跑的时候,而刘翔却还在起跑器上调整身姿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担心。  当刘翔因伤痛退出

  作者:刘先明详情


在企业内部存在的长流水,长明灯,不是没有人发现,而是人们发现之后,没有人付出这举手之劳,关掉电源,关掉龙头。其原因在于,人性深处,长流水不用自己掏钱,长明灯由企业埋单,与自己不相关。所以,他们不会心痛

  作者:舒化鲁详情


民企,一个新生代的出现  柳传志已经成功地将挑子撂给了郭为与杨元庆,虽然在联想大厦里边仍有着柳传志经常的身影,但少帅们的两年表现已经可以让柳传志有足够的时间去打高尔夫。  学习改革者步鑫生之后,随着出

  作者:张韬详情


系列专题:营销人在路上  这是一个网络经济时代,一切都在瞬息万变,有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  这是一个竞争导向的时代,生存竞争将危及每个企业及每个人。  这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思考

  作者:李从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