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店打折的营销思考

 作者:管理网    710

 中国零售业革命有两条明显轨迹:一是业态的变化,二是促销手段的繁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两条轨迹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价格。业态的变化是经历了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折扣商店等形式,其商品价格是逐渐降低的过程;促销手段的繁衍是经历了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优惠券,直至这几年的打折热潮,直接触及到价格这根敏感的神经。

对于商家频繁运用打折策略,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评价:一部分认为价格战是低层次竞争,极易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另一部分认为价格战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本质上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专家的争论并未影响商场打折的频度与幅度,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营销层面的思考。

一、打折:有效的促销手段

打折意为降低商品价格,是价格策略的一种运用。商家运用不运用这一策略,取决于竞争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的竞争定位。

世界第一大零售集团沃尔玛,1999年实现销售额1660亿美元,已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第2位。其成功的核心是奉行“天天低价”的策略,通过总成本领先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天天低价”意味着天天打折。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价格也是营销组合中最灵活的因素,它与产品特征和承诺渠道不同,它的变化是异常迅速的。”这样,就使价格策略成为应付竞争者变化及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商家产品过剩时、市场份额下降时或成本降低时,都可能启动降价手段。

打折现象屡见不鲜,除上述价格策略本身的灵活性特点外,还与竞争者策略和消费者偏好有关。

1、商场必须对竞争对手的打折行动做出反应,通常的做法是跟进降价。因为现今商场经营的商品是大同小异的。“在一个同质的产品市场中,这种降价情况是实在的,企业如果不跟进降价,大多数买者将到价格最低的竞争者那里去购买。(它将丧失一定的市场份额,因为它没反应,人们没必要花高价去买同样的产品。)”在当今中国商场视销售额高于利润的机制条件下,更是如此。

2、商场必须赢得一定数量的顾客,通常的做法也要打折。消费者很容易因为找到更廉价的商品而动摇品牌、店牌忠诚度。因此,降价促销常会迅速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吸引蜂涌而至的顾客。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下,总有大量的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十分敏感,他们根据商品特性与成本的比值来评估购买值不值,对价格要求十分苛刻,有计划地购买商品。降价活动能汇集人流、产生轰动,最容易吸引感性购买者,正是由于他们购物的随机性,遇到降价机会,会产生“拣便宜”的心理,因此往往超出自己实际需要进行超量购买。降价促销成为大量消费者接受或者说难以抵制的诱惑,世界上许多百货商店定期举办降价打折活动,其效果是惊人的。

英国伦敦哈罗德百货商店将每年的两次大降价视为生命线。该店在1981年1月大降价的第1天,顾客竟达30万人,9小时营业额超过500万英镑。

无论舆论如何评说,事实证明,打折者无罪,降价促销非常有效
 打折 商店 思考 营销 关于

扩展阅读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