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多重考验

 作者:阮晓东    22

  核电重启


  我国的核电建设在2007~2010年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每年上马七八座核电站,以至于很多核电设备都供不应求。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为了安全起见,我国暂停了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经过一年半的停顿后,中国近期决定重启核电建设。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两个规划显示出我国在规划中非常谨慎,根据安排,“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此外,还要求“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


  不得不说,这样的计划充分考虑到了中国核电工业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根据2011年3月至12月环保部开展的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果,我国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并存,安全管理有一定难度,此外在运行和在建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核电设施关系到地区的安全稳定,在建设节奏上要“合理把握”、“稳步推进”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制约中国核电大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安全问题还有核废料处理难题。2012年10月16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国务院批复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根据此规划,“十二五”期间核安全及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投资需求约798亿元。此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地都已纷纷宣布了当地的核电规划。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的意见,“国外科学界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欧美的诸多内陆核电站经过多年实践后已经遇到冷却水的难题,已经认识到内陆核电是没有前景的方向”。所以我国虽然重新开启了核电建设,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估计内陆核电基本不会再提上日程。


  另外,核电行业的订单在未来也不会有大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在核电规划白皮书中2015年核电装机量为4000万千瓦,现在已运行的为1300万千瓦,在建为3100万千瓦,还有规划中的3300万千瓦,全部加起来已经超过了7000万千瓦。在这7000万千瓦中已经招标的机组是5500~6000万千瓦,所以未来招标会非常少。而就目前的开工情况看,只有12月4日,国家核安全局下发了《关于批准颁发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造许可证的通知》。而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是全球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性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也是“十二五”我国获批的第一个核电项目。


  页岩气革命


  页岩气是什么,大多数人在2011年并不知道。而在2012年,这个词汇迅速火热起来,并引起了A股市场相关股票几次涨停。这种被束缚在致密的、几乎没有孔隙和裂缝的页岩中的可燃性气体,凭借着清洁和廉价将有望接过曾经在煤炭和石油手中的权杖,成为未来新的基础能源,从而对全球能源价格造成深远影响。


  究竟页岩气会不会引起中国的新能源革命,目前还无法下定论。但对美国来说,页岩气确实引起了能源结构的剧变。上世纪90年代后期,页岩气在美国率先实现商业化、规模化。2005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仅196亿立方米,随后6年则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已经达到172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高达43.1%。据IEA预测,至2016年美国将成为LNG净出口国,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但在中国情况则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是技术难度。我国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区),但中国的埋藏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地层,埋藏深度在3000~6000米之间,普遍比美国深1000~2000米。页岩气采收率比常规天然气低,仅为5%~60%,而常规天然气采收率在60%以上。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巴涅特页岩气实验室通过融合水平钻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实现了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大大降低了单位开采成本。而在中国,相关技术还在实验之中。虽然我国早在2009年就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意在勘探开采和顺利产气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但任何技术都不是免费的。目前亟需的水平井分段多级压裂工艺技术及配套工具仍需要引进和评价,页岩气压裂裂缝延伸规律、压裂规模优选、产量预测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数据,利用微地震监测压裂效果的检测设备、施工技术和评价方法在中国也刚刚起步。此外,中国南方扬子地台寒武系和志留系海相页岩经历了多次且剧烈的构造运动,中国复杂的地质状况也决定了相关技术难度更大。


  其次,页岩气项目有污染地下水的风险。目前商业化的项目主要应用严重依赖水资源的水平井压裂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的项目一次蓄水量需要至少2万立方水,需要用几百吨化学药剂。目前已经证实页岩气水压裂技术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我国页岩气资源大部分分布于交通和水源受限的南方页岩区,所以当地水资源的保护和消耗则成为目前普遍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


  此外,页岩气项目在中国刚刚起步。虽然《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在2012年4月份出台,政府制定了页岩气补贴政策等相应鼓励措施。此外2012年11月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2012~2015年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但根据现有的财税、补贴政策,民营企业难以在页岩气项目上有作为。原因很简单,中石油、中石化油气矿业权区域内占据了当前66%的页岩气区块,而这些需要国土资源部与中石油、中石化和地方政策协调。在进行的两轮页岩气招标中,第一轮招标采取邀标制,受邀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矿这四家具有油气勘探开采资质的中央企业,以及中联煤层气、河南煤层气两家国有企业。第二轮招标虽然对民营企业打开大门,但19家中标企业中,17家为国资委直属企业或地方国企,仅有两家为民企。


  最后,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虽然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并且国家对页岩气开发的支持态度非常明确,允许多种投资主体平等进入页岩气领域,但专业人士已经表达出这样的担忧,即目前中国页岩气开发成本还较高。按照目前天然气价格,以日产量为10000立方米算,一年的收入约500万,而一口气井开发成本则需要上亿元。国土部要求页岩气开发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但实际需求的资金则要远高于这一数额。以一个1000平方公里的区块为例,要实现循环滚动开发,至少需要10亿元人民币,开发结束后要进行商业化生产则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如果初始投资为3亿元,大概要60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政府不补贴,页岩气开发只能亏损。目前我国试验区效果较好的四川威远页岩气井日产量能达到10000立方左右,但依然不能盈利。所以说在未来几年,页岩气开发会得到社会和更多企业的重视,但还需要后续相关的财税、补贴等扶持政策的扶持。比如说页岩气的开采要以国家储量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探明储量为依据来编制开发方案,但目前我国现在没有自己的单井产量衰减曲线,没有页岩气探明储量计算规范。此外,商业化开采页岩气还需要建设管网系统,集气站、加压站、清管站等地面工程设施,辅助的管道建设、公路铁路等设施也需要建立。而目前,这一切都刚刚开始。而如果这一切都解决了,那么中国的页岩气革命也就指日可待了。

阮晓东
 新能源,多重,考验,nbsp,nbsp

扩展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笔者在目前扑朔迷离的“南周事件”中还没有感觉到任何来自官方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精神。坦率的说,笔者是南周事件的局外人,早年大概是1998---2003期间是南方周末忠实的读者,后

  作者:金久皓详情


系列专题:营销人在路上人生的大多时刻,波澜不惊,可以勾起回忆的也就是些许片段而已。成功人士的回忆录,浓缩后的精华版本,撇去了絮絮叨叨的琐碎,只保留撼动人心的瞬间。叶敦明觉得,电影是人生与艺术的精髓,从

  作者:叶敦明详情


要交这个费那个费,做一档促销真的不便宜,如果促销随着档期的结束就结束了,那这个促销投入的性价比就很不划算。促销的本意虽是促进销售,但厂商通过促销所获得的价值却绝非销量提升这一种,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来看

  作者:黄静详情


 因为要完成一个安全文化咨询项目,本人目前正在山东金洲矿业集团调研、感悟矿山企业的安全文化,也就对企业安全文化问题比较感兴趣。2006年9月28日晚上,在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招待所的房间里看完中央电视台一

  作者:刘先明详情


——为绿色产业插上技术的翅膀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在可再生资源的每一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新技术、新专利层出不穷。然而这些专利技术从生产直到大众的认可、

  作者:彭琰详情


——向可再生资源淘金奥巴马新政中准备向清洁能源产业的私人机构予以战略性的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以促进替代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并且,碳排放税收的收益也用于补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2012年,美国

  作者:彭琰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