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出口 让粮油涨价两难变两全

 作者:王吉绯    142

近两个月来,一股强劲的粮油涨价风潮迅速波及到全国各个城市。这一轮涨价无论从涨幅上还是波及的地域范围,都属于近年来少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北京市粮食市场时说:“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合理,使农民得到实惠;要保护消费者利益、搞好调控,保持粮价基本稳定;要对低保户和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照顾。”

真是两难啊!粮油是生活必须品,其价格上涨往往成为通胀的信号,会引起很多连锁反应。即使抛开这些宏观问题,单纯地从微观角度来讲,粮油涨价,很多贫困人口如低保人员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控制粮油涨价,倒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没有出口,农民增收又出现问题了。

为平抑不断上涨的小麦价格,国家粮食局连续以竞拍的方式抛售国储粮。据报道,截至12月14日,国家已抛出小麦400万吨左右。但这毕竟是应急的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假如长期为粮油涨价埋单,存在很大的实际困难。怎么办?

其实这个两难悖论最核心的根本问题是粮油价格体系扁平,优质不优价,价格结构不合理。不仅是粮油,以粮油为基础的农产品,都是如此。

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基本上是看这西红柿个儿多大,皮多红,多老或多嫩等等,无非如此。单纯靠外观和口感来评价农产品的好与坏。更有甚者,买黑木耳不能买黑的,很可能那是加了色素的。买银耳不能买白的,很可能那是用硫黄漂白的。不管黑木耳还是银耳,都得买灰的,因为那个是比较天然的。

如果我们只能靠我们的感官来判断农产品的好坏——其实是无法判断好坏的——农产品的价格只能是扁平的。这家的西红柿和那家的西红柿的价格差别是不大的,也就是每公斤两块五和每公斤两块三的区别。甚至我们的全国报价,也只有区域差别,没有大的价格差别。当然我们也有一等品之类的概念,但是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呢?还是按个头大小、外观色泽、口感好坏来分辨的。我们没有一个内在的检验体系和标准。没有标准造成的恶果就是优质不优价。想买优质农产品的人买不到,而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想买普通农产品的人,要和想买优质的人承受一样扁平的价格。价格结构不存在,根本谈不上合理不合理。

所以,要改变这种价格体系,做结构性调整,让同一种农产品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市场价格。规模需求理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引进标准、模拟出口”。

首先,建立金字塔式的多层次价格体系,实施系列的检验标准,分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我们现在常常讨论的问题是很多农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比如“陈化粮”、“地沟油”、“工业盐”、“瘦肉精”等,里面甚至放了能致人死亡的砷、汞等毒物。实际上国家标准应该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在这之上应该有商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还可以有很多种标准。

去年5月29号,日本搞了一个肯定列表,那是把中国农产品拒之门外的一个标准壁垒。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洋为中用”呢?反正又不用交专利费,引进标准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引进这些国际标准作为商业标准。

这个标准是检验标准不是生产标准。生产标准的引进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链、运输链过长,即使你有了标准和流程,也没有办法进行好的监督和监控。但是在进入到流通市场末端的时候,用一个多层次的商业标准来检查、检验,就可以解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的问题,我们把农产品分类,分成优质的和普通的,当然这个普通不等于劣质,要达到国家标准。比如说一个玻璃杯,国家标准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以保障热水倒进去不会碎了,但是一个企业要卖一个杯子,要想卖得贵,应该可以做到扔到地上不碎。如果你做不到扔到地上不碎,那么至少要保障热水倒进去不会碎,更不能拿手一捏就破了。

第二,用市场引导农民生产优价的优质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商务部薄熙来部长讲到,农民增收不在生产环节,重在流通环节。不是说不管生产环节了,而是用流动环节和标准体系来对我们农产品进行分类。有了标准和区分以后,优质产品当然是金字塔顶部,评价标准是这个产品是否低残留、是否健康、是否安全、是否环保等等。低残留的、安全的农产品高价,未达到商业标准但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普通农产品低价。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原来西红柿只能卖每公斤两块三,假如真的能通过欧盟的检验关,在中国市场销售,你可以卖每公斤15块钱,因为出口到欧盟本来就能卖到这个价钱。

第三,模拟出口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降低农产品出口依赖。

这一点事关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发达国家带着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扩张的时候,需要做出一些让步和忍让,但是有一件事情绝不让步,就是农产品问题。外国人会持续地挤压我们的农产品出口,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限制我们的出口。当那些农民的农产品不能出口的时候,他能把这些产品卖给内需市场吗?不行。出口的时候可能是每公斤10块钱的大葱,在国内大概只卖两块五,即使它外观再好最多卖三块。那怎么办呢?他只能退潮,不再用严控的标准来控制了。也就是说把科技含量降低,安全性降低,多加农药增加残留。这就需要模拟出口。模拟出口等于模拟一个海关,生产的人要按照出口标准来组织生产。

第四,培养高附加值农业,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并重,避免丰产不丰收。

农产品出口一般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外贸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农民把海外市场的需求搜集回来,再以订单方式将需求信息反馈过来,具体指导农民的生产。我们现在也需要类似外贸公司一样的搜集内需的公司,把需求搜集完成并分类清楚,再把“规模内需”像“规模外需”那样配置给农民。不过,出口时的定单是按船来计算的,比如运玉米最小的船是两万吨,通常使用二十万吨的,这二十万吨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把一个县的玉米就给收了。

这么大量的定单转向内销,匹配给千家万户,的确不容易。但是我们内需对于安全的农产品,对于绿色的农产品,有没有需求呢?别的我不敢说,但是这一点上我相信所有人都认同。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找出二三十万个家庭,宁愿出贵五倍甚至更高的价钱来购买自己家吃的安全的蔬菜、肉、米、油,我相信是会找到的。你家吃的西红柿比市场贵五倍,但是它达到了美国标准。如同你穿的衣服,国产和国际名牌就差五倍、十倍啊。只有搜集到“规模内需”,才能培养高附加值农业,使得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并重,彻底避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第五,政府鼓励优质优价,同时控制普通粮油的基准价格,以高养低。

如果我们的粮油价格体系是金字塔的,顶层的价格无论怎么涨,政府都不用管的。欧盟标准菜比正常的菜贵十倍还是二十倍还是贵五十倍,都不用管。北京赛特里面卖一听进口的小可乐,要12块钱,政府怎么不管啊?老百姓怎么不急啊?因为愿者上钩,愿意买的人就买吧。政府只要关注最底层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这些粮油价格就可以了,某些高端产品通过市场方式,可以涨得很高,我们把基本价格控制住就够了。如果基准粮油还涨价,因为操作面小了,我们完全可以用现有的抛出储备粮、加大财政补贴、限制价格等办法来解决。

通过“引进标准、模拟出口”方式,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保证了农民增收,两难变两全,何乐而不为呢?

越过钱眼看粮油涨价

昨晚碰见一位老朋友,因为写博客的缘故,我像初次执行采访任务的记者一样,问了他一句废话,你对最近的粮油涨价有什么感觉?怕不怕?他开玩笑似地说,不怕涨价,怕的是付出了优价却买不到优质的东西。

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半天,到底什么样子的农产品才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呢?

当你走进超市拿起菜篮子挑选生鲜的时候,你用什么作为评价依据?无非是米粒大不大,黄瓜嫩不嫩,茄子老不老,西红柿红不红,苹果甜不甜,诸如此类,完全以外观和口感为评价依据。最多再加一个产地因素,东北大米、山东大葱、山西老陈醋等等,都是特产,好东西。这和几千年前封建社会集市上的赶集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恐怕不但没有评价标准的进步,反而多了一层食品安全的顾虑。

国家关于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方面标准和法规,本来应该是强制性的最低标准,现在却被当作最高标准来执行。由于农产品产业链相当长,从食品的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一直到存储、运输,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容易引出大问题,监管难度的确很大。尽管已经推出了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并使用相关标志,但是它们主要针对的是农产品生产领域。

规模需求理论推荐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死守住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关。在跟消费者见面之前,依据一个标准体系,进行内在的严格检验,并且检验结果要快速、准确。这个标准体系要解决两件事。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准底线,不达标拒绝进入市场。一个是与国际接轨,引进更高的国际标准作为商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使农产品区分为多个层次。标准不扁平,就可以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助于农民增收。多层次的农产品,又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引进标准、模拟出口,消费者的“点菜”指南。

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

在百度里分别搜索有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新闻标题,截至第38页,关于前者的“最早”的那条新闻,在2004年2月25日,后者则是2006年11月17日。可见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焦点,已经渐渐从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过渡到个人层面的“食品安全”。这个转变非常耐人寻味。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因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用占世界10.2%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19.1%的谷物。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

我国粮食生产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我国已是世界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在坚持粮食安全战略的同时,我们还要讲食品安全,从过去单一强调粮食产量发展到现在数量与质量并重。

这种粮食生产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模式,将把现有的检验标准体系和价格体系由扁平化转化为多层次的金字塔型。这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保证基本的食品质量的基础上,人们新增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高质量的农产品也能够因此卖到相对高的价格,有利于农民增收。
 两难 两全 粮油 涨价 模拟 出口

扩展阅读

  地板门店的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门店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提高门店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终端形象,对于地板门店的终端培训来说,除了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常见的讲授式培训之外,更多的需要的就是能够充分的产生

  作者:崔学良详情


随着WTO的临近和外贸出口权的进一步放开,国内的中小企业纷纷开始出口业务的拓展,但大多随意性比较强。那么,如何顺利走好厂家出口第一步呢,这里我们总结出一篇文章《厂家出口第一步 计划、选择与评估》出口的

  作者:刘涛详情


一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转眼间带动经济危机席转全球,中国的传统OEM加工制造业在这场来势凶猛的危机寒流中饱受摧残,真可谓遭遇了毁灭性的一击。其实,长期来中国OEM加工产业的畸形发展

  作者:王友明详情


承上期话题,有必要就OEM产生机理做一个简单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理论也非常多,既有国际管理界大师迈克尔amp;#8226;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彭罗斯( Penrose)的资源基础论,也有近阶段发展起来

  作者:王友明详情


承上期话题,在知晓OEM产生机理的前提下,我们可进一步对OEM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因素做一些简单分析。影响OEM企业升级转向OBM的因素,可以从企业所处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运用PEST模型

  作者:王友明详情


承上期话题,OEM企业转型升级因素除了上篇博客中说到“激烈竞争的结果——OEM企业的最终目标必须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BM”,还应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家创业精神以及下篇博客中将要谈到的OE

  作者:王友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