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滞胀风险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作者:黄小鹏 317
次贷危机和房价下跌已严重拖慢美国经济增长,并且一时没有回升的迹象,但通胀并没有随着经济下滑而下行,反而继续向上,这一反常现象是否意味着1970年代的滞胀幽灵再次重回人间?从我国最近形势看,人们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随着年后的新一轮工资重定,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这是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太久的必然结果。我们似已错过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但现在采取行动,果断控制货币仍未为晚矣。
美国经济逼近滞胀边缘
如果说去年次贷危机只是加剧了人们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谈论滞胀还显得有些杞人忧天的话,那么进入2008年后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则显示,滞胀的风险已成为日益逼近的事实。
日前美国公布的CPI和PPI数据均显示通胀形势远较预期严重。1月份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上升0.4%和0.2%,按年率分别上升了4.3%和2.5%;而PPI和核心PPI的环比则分别上涨了1%和0.4%。
上述数据不仅数值显得过高,而且在近些年来十分少见,因此引起了美国舆论的高度关注。自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饱受滞胀折磨以来,人们已将近30年时间不知滞胀为何物。经历过长时间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女孩经济”后,当年滞胀时期经济学家所编制的带有嘲讽戏谑意味的“痛苦指数”(通胀率加失业率)已早就为人们所遗忘。此次次贷危机和房价下跌已严重拖慢美国经济增长,并且一时没有回升的迹象,但通胀并没有随着经济下滑而下行,反而继续向上,这一反常的现象是否意味着1970年代的滞胀幽灵再次重回人间呢?
尽管从严格的统计标准来看,尚无证据表明美国经济已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目前的通胀形势也够不上“恶性”,但低增长和高通胀这一可怕的组合在美国的出现已无可怀疑,滞胀已经超越衰退或通胀的单一风险成为美国经济头号风险也已是不争之事实。那么,滞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对全球的货币决策者又意味着什么呢?
宽松货币是滞胀之根
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上看,通胀是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的产物,它与衰退断然不会同时出现。但1970年代,这两个恶魔又确实出现在英国和美国,进而肆虐了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此,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是,由石油供给突然中断引起的油价成倍上升,是引起滞胀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来自供给面的严重负向冲击,导致了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通胀和停滞并存的局面。
但在货币主义宗师弗里德曼看来,这种现象只解释了表面。弗里德曼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幅度放松货币以应对负向供给冲击的错误决策才是滞胀的根本原因。他还列举日本和西德的例子,证明了如果严守货币量,则供给冲击对物价只能产生一次性影响,而不会演化成通货膨胀,例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通胀率高达25%-30%,但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的通胀率仅5%,美国等国家则对石油涨价引起的失业问题作出反应,迅速地放松了货币,因而导致出现滞胀。
诚然,物价回落常常会滞后于GDP的回落,目前美国出现的低增长和高通胀共生的现象,如果证明是物价滞后效应的话,则一切OK,美联储也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但令笔者担忧的是,目前的经济减速与通胀并存的局面正是格林斯潘时代过于宽松货币政策留下的后遗症,需要的是痛苦而强有力的紧缩,特别是考虑到大型经济体对上游能源和资源价格的影响力,只要抵制住放松货币的诱惑,滞胀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毕竟这一轮(战后第四次)石油价格飙升纯然由需求拉动,并不是供应突然中断引起的,货币当局面对的局面比1970年代要简单得多,也宽松得多。
但在全球化加深所形成的资源价格同向波动性与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之间的矛盾之下,美联储能抵制住诱惑,不将经济增长目标置于物价稳定目标之前吗?如果不能,滞胀很可能难以避免。伯南克在上任之前极力鼓吹通胀目标制,宣扬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好处,如今大权在握,再也不唱老曲儿了,他是否已由一个单纯而敢于直言的学者,悄悄转变为一个圆滑的善于迎合政治需要的政客?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果断行动 犹未为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过两轮比较大的通胀和一轮中等程度的通缩,但幸运的是, “滞胀”对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并且在可以想象的未来,统计学意义上的滞胀也不会发生在中国。但在持续了三四年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女孩经济”之后,高通胀已不期而至,并且伴随着GDP的回落。在增速回落通胀上升这一局势面前,该怎么办?
从最近的形势看,人们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随着年后的新一轮工资重定,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这是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太久的必然结果。我们似已错过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但现在采取行动,果断控制货币(数量工具和利率工具皆可,关键是力度要足够)仍未为晚矣。不过,在采取相关的行动之前,有若干教训需要记取。
教训一,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最高目标。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也是上百年来各国货币政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原则在没有取得明确的法律地位之前,货币当局的意志至关重要。
“快骑自行车理论”说起来很讨巧,但实际上祸害无穷,历史上的教训也比比皆是。这一理论的信徒太多,稳定物价,首先就是要清除它的影响。
教训二,不可错误僵化看待核心CPI。一般而言,除去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更能准确地反映总需求状况,因而被大多数央行作为观察的主要目标,但目前的形势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绝大部分反映的是总需求的过热,供给冲击因素反在其次,并且被核心CPI排除在外的食品和能源早已显示出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抱残守缺,死扣书本,以“结构性通胀”应付一下,麻痹大意,怎能看准病因?
教训三,对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要有前瞻性。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渠道复杂,且有相当大的滞后性,此轮物价上涨,有多少成分与房价上涨所引发的过度投资相关,值得细细分析。
教训四,在输入型通胀面前不应无所作为。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性质,众说纷纭,五花八门,输入型通胀说即其一。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外部的价格输入,如果以此作为借口,或无所作为,或下错药,后果堪忧。
美国经济逼近滞胀边缘
如果说去年次贷危机只是加剧了人们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谈论滞胀还显得有些杞人忧天的话,那么进入2008年后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则显示,滞胀的风险已成为日益逼近的事实。
日前美国公布的CPI和PPI数据均显示通胀形势远较预期严重。1月份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上升0.4%和0.2%,按年率分别上升了4.3%和2.5%;而PPI和核心PPI的环比则分别上涨了1%和0.4%。
上述数据不仅数值显得过高,而且在近些年来十分少见,因此引起了美国舆论的高度关注。自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饱受滞胀折磨以来,人们已将近30年时间不知滞胀为何物。经历过长时间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女孩经济”后,当年滞胀时期经济学家所编制的带有嘲讽戏谑意味的“痛苦指数”(通胀率加失业率)已早就为人们所遗忘。此次次贷危机和房价下跌已严重拖慢美国经济增长,并且一时没有回升的迹象,但通胀并没有随着经济下滑而下行,反而继续向上,这一反常的现象是否意味着1970年代的滞胀幽灵再次重回人间呢?
尽管从严格的统计标准来看,尚无证据表明美国经济已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目前的通胀形势也够不上“恶性”,但低增长和高通胀这一可怕的组合在美国的出现已无可怀疑,滞胀已经超越衰退或通胀的单一风险成为美国经济头号风险也已是不争之事实。那么,滞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对全球的货币决策者又意味着什么呢?
宽松货币是滞胀之根
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上看,通胀是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的产物,它与衰退断然不会同时出现。但1970年代,这两个恶魔又确实出现在英国和美国,进而肆虐了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此,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是,由石油供给突然中断引起的油价成倍上升,是引起滞胀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来自供给面的严重负向冲击,导致了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通胀和停滞并存的局面。
但在货币主义宗师弗里德曼看来,这种现象只解释了表面。弗里德曼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幅度放松货币以应对负向供给冲击的错误决策才是滞胀的根本原因。他还列举日本和西德的例子,证明了如果严守货币量,则供给冲击对物价只能产生一次性影响,而不会演化成通货膨胀,例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通胀率高达25%-30%,但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的通胀率仅5%,美国等国家则对石油涨价引起的失业问题作出反应,迅速地放松了货币,因而导致出现滞胀。
诚然,物价回落常常会滞后于GDP的回落,目前美国出现的低增长和高通胀共生的现象,如果证明是物价滞后效应的话,则一切OK,美联储也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但令笔者担忧的是,目前的经济减速与通胀并存的局面正是格林斯潘时代过于宽松货币政策留下的后遗症,需要的是痛苦而强有力的紧缩,特别是考虑到大型经济体对上游能源和资源价格的影响力,只要抵制住放松货币的诱惑,滞胀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毕竟这一轮(战后第四次)石油价格飙升纯然由需求拉动,并不是供应突然中断引起的,货币当局面对的局面比1970年代要简单得多,也宽松得多。
但在全球化加深所形成的资源价格同向波动性与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之间的矛盾之下,美联储能抵制住诱惑,不将经济增长目标置于物价稳定目标之前吗?如果不能,滞胀很可能难以避免。伯南克在上任之前极力鼓吹通胀目标制,宣扬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好处,如今大权在握,再也不唱老曲儿了,他是否已由一个单纯而敢于直言的学者,悄悄转变为一个圆滑的善于迎合政治需要的政客?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果断行动 犹未为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过两轮比较大的通胀和一轮中等程度的通缩,但幸运的是, “滞胀”对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并且在可以想象的未来,统计学意义上的滞胀也不会发生在中国。但在持续了三四年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女孩经济”之后,高通胀已不期而至,并且伴随着GDP的回落。在增速回落通胀上升这一局势面前,该怎么办?
从最近的形势看,人们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随着年后的新一轮工资重定,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这是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太久的必然结果。我们似已错过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但现在采取行动,果断控制货币(数量工具和利率工具皆可,关键是力度要足够)仍未为晚矣。不过,在采取相关的行动之前,有若干教训需要记取。
教训一,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最高目标。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也是上百年来各国货币政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原则在没有取得明确的法律地位之前,货币当局的意志至关重要。
“快骑自行车理论”说起来很讨巧,但实际上祸害无穷,历史上的教训也比比皆是。这一理论的信徒太多,稳定物价,首先就是要清除它的影响。
教训二,不可错误僵化看待核心CPI。一般而言,除去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更能准确地反映总需求状况,因而被大多数央行作为观察的主要目标,但目前的形势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绝大部分反映的是总需求的过热,供给冲击因素反在其次,并且被核心CPI排除在外的食品和能源早已显示出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抱残守缺,死扣书本,以“结构性通胀”应付一下,麻痹大意,怎能看准病因?
教训三,对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要有前瞻性。资产价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渠道复杂,且有相当大的滞后性,此轮物价上涨,有多少成分与房价上涨所引发的过度投资相关,值得细细分析。
教训四,在输入型通胀面前不应无所作为。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性质,众说纷纭,五花八门,输入型通胀说即其一。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外部的价格输入,如果以此作为借口,或无所作为,或下错药,后果堪忧。
对中 滞胀 警示 示意 风险 意义 中国
扩展阅读
中国教育培训业2012发展大趋势 2025.08.12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 2025.06.09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万物归移—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大趋 2025.02.18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2014年中国网络营销发展八大趋势 2025.02.18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盘点:移动支付 2025.02.18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我要发布需求,请点我!
黄小鹏的文章
管理文库分类
最新发布
- 1引进非酒类商品之前的 24
- 2网络营销惊喜无限源于 27
- 3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 22
- 4中华牙膏“相约星期兔 17
- 5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16
- 6资生堂网络营销之恋 14
- 7杰士邦日全食营销,雷 14
- 8兰蔻小黑瓶掀起全球基 18
- 9微博营销,微力炸弹震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