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悬空的思考
451
在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花巨资请国内外著名的咨询公司,为企业设计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方案,并轰轰烈烈地实施建设活动。数不清的企业高喊着企业文化的口号,向上级报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外宣传自己建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但是,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稍稍做一点调查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除了看得见的类似企业标识等所谓形象识别系统之外,这些企业以及员工队伍并没有多大变化。企业依然地在习惯了的轨道上运转着,花巨资和精力换来的所谓企业文化,不仅没有帮企业多大忙,反而成了企业的负担。
正如笔者在其他文章中说的,困扰企业多年的“中心”与“核心”两张皮尚未解决,又来了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了 “三江并流”现象。有人讽刺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是“装点了企业的脸,武装了领导的嘴,花了企业的钱,坏了企业的事,伤了员工的心”。
有其形无其实
调查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人通过学习,思想上认识了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是好东西,并坚信企业文化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神奇的作用。可一旦进入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企业人、财、物以及外部市场所发生的诸多情况的时候,却把企业文化忘到了九霄云外,而习惯地操起传统的管理手段。他们说企业文化是一回事儿,管理企业是一回事儿;说企业文化俨然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管理大师,进入管理角色却变成了过去曾经有过的家属工厂的车间主任。有人讽刺这样的企业领导是扛着激光导弹给人看,真打起仗来只会使弹弓。
在有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被列入日常工作序列,美其名曰“和业务工作一体化”。成立专业的企业文化主管部门,配备专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干部,撰写宏篇的建设纲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展开一系列典仪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好不热闹。他们可以开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拨专款组织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但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决策各种重大问题时,企业文化却成为另类,往往排不上这样的会议议程。
还有许多企业,哭着喊着建设企业文化,却不知道企业文化归谁管,而且谁也不愿意管。给行管部门行管部门不要,给企划部门企划部门往外推,推来推去最后多半放在党群或宣传部门,说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差不多,就兼管起来吧。有的干脆让工会来管,说反正都是文化活动,就一并抓起来吧。
自从企业文化来到中国,举国上下轰轰烈烈搞了二十多年。现如今企业文化都成了最时髦、最风行、最时尚的词汇。正是这个伟大的企业文化,在我们这里,参与其研究、咨询的学者、专家的队伍不能算少数;如饥似渴的盼望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企业不计其数;接受和实践企业文化理论,希望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成为百年基业的企业成千上万。可悲的是,二十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历史展示给我们的竟是令人如此忧伤的尴尬的现实。
普遍的思想懒惰浮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沦落到令人忧虑的尴尬的境地,根本问题在于企业文化理论认识和理解上的混乱。
计划经济使人们养成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作风,阻碍了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识,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仓促接受、导入,才使得企业文化的认识成为一个问题遗留至今。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只管按上级下达的计划完成产品生产就行了,市场纯粹就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竞争就更谈不上了,其余诸事用不着操心。在那样的体制下,几乎全国用一个脑子想问题,人们对任何问题似乎都不需要费脑筋,上边怎么说,下面就跟着怎么说,思想也就怎么想。久之,人们没有了深入思考、认识新事物、剖析新事物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懒惰浮躁,认识问题知其然而不愿知其所以然,缺乏深入事物内部仔细寻求客观规律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新生代的一批文化人在迎接企业文化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没对企业文化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而是凭着理论工作者和文化人对新理论新事物敏感的特质与热情,意识到企业文化不可估量的光明前景,便仓促上阵,翻译论著,热心推广。理论工作者和文化人过去同样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给他们留下同样的浮躁。
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被推下海的中国企业,突然面对陌生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冷峻的现实让企业领导人最先、最强烈的意识到,中国企业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经验。恰在此时,企业文化这位天使翩然而至。正在大海的风浪中游得精疲力竭的中国企业,如同遇上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立刻请回家供起来。于是乎,在新发迹的咨询专家们的推动下,编理念,立司训,定规范,建纲要,画LOGO,做旗帜,谱歌曲,外加统一服装,站队集合……有的甚至别出心裁地弄出了神圣的“宪法”和“宪章”,一时间热闹非凡。弄这些名堂的企业们虽然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也不知管用不管用,但仅凭那个热闹劲儿,仅凭其他企业投来的羡慕的眼光和爱凑热闹的社会媒体的喝彩,也自我解嘲地说:值!心里不禁得意洋洋。爱跟风爱面子爱虚荣的其他企业们,也把企业文化迎娶回家。就这样,由点到面,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渐渐成了气候,紧接着迅速向内地渗透,最后在全国蔓延开来。
以上种种现象,追根寻源,应当说还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及认识方法问题。那么,我们应当从何处着手呢?
首先应当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给企业文化一个正确的合理的定位,以避免把企业文化与文化娱乐、思想政治工作区别开来。其次应当从文化入手,阐述文化的性质与功能,特别应当阐述清楚文化与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说清楚文化为什么具有管理功能,文化是怎样发挥管理功能的。第三应当认真区分说的企业文化、考察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后二者,考察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需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为说明这两个问题,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经创造了两个概念。考察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叫企业的“原生文化”;根据企业的需要必须建设的企业文化叫企业的“愿景文化”。它们产生的背景、产生的原因、规范的对象、作用的阶段等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正视企业文化的认识问题,对于我们正确地运用文化手段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希望理论界和企业界,摈弃目前的浮躁,静下心来,消除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咨询上的复杂化、神秘化和商业化倾向,认真梳理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开展企业文化的再认识,明确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根本使命及基本任务,关照中国企业和企业员工队伍的现实,把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引领到健康、科学、有用的轨道。
扩展阅读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 2025.09.09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最近河南某周口妇产科医生因不堪长期被网暴而跳楼轻生。这一沉痛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执法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应该警惕。首先,要区分网络曝光和网络暴力。在由国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 2025.09.09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回应舆情为什么这么难?此次事件从最初女性当事人通过网络曝光(2023 年 10 月 11 日下午),到现在将近 2 年,武汉大学始终对事件缺乏回应。在 2024 年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2:舆情 2025.09.09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2:舆情应对不能坐等“上级安排”7月 31日晚,武汉大学校长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电话采访,回应舆情。校长能够公开回应,本来是好事,但却因一句“等上级的安排”,令舆论哗然,引发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性骚扰”事件思考1:舆论审判易 2025.09.09
武大“性骚扰”事件思考1:舆论审判易反噬,舆情应对须实事求是7 月 25 日,此前曾备受瞩目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终于迎来了一审判决: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
作者:沈志勇详情
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第258期食品企 2025.06.12
2025年6月5日—6月8日,姜上泉导师为6家食品企业的80多位经管人员赋能第258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4天2夜工作坊。6家食品企业由本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带领销售、技术、采购、生产、质量、财经
作者:姜上泉详情
企业的成功是设计出来的:从偶然到必然 2025.04.18
企业的成功是设计出来的:从偶然到必然的系统法则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在商业世界中,诺基亚的陨落与苹果的崛起形成了戏剧性对照:前者曾占据全球手机市场40份额却轰然倒塌,后者用一部
作者:王韵壹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重庆通报“中标85万 13
- 2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11
- 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9
- 4“青少年控烟”绍兴鲁 11
- 5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 14
- 6“警察深夜上门”频发 12
- 7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 10
- 8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 10
- 9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