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茅台的“中国式复兴”(2)

 作者:孙延元    332

但是,面对川酒的强势“逼宫”,贵为“国酒”的茅台当然坐不住了,落后就要挨打,“国酒”颜面何在。1998年后,茅台转变经营思想,主动出击走向市场,开始做营销、做广告,但运作的气势、策略等与川酒相比仍然要差得多。

中国白酒行业似乎总有一只时隐时现“看不见的手”在左右市场,有人说它是一种轮回,有人说它是一种螺旋式上升。1998年后的5年内,川酒抢尽风头,雄霸中华,又引领了中国整个白酒行业的复兴,带起了中国散落各处“酒都”“酒城”“酒镇”的井喷式繁荣,各地域特色的小酒厂、小品牌蜂拥而起。那几年,茅台镇系、泸州系、邛崃系、亳州古井镇系、宜宾系等,象黄蜂一样组团参加每年的糖酒会,甚至同一个地方包下几层楼,蔚为壮观,各种希奇古怪的“文化酒”漫天飞舞。

2003年后,“茅台镇系”因茅台镇的品牌价值和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始受到青睐,川酒的“浓香一片”开始淡化。其中,以小糊涂仙为主的二线“黔酒系”开始有意推广“茅台镇传世佳酿”的招牌,并在全国形成一阵风潮,因“茅台酒”带动的茅台镇资源开始正式释放。

白酒行业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正象《大国崛起》中解说的那句“一只看不见的手和一只看得见的手”,是科技,是文化还是制度的创新?

笔者以为,茅台觉醒并推动变革开放、走向市场的首要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外部白酒环境的竞争变化,茅台不会转变思想进而“大道行思”,是外部环境逼迫茅台走出“计划+批条”的经营状态。但是,茅台又靠什么赢得走出后的复兴和崛起,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研究和思考,笔者以为,是“技术”和“文化”这两只“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形成茅台的“双核心”竞争力。“双核心”是目前和以后茅台品牌发生“核裂变”的坚实基础,是茅台的DNA 基因。“双核心”的继承和创新程度,将决定茅台领先行业、走向世界的速度和广度。
其实不难看出,没有茅台的酱香型、神秘配方、酿造工艺、千年窖池、地域风水等,就没有它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也没有茅台技艺创新的源泉。所以,独特的技艺是茅台品牌发生核裂变的资本和内因,否则,不会有茅台“年份酒”的严重缺货现象。有业内人士曾对茅台调查后分析认为:许多消费者买茅台酒即饮的很少,绝大部分用来办事送礼,有一部分放在家贮存起来,当做收藏品,认为茅台酒会越放越香,不会贬值,这是一种消费者的自愿消费现象。茅台“年份酒”的脱销应该说是一种市场需求和品牌释放。而对于其他品牌的“年份酒”,大多是想借年份酒提升品牌价值,并创造一种市场杀伤力很强的高端产品,消费者大多对非茅台的年份酒持平淡的看法,认为“年份酒”只不过是一种新产品而已。

科技决定产品“竞争形态”,文化决定品牌“意识形态”。茅台的真正复兴在于“国门”打开后的长线较量,当行业环境极大开放后,大家又在一个同平台上竞争,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后劲便体现在“科技力”和“文化力”上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台的复兴崛起是一种必然。但是,茅台为什么又总是行动迟缓,营销落后呢? 其实,茅台的“国酒”帽子既是如来佛头上的“佛光普照”,金光四射,成就了茅台的“如来金身”,带来既有的巨大财富。同时,“国酒”帽子(国酒文化)也是茅台创新乏力、行动迟缓、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的根源。
茅台的“国酒”桂冠之累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使茅台时不时留恋或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政治情结”,它遮蔽了许多市场经济的真相。

“国酒”桂冠之累—游离在政治和市场边缘

“国酒茅台”的“伟大复兴”非常符合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中国式的复兴崛起,符合国情。茅台是背负太多的文化盛名,厚积薄发,走向一条市场经济之路的 。

 中国式 国酒 茅台 复兴 中国

扩展阅读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主编单位:人民大学新传媒网络舆情技术实验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新媒体领军学院专家顾问:何加正 人民网原总裁、新传媒产业联盟主席王斌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新传媒网总裁喻国明中国人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