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的羁绊

 297

薛兆丰

  在美国读书,遇到不少好老师。我经常想,为什么教育难以电子化和网络化?如果用视频直播各大学校的课堂内容,让世界各地的学子,不论远近、不论贫富、不论老幼,都可以收看或下载,岂不是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的教育面貌?

  其实这个想法从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了。环顾四周,没有什么不能数字化、不能在顷刻间与身处天涯海角的朋友共享的了。今天一个典型的美国孩子,在醒着的每个小时内,都少不了要打游戏、听音乐、打电话、发短信、传照片。中国的许多孩子,状况与美国的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不把更多教育内容填充到这些电子化的影音设备中,让孩子们多接受一点有意义的内容,缩短一下越来越长的教育周期,节省一点父母辛苦积攒的教育经费,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效益呢?

  我的答案是:教育的本质不允许、教育者们更不乐意这么做。教育有两个并列的功能,一是教人读书识字,即“传道授业”的功能;二是将人分等,即“论学历排辈分”的功能。将教育这样一分为二地看,能说清楚很多看似无法理解的现象。

  其中“传道授业”的功能,本来是很容易完成的。现代社会,分工细密。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有多少是初中阶段以前无法掌握的?即使有,也很少。据经济学家科普兰(B. Caplan)估计,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假如从事教学,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将有20%用得上;否则,用得上的就不足5%。

  我自己经历过各种考试,往往是为了获得资格,去学习一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内容。但回过头看,难道那些考不过的朋友,就学不懂我有资格去学的“高级内容”吗?出于虚荣,我或许应该说“是”;但实话实说,我还真没见过那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学问。

  在美国,考驾照之前是不需到政府指定的驾驶学校学习的。谁都可以做你的教练、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去考试。那么,我们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能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把哈佛和耶鲁的课程全部上网,让世界各地的学生,好像音乐一样挑选下载,最后只要通过考试就颁发相同的文凭?不是技术上不能,而是人为的不能。

  事实上,美国各大学、各系别教授的课程,现在基本上都能在网上找到;各校所采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惊人地相似;一个30人以上的课堂,与3000人以上的课堂,也并没有性质上的区别;而批改作业和考卷的人,也往往是当助教的高年级学生,成本并不高。究竟是什么阻止了一个身在甘肃或海南岛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哈佛或耶鲁的课程?

  那是因为世上的所谓“学问”,能最终能学以致用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多得学上20年才能出来找工作;也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整个教育事业,除了初中以前的读书、识字、算术外,其它更高级部分的主要作用,其实只是一场无止境的游戏,让学生在追求“标签”(即文凭)的过程中向教育者尽量付费。为了保障这场游戏顺利延续,就得想方设法把本来已经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变得困难起来。

  是的,科研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周期必须如此漫长。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的起飞并不需要漫长的教育作基础;而恰恰相反的是,只有当经济发展起来后,人们在教育上的“消费”才随之跟进。这就是说,教育与其说是促进生产力的“投资”,还不如说是生产力得到促进后才带来的“消费”。通信成本的急跌,将有助于揭示教育的性质。

 数字化 羁绊 数字 教育

扩展阅读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企业设计:流程再造是数字化转型的手术刀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数字化转型从流程再造开始的原因在于,流程是企业的核心骨架,直接影响效率、协作和数据质量。以下是关键原因及其逻辑:1.

  作者:王韵壹详情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什么难?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中小企业转型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复杂问题,其背后涉及内外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关键原因是:一、 资源瓶颈资金短缺 多数中小企业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并非单纯引入技术工具,而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实现从战略到执行的全方位变革。其核心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和创新业务流程,实现企业运营模式、管理模式、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全面升级,从而提升效率、创

  作者:王韵壹详情


在营销领域,数字一词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  对于未来的数字营销,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先生在刚刚落幕的Digital Asia Festival上,与《成功营销》分享了他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