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移动营销10大预言

 333

互联网和手机广告的增长。

5. HTML5与Apps大战的新赢家。我们已经多次谈到苹果公司的APP将在2013年达到顶峰,目前已经出现了增长减缓的趋势。虽然HTML5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应用服务和应用商店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整个手机销售市场。应用服务提供许多基本的功能服务,虽然没有及时或稳定的数据连接,但是它们具有更加优越的使用性能和关联性,这点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更具吸引力。实际上,应用服务针对具体的设备会限制市场渗透。因此,这就为各类实验提供了机会,从而导致应用服务在今后几年内使用率大大减少。

6. 地理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S er v i c e s)与增强实境(Au gme nte dReality)技术的“强强结合”,将成为未来手机市场的领先优势。使用内置GPS与数码指南针的手机激增,带动了一系列结合地理位置服务与现实增强技术的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增长。二者的结合,使得与用户有关的平面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图像的形式得到实时呈现,而这只需要你用手机拍照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使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消费变得更加有趣。这样明确的定位不仅会增加手机广告的预算,也会大大增加交易的数量。

7. 手机小额支付(Micropayment)的流行将使消费者实现从使用ATM卡到电子钱包消费。电子支付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也为所有的电子支付渠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些渠道中就包括了手机平台。在发展中国家,手机银行服务能够解决服务差距的问题,而这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手机支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快速完成交易。选择手机支付就不再需要借助信用卡读卡机,不再有账单,比起手写的方式更加安全。这就像是用户的电子钱包,即使在逛街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购买想要的东西。

8. 手机博客“重出江湖”。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先进且更具特色,它们正在逐步替代电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随着移动平板设备的引入,消费者的移动终端可为他们提供更快的上网速度以及连接速度,同时终端电池的寿命也更长。不少作者和博主已经开始使用手机写下他们的想法。这些移动设备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能够使用各种方式进行内容编辑和上传资料,所以它们很快成为了许多职业作家在旅行时写作的最佳选择,同时它们还为用户应用软件创造了新的机遇。

9.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广告将持续增长。预计截至2011年,全球超过85%的手机都会具有上网浏览的功能。随着智能机快速发展及其推出的优越的用户界面,更多的用户将会在手机上浏览常规网站,可以通过网站工具实现B2C的应用。更多的用户将在手机上浏览富媒体内容,这种方式对营销者而言将十分有用。

10. 手机也将加入3D热潮。今天,3D技术已经被纳入市场的每一项应用中。手机制造商也不会放过这个商机,印度的手机生产商Spice Mobility已经成功推出了一款3D手机。毋庸置疑,要想开发出一款先进的3D手机,手机制造商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但2011年手机市场上将会出现大量3D实验。3D技术将促进新内容和移动广告不断发展
 大预言 预言 营销 移动

扩展阅读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