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营销
作者:叶茂中 679
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机屏幕霸道的垄断着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的信息终端,单向输出着固定的节目,当然,也包括广告。一台春晚能把你捆在椅子上4个钟头不动弹,一期超女可以让诸多企业老板下了班第一时间赶回家。而现在呢?
屏幕!更多的屏幕!无处不在的屏幕!
晚八点档,三口之家,电视机屏幕始终高亮着,电视机前的受众回应如下:儿子手里拿着psp玩个不休,偶尔抽空看眼iphone刷新下微博转个两条评个三条;当爹的腿上放着笔记本电脑浏览当日股市复盘,手里拿着本kindle闲时看眼书;当妈的面前搁着ipad看新水浒传连播……总之,电视机在垄断的神坛上昏昏欲睡,却不知一众小喽?诘紫挛奚尴⒌木庾诺鬃?
一块块屏幕如同蝉翼刀,无声无息的将我们的生活切成满地碎片,再也拼不起来。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2》里曾形象的把未来人类比喻成“点墙的”,因为没有无处不在的虚拟屏幕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2010年之夏,央视五套的张斌说了这么一段话:
“究竟有多少人能从头到尾完整地看一场世界杯比赛呢?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把世界杯当成背景声,电视放着,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进球了,就过去看一眼慢动作回放。收视率高,只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夏天应该有世界杯。”
从“扫帚”到“吸尘器”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31页
“吸尘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泵制造部分真空,产生吸力并将地板或其他位置的灰尘吸起的装置。功能是吸尘及纸屑等干燥的细小物件。”——维基百科
先行致歉,以下比喻较简单粗暴,只因其生动形象之故,但绝无歧视消费者之嫌!
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一直以来都在扮演着清洁员的角色,以形形色色的广告为工具,做着收集聚合零散消费者注意力为己任,在一间尚算有限的媒体空间中做着勤勤勉勉的工作。一开始工作还相对简单,消费者相对集中好找,找到质量过得去的大扫帚,瞅准地方,哗啦哗啦的比划几下也就差不多。
慢慢的灰尘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好找,扫帚就不好使啦,多亏科技进步,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又忙不迭换上了吸尘器,在角落里、沙发下、电视后、门户网站首页、视频网站播放前后、商务楼电梯中、出租车后座屏幕上等等等等,一股脑狂吸一气再说。要说高科技毕竟比老扫帚好使,又这么将就了一段时间。
碎片化!碎片化!碎片化!
正如吸尘器取代了老扫帚,大家现在又慢慢发现,问题又出现了:
电费贵了:2010年电视媒体投放总金额超4500亿,到2011年,电视媒体投放费用平均上涨了40%。
灰尘多了:200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PV构成时发现,综合门户仅占20.4%的流量,而其他各种超过70 种的网站类型总流量占近80%。
功率降了:媒体碎片化使消费者对单个接触的行为变得更加迅速,转向更快,以往可能有半个小时与消费者沟通,在当中把握合适的节奏进行沟通,现在纷乱的场景选择下,只剩下30秒甚至只有3秒的时间。
广告主hold不住了,广告人却不能hold不住。
为什么是吸铁石?

扩展阅读
网络营销惊喜无限源于实践 2025.08.12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打造聚合落 2025.08.12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网络营销之恋 2025.08.12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杰士邦日全食营销,雷并快乐着! 2025.08.12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微博营销,微力炸弹震撼旅游业 2025.08.12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重庆通报“中标85万 6
- 2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5
- 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5
- 4“青少年控烟”绍兴鲁 8
- 5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 7
- 6“警察深夜上门”频发 8
- 7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 6
- 8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 8
- 9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