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无效的营销会议

 作者:刘仁宝    522

第二种会议:给营销会议附加太多非“营销”的内容。

    这样的营销会议里都有很多的内容,而且其中的部分内容是针对某一部分特定的工作人员,例如:有专门针对人事的、针对营运的、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销售的等等。由于会议的成本比较高,这类会议往往安排的很紧张,也没有进行分别的会议,而是自始至终都是在一个会议室里、所有的人在一起参加所有的会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对于很多营销组织来说,营销总部的分支机构人员少、分工不细致,因此参加这样大会议的人常是一两个人,都是主要的负责人,因此,基本上是所有的会议都要参加。

    尽管这样,这种营销会议的安排也是很不合理的,道理很明显:很多的会议内容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简直是毫不相干,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间来做点其他的事情呢?特别是不同类别的产品的营销团队,可能只要在一两个会议上集体参加即可,更多的会议内容应分开进行。

    对于营销分支机构一人多责、组织简单的情况,应当根据事情的紧要性来分时段单独进行会议安排,否则,紧张的会议安排回让很多的内容来不及消化,出现以下情况:

    1、压缩很多“非重要”(都是“销售”惹的祸:在营销的会议上,非营销的内容就是大家认为要压缩的)会议的时间,使得很多应当讲解很清楚的内容最后匆忙而过;一般性的问题常常就让大家看看提纲就过去了。甚至讲解者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准备资料。

    2、听讲者对于会议上不能讲得很清楚的内容,往往在会后又因其他会议的安排而没有时间去仔细询问。

    3、会议的组织者往往在会议以后把材料发给与会者,期望与会者在会后自己单独学习,如果不明白的地方,再电话里沟通。这个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会议之后,营销一线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到销售上,所以大家对于营销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忘记得差不多了。

    因此,营销的会议里一般不适合安排其他过多的内容,尤其是非营销内容的会议,最多还可以安排1-2个比较紧急、重要的内容。否则,不仅成本高居不下,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会议的效果。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中小型企业,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要给各地的分支机构做一次单独的“非营销”内容的会议,喜欢把那些非营销的内容装进营销会议的外套里,因此,不仅营销工作做的不好,连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处于混乱状态。

    第三种会议:年复一年,固定不变。

    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每次会议都是固定的作业方式:各地汇报工作-领导做工作要求-培训等;二是每次会议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好像是这些问题从来都得不到解决,需要从年头说到年底,从去年说到明年。

    改变会议的形式,现在比较简单了,此文不再赘述。

    对于营销会议的内容,分管营销的领导总是觉得自己的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要求要提出!——因为市场出现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

    但是,为什么说来说去还是那些问题?说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没有得到改善?这个事情需要回头来认真检讨。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是关键:

 三种 无效 会议 营销

扩展阅读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