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在改变中……
作者:李颖生 225
《挑战中国营销8大新难题》书序--后序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社长:李颖生
在中国近25年营销历程中听到“朱玉童”这个名字,恐怕还是从97年开始。他由一位生物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中国营销界的旗舰型风云人物,正是印证了“拼命三郎盒饭老总”绰号以及浮沉天地事,泪不轻弹,万马战尤酣的精神。
朱玉童作为“新营销”的倡导者以及新营销理论的传播者,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新营销理论的实践当中,为打造民族品牌流大汗、出大力,为企业创造倍速营销业绩四处奔波。如果说营销是“赢得竞争优势的艺术”,那么我认为朱玉童先生就是“赢得竞争优势的艺术家”。
中国25年的营销历程,风风雨雨,变化无常,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在变,国际环境在变,一切都在变化,当营销环境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一套营销体系已经接近失效,在原有体系上的改良和提高已经没有意义,必须寻找一套新的营销体系。对于营销来说,最主要的课题依然是“变革和创新”,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应变也必须深入。
由几年前的传统营销时代向品牌时代的过渡为企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腾飞,事到今日,企业又面临新的困境,广告促销战失效,渠道抢夺日益激烈,营销人员单打独斗等等这些营销观念显得陈旧、乏力。企业迫切需要新的变革,营销人员需要创新才能引领企业再次腾飞。本书中的一些理论的提出符合时宜,符合市场环境的需要,符合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新营销提出的“几大转变”,系统化的为企业从经营观念、战略规划、营销组织、品牌规划、终端渠道建设、增值服务、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洗心革面的转变。
营销人要变。营销老总要变,变化的核心是实现从营销人到经营者的升华。营销是龙头,经营是龙身,龙头不能与龙身脱节,营销老总不能再端着企业的“金饭碗”(已经开发出来的市场)向企业“乞讨”(继续让企业投入费用),而应该考虑如何让这些市场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了。营销老总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从以业绩为中心管理市场,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经营市场。大区经理要变,变化的核心是完成从业务人员到营销管理人员的转变。正像在企业实现“规模分摊成本”中曾经至关重要一样,在企业实现“结构产生效益”的努力中,大区经理依然举足轻重。大区经理履行新责任的关键,是从市场开发的组织者,转变为区域市场的管理者。业务人员也要变,变化的核心是从“单打独斗型”向组织“靠拢”。转变的关键,是学会理解公司的营销意图并积极地配合,而不再是简单地对上司的指令“照本宣科”。
人力资源理念要变。尽管营销个体的能力十分重要,但优秀营销人员毕竟是稀缺的,因此,如何通过优秀的组织和管理,让平凡的业务人员承担起企业的营销任务,要比单纯地解决人才问题更为现实。田忌赛马的故事和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队出线,就很能说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业务人员能力不足,而是企业中高层,尤其是高层营销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营销组织要变。许多企业已经完成了区域市场开发和区域生产能力布局,但营销组织仍然是高度集权——总部不像总部,无力承担战略管理重任;区域营销组织不像区域营销组织,缺乏权变能力。中国企业已经不乏向个人授权的意识和勇气,但依然缺乏向组织授权的意识和决心,或者换个角度说,缺乏向战略经营单位授权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区域市场的认识要变。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即使是那些强势品牌的强势市场,地位依然不稳定。善攻不善守——使区域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数量已经足够多的本土企业处于尾大不调的两难境地。
问题的根源是,从战略上说,许多中国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准确定位区域市场的重要,仍然是在“跑马圈地”的朴素意识下对待区域市场。如果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得不到解决,企业以往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对产品的理解要变。多数企业在努力改变产品结构,部分企业则满足于自己良好的产品结构。而事实上,良好的产品结构只能保证企业今天的经济效益,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只有建立通畅的产品更新管道,才能确保企业的产品永不落后。也就是说,对解决企业产品问题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产品结构的完善与否,而是产品创新的机制。
对于上述方面的内容,本书都有了更加详细的探讨,只要你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必将带你走向成功。
细细品味这本书,你将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本一个简单化妆品促销可以做到如此的多方赢利;一瓶不起眼的小酒居然被出神入化地雕琢成为优秀的品牌;许多人都认为单调的小食品却被演绎得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仅是在阅读引用大量案例的时候就足够你领略那营销世界里的大乾坤。在本书百来个案例中,印象最深的是:“沃尔玛”危机公关刚发生,已经被引用到品牌危机管理中;“田亮风波”刚出现,就已经作为品牌管理的例证出现,让你感觉营销实战活生生的呈现在你的眼前。
从2002年开始,朱玉童先生先后将新营销的理论、观点以及案例带到了全国各地的“讲武堂”,带到了企业的大讲堂,带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EMBA课堂,每到一处都成为最受企业家喜爱、欢迎的教程。朱玉童先生激情澎湃的演讲,还有引人入胜的精彩案例,让每一次的演讲都成为“营销完美风暴”的再现,而这本书亦是如此。透过他那轻松睿智的风格,精彩之处必有点睛之笔,无法用言语表达之处自然有视觉充实你的眼界,想必你读完之后也有同感。
《挑战中国营销8大新难题》是朱玉童先生为新营销理论编著的专著,同时这本书也是了他十年风雨营销路的总结,在几代策划人纷纷倒下的情况下,正是因为他在营销领域不断的“求新、求变”才能成为营销界的常青树,这是一个改变。
1997年4月我应朱玉童邀请来到了深圳采纳公司,感叹说了一句,你这么小的公司面积只有30平方米,不到十个人,就敢叫“china”,以后必将不得了。果然十年后的今天,采纳由一个几人的创意铺子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大型智业机构,这也是一个惊人的改变。我相信中国营销人读完《挑战中国营销8大新难题》这本书之后都会有所触动,向中国营销提出更多的挑战!
《挑战中国营销8大新难题》介绍
[[left]][[image1]][[/left]] 比国外营销大师更具实效的理论、观点及工具
中国实战派营销大师、中国十大策划专家、采纳品牌营销国际顾问机构总经理朱玉童年度力作
解决中国营销难题的新营销观点、工具及实战案例
本书选用案例曾荣获:
首届中国企业十大策划案例奖
第二届中国企业策划案例金奖、银奖
中国第三届策划大会金奖、银奖
中国《广告人》杂志2004年案例金奖
中国杰出营销案例奖
中国首届策划人年会金奖、银奖
《中国广告年鉴》创作实力50强系列广告作品
中国广告节奖
《广州日报》铜奖
《深圳特区报》金帆奖
中国营销案例创新奖
在这本书里,朱玉童用他13年、采纳10年的营销实战和咨询经验,针对中国企业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营销解决思路,内容涉及营销战略、组织、品牌、渠道、终端、推广传播、营销管理执行力等8个方面,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大量实战的案例,全方位地、系统地来阐述了企业如何进行新营销实践与变革,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如何5倍速提升营销业绩和战斗力!同时,朱玉童和采纳的专家们以敏锐地洞察力,通过大量新闻事件和营销案例剖析,描绘出了中国市场2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变化历程!众多专家一致评价是近年来营销方面难得的好书!
比海外营销大师更实效的理论、观点数百张图表,为营销总监、品牌经理解惑的工具宝典100多个国内外最新营销实战案例、数十个新闻事件的剖析,可读性极强
为企业营销难题的解决、业绩倍速提升提供切实、高效、可行的解决思路《销售与市场》杂志社长李颖生作跋
《中外管理》杂志社专文推荐
中国市场营销学会推荐书籍
中国营销总监评定部门推荐读本
众多知名企业家联袂推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推荐教材
派力营销丛书年度主推书籍之一
如此好书你怎能不先“读”为快?
扩展阅读
网络营销惊喜无限源于实践 2025.08.12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打造聚合落 2025.08.12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网络营销之恋 2025.08.12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杰士邦日全食营销,雷并快乐着! 2025.08.12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微博营销,微力炸弹震撼旅游业 2025.08.12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重庆通报“中标85万 6
- 2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5
- 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4
- 4“青少年控烟”绍兴鲁 7
- 5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 6
- 6“警察深夜上门”频发 6
- 7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 6
- 8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 6
- 9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