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外资对华技术转移:成功还是失败

 1040

的路径是哪些?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中外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是如何展开互动的?多方如何推动技术转移的?随着中国汽车企业逐渐由合作伙伴演变成外资企业的竞争对手,外企企业是如何加以战略上考虑,并展开应对?

第二章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完整展示了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过程

 

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内部企业管理的水平。汽车产业规模巨大,相关产业众多,一直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迄今已经获得较大发展。1994年推出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及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都明确的表述了汽车业的地位,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辆,比2009年增长32%,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

图 1,中国汽车产量(1978~2010)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汽车企业的内部管理等管理体系,也代表着行业以及其所在国家的管理体系发展水平。无论是早期的以大规模生产(Massive Production)为代表的“福特体系”,还是后期的以精细化生产(Lean Production)为代表的“丰田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都源自于汽车业。

综合来看,以汽车业作为外资企业向中国进行技术转移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产业本身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相对稳定的传统产业,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学习与进步的过程。第二,与电信、高铁、航空等行业不同,汽车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以及丰富的案例。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外双方建立“合资企业”是知识获取和技术转移最重要的方式。跨国合资企业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就是合资伙伴间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转移。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看,跨国合资企业也是知识转移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通过把不同能力、不同知识库以及不同组织文化融合在一起,为合资企业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例如,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深度互动,可以方便组织惯例的相互模仿和复制。多组织层面的直接互动为合资伙伴间的直接观察和相互比较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渐进学习和经验学习,保证了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中外双方所提供的知识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决定了中方往往是双方相互之间的‘学习竞赛’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根据复杂性和转移的难度两个维度,知识通常被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两大类。显性知识通常以一种清晰、可解析的形式存在,一般存储于企业的文件、专利、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其转移并不困难,往往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直接获得。而隐性知识往往难以清除地描述,是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特殊关系的一部分,直接与组织中的团队、惯例和流程相关;这一特征导致隐性知识很难学习和获取。

对于大多数中外合资企业而言,中外双方知识属性的差异性常常导致双方在知识获取能力上的不均衡。外方所贡献的知识一般为隐性知识,包括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资源支持等;即便外方提供的显性知识(如投资计划、分析工具和报告),也因为其背后隐含着隐性知识,而需要在外方相应的指导和协助下,才能更好地被使用和转移。

 汽车业 对华 外资 转移 失败 汽车 成功 还是 技术

扩展阅读

是一锤定音还是一片批评?从“官方通报”看网络舆情治理近年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官方通报成为有关部门回应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官方通报的内容不仅通报了事情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

  作者:沈志勇详情


企业的成功是设计出来的:从偶然到必然的系统法则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在商业世界中,诺基亚的陨落与苹果的崛起形成了戏剧性对照:前者曾占据全球手机市场40份额却轰然倒塌,后者用一部

  作者:王韵壹详情


9月2日,成都车展正式开幕,110个汽车品牌齐聚巴蜀,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已然成为一个观察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了。实际上,众多汽车厂商都在寻找未来行业发展的进路。2016“汽车营销4.0时代”高峰论

  作者:刘东明详情


汽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繁荣的重要力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品牌营销逐渐成熟和完善,互联网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汽车行业在网络营销,尤其是

  作者:刘东明详情


2024年8月22日—8月24日,姜上泉导师在北京主讲第24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建材、宇通客车、建龙集团、中国铁路物资股份、中国远大集团、中航物资装备等多家500强企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第十三届)全国商业数字化技术与服务创新研讨会暨2024(第十一届)全国渠道服务转型巡回首站于3月1日在西安举行。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经济商业模式的推动,数字化在零售行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作者:杨建允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