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季度分析报告

  文件类别:报告论文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370K

  下载次数:64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汽车行业季度分析报告
WWW目 录 I汽车行业基本运行情况 1 一、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2 二、汽车工业产销平稳增长,但盈利能力下降 4 (一)汽车产销仍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4 (二)汽车价格下降导致汽车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9 三、增速放缓加剧汽车企业分化 10 (一)汽车大型企业竞争优势依然稳固 11 (二)主要轿车厂家与品牌加快分化 12 (三)多数企业盈利水平下滑 14 II汽车行业的重点问题分析 15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问题分析 15 一、KD装配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二、KD装配汽车盛行的四大主要原因分析 17 三、KD装配汽车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9 四、《办法》对整车特征的界定分析 20 五、《办法》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23 六、对《办法》实施后的政策效果评价 26 III结论与预测 29 1、短期内汽车产销规模依然受到一定压制 29 2、盈利增速减缓、分化趋于明显 29 3、加息对汽车产业的抑制作用不会太大 29 4、前9个月车价下降11%,第四季度仍有走低可能 30 I汽车行业基本运行情况 较之前几年30%- 40%甚至更高的增长幅度,三季度汽车业确实出现了增速下降的态势,但那是在基数扩大 后的一个必然结果。汽车业作为一个上下游关联度极大的产业,在目前燃油、原材料供 给和道路交通条件紧张的形势下,适度发展不仅可以避免大起大落所造成的巨大冲击, 更能发挥支柱产业应有的作用。因此15%- 20%的发展速度对于目前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是合理的。 一、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1、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汽车快速发展提供基础 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影响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都与国 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并基本保证与GDP的同步增长。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且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长率要高于GDP增长,也高于其他汽车工业快速增长国 家的平均水平,如图1- 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前3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累计93144亿元,同比增长 9.5%,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预计第四季度的GDP 增速将进一步减慢,大致在9.0%左右。良好国民经济走势决定了汽车产业能保持在一个 快速稳定的增长水平。 图1-1 2001年-2004年GDP与汽车、轿车增长率关系图 [pic]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汽车销售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2、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抑制汽车潜在需求 在今年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下,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已经连续7 个月回落。截至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5102亿元,增长27.7%,增幅比上半年 回落0.9个百分点。国家对主要基础建设项目进行了控制,如钢铁、水泥、房地产等,减 少了公司与机构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运输量,直接减少了汽车的需求;同时改变人们对 未来收入预期的判断,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购买能力分配 上的变化。汽车作为高价耐用消费品,宏观紧缩后消费者对汽车行业的购买能力下降了 ,从而导致消费者购买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3、增加汽车消费成本 汽车是个高档消费品。当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持续上升时,由此产生的负的收入效应 必然导致消费者降低对汽车需求。另一方面,与汽车相关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加大 了汽车消费成本,将进一步抑制汽车的消费(如图1- 2)。据统计,3季度,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3.7%,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1.6 %,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9%,成品油中的汽油、柴油分别上涨19.2%和25.6%等等。此 外,如停车费和保险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汽 车消费成本。 图1-2 2004年居民价格与交通类价格走势图 [pic]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汽车销售成本 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产业。它的发展与钢铁、机械、电子、 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汽车上游产品价 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增加汽车业的销售成本,如图1- 3所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1- 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40%。”受原材料价格 上涨的影响,2004年单车平均销售成本由最低的15.15万元(2月),上升到17.21万元( 8月),上涨了13.6%。 图1-3 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图 [pic]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汽车工业产销平稳增长,但盈利能力下降 (一)汽车产销仍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从汽车产销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车市呈现一个先扬后抑的“倒钩形”。 一季度在前两年汽车产销超高速增长势头的推动下,汽车产销继续一路走高,3月产销达 到最高值,并双双突破50万辆,分别达到56.74万辆和54.26万辆;进入二季度,汽车产 销调整的趋势开始逐渐显现,其中5月产销降幅最大;三季度汽车产销降幅较二季度有所 减缓,产销同比增量明显低于一季度和二季度。截止2004年9月底累计生产汽车385.51万 辆,同比增长19.28%,累计销售汽车372.93万辆,同比增长18.36%,产销同比增幅与上 年同期相比回落16.49个百分点和11.80个百分点。基本上汽车产销仍然继续保持较为平 稳的增长态势。 图1-4:2004年前三季度的汽车产销趋势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1、轿车产销增幅下降明显,理性发展趋势开始逐渐显现 自今年6月份我国轿车月度销量跌到谷底以来,7月份起国内车市开始缓慢恢复。连续 3个月同比上升,且增幅逐月扩大,同时,国内轿车厂家的工业库存也在逐步减少。但由 于去年基数较大的关系,9月份我国轿车销量同比明显下降。截止9月底,轿车累计产销 180.36万辆和17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02%和20.6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65 .21个百分点和48.15个百分点。在所有九大类车型中,轿车的销售仍占主要部分,占所 有车型销售的45.58%,比排在第二位的轻型载货车高出29.60个百分点。 图1-5 2004年前3季度轿车产销趋势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如我们在2季度报告分析说的降价加剧了消费者的持 币待购:降价策略曾一度激发了车市的活力,轿车销量也曾一度攀升,然而单一的降价 策略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卷入了盲目的价格混战,使得品牌竞争实力大大削弱,同时也在 某种程度上挫伤了用户的消费激情,造成新一轮的持币待购。 2、载货车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重型和中型载货车表现出色 与轿车产销增幅明显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载货车行业却一改去年下半年低 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不仅产量同比增长比上年明显提高,销量同比增 长更是大幅提升。截止9月底载货车累计产销113.09万辆和112.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 0.83%和24.66%,产销同比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2.84和17.88个百分点。载货车市场 重新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期产业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 场秩序,《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规定了所有上路车型的标准,再加上集 中治理车辆大吨小标和超载超限,引发的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吃紧和运费的上涨,增加了 对大运力载货车的需求。 图1-6 2004年前3季度载货车生产情况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图1-7 2004年前3季度载货车销售情况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型和中型载货车,在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快速增长的 带动下,2004年前三季度重型和中型载货车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9月底 重型载货车累计产销28.26万辆和28.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82%和38.72%,与上年同 期相比,同比增幅分别高出27.76个百分点和34.44个百分点;中型载货车累计产销12.6 5万辆和12.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06%和21.33%,而去年中型载货车为负增长。微型 载货车表现同样较为出色,截止9月底累计产销12.24万辆和12.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 .24%和26.03%,也基本摆脱了上年产销低迷的阴影。轻型载货车产销增长情况基本和上 年相差不多,截止9月底,轻型载货车累计产销59.94万辆和59.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 8.52%和19.34%,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幅下降4.57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 3、客车行业总体增势平稳,大型客车成为增长亮点 今年客车的销量曲线在8月份突然大幅攀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点。与上年相比 ,8月份的客车销量不仅远远超过去年8月,甚至超过了标志客车市场走出低谷的9月份。 造成这种原因一方面是产销波动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车企业清理库存所致。 2003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其中 规定,从2003年9月1日起,所有总重在3.5吨以上的新车型和新发动机,都应符合相当于 欧Ⅱ标准的排放法规,而到2004年8月31日止,相当于欧Ⅰ标准的车型和发动机都将禁止生 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在这种背景之下,虽然大限将至,但大部分客车企业都还 有一定数量的“欧Ⅰ客车”库存,因此,处理“欧Ⅰ客车”库存是多数企业的当务之急,导致 8月份的销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产量增长幅度。 图1-8 2004年前3季度客车生产情况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图1-9 2004年前3季度客车销售情况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截止9月底客车累计产销92.06万辆和90.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7.63%。从客 车各品种来看,大型客车在今年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截止9月底,大型客车累计产销 1.90万辆和1.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77%,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幅 分别高出40.27个百分点和42.24个百分点;受大型客车的带动,中型客车产销低迷的态 势也得到较大缓解,截止9月底,中型客车累计产销3.77万辆和3.82万辆,产销同比增幅 虽然不高,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已经基本上走出了低谷。与其他品种不同,轻型客车产销 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截止9月底,轻型客车累计产销31.02万辆和30.1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9.26%和7.66%,产销同比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低27.38个百分点和26.32个 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微型客车产销增势较为平稳,截止9月底,微型客车累计产销 55.37万辆和54.2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45%和6.81%。 (二)汽车价格下降导致汽车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原材料的持续上涨和产品的大幅降价是影响行业利润总额下滑的重要原因。首先:如 前所述,原材料的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长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利润空间变小。其 次,今年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生产轿车的企业连续大幅降价,降价幅度之大是 多年来销售市场上未曾有过的。因此,这两方面的影响使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很大的挤 压,盈利水平明显下滑。其中,商用车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 轿车等乘用车盈利增长趋缓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下滑。1- 8月全行业利润总额与上年同比保持增长,但增幅继续回落。1- 8月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561.96亿元,同比增长7.20%,增长额为37.72亿元,增幅比1- 7月回落4.26个百分点。在今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汽车价格集中下滑的态势难以改变,同 时钢材等原材料仍处于高位运行,最为关键的是行业利润在受到双重挤压的同时,各个 厂家的价格战并没有改变汽车销量增长速度的放缓。 图1-10 2004年前3季度汽车行业经营情况 [pic]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销工业快讯》 从1-8月汽车行业的五个小行业实现利润的具体情况看:1- 8月,摩托车制造业实现利润与上年同比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汽车零 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的增速同比增长均超过15%,但增幅比上半年有所回落;汽车制造业 利润下滑最为明显,由正增长变负增长;1- 8月,改装车制造业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为负增长,下降幅度比上半年有所加大。 表1-3:2004年1-8月汽车行业各小行业利润总额增速比较 |行业名称 |企业数( |利润总额增长率(%) | | |个) | | | | |1-3月 |1-6月 |1-8月 | |合计 |5753 |15.20 |13.92 |7.20 | |汽车制造业 |129 |9.13 |4.32 |-4.73 | |改装车制造业 |506 |13.44 |-1.47 |-6.19 | |摩托车制造业 |1005 |108.69 |73.93 |66.94 | |汽车发动机制造业 |50 |55.47 |25.70 |15.08 |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4063 |18.03 |29.48 |27.16 | 数据来...
中国汽车行业季度分析报告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